《做有出息的孩子:影響你一生的名人演講》
《做有出息的孩子:影響你一生的名人演講》是最激勵人心的成長勵志讀本。兒童文學作家楊鵬、葛競,天津市保送生、央視“成長線上”嘉賓張牧笛,中國少年作家班主任孟翔勇,東北師大附中教師夏維波,《新作文》主編續小強聯袂推薦。于丹領銜,會聚璀璨華語名人;感悟成長,閱讀燦爛勵志人生。
基本信息
- 名稱:《做有出息的孩子:影響你一生的名人演講》
- 作者:于丹 等 著
- 類別:圖書 > 勵志與成功 > 演講與口才
- 價格:22.00
- 語種:中文
- ISBN:9787531333951
- 出版社:春風文藝出版社
- 頁數:249頁
- 開本:16開
- 出版時間:2009年6月1日
- 裝幀:平裝
作者簡介
于丹,文化學者,主要作品有《于丹<論語>心得》《于丹<莊子>心得》。
媒體評論
當一個不幸降臨了,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它儘快過去,這樣你才會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你才會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于丹如果什麼事情你都在乎,你就什麼事情都做不成。——潘石屹我永遠相信只要永不放棄,我們還是有機會的。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好,但絕對大部分是死在明天晚上,所以每個人不要放棄今天。——馬雲做人沒有目標的話,你永遠不會成功!把握你自己的目標,把你所學的東西學好,抓住就去做,不成功明天,不成功後天,總有一天你會成為專家。——成龍人一輩子總是要做一點自己的事,有的時候可以拉開很長的時間做,有的時候你只能強度很大地做很多的事。這是你自己無法選擇的,如果機會來了,你沒有把握住它,懶懶散散,那么過去就過去了,年輕時機會來了該拼一下就要拼一下。——楊瀾人生的追求,情感的衝撞,進取的熱情,可以隱匿卻不可以貧乏,可以恬然卻不可以清淡。——余秋雨如果你要引人注目,就要使得自己成為一棵樹,傲立於大地之間;而不是做一棵草,你見過誰踩了一棵草,還抱歉地對草說對不起?——俞敏洪
目錄
閱讀經典,感悟成長·于丹語錄·于丹告訴我們的成長指南·別讓你的雙腳蹈空·對城市建設的深體會·潘石屹語錄·潘石屹告訴我們的成長指南·獨特的經驗和闖蕩的才氣·創新的主意從哪裡來·馬雲語錄·馬雲告訴我們的成長指南·經得住“屢敗屢戰”的考驗·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成龍語錄·成龍告訴我們的成長指南·“站”起來方能強起來主題節目的興起·楊瀾語錄·楊瀾告訴我們的成長指南·讓“說”證明你的存在·我的一生可以算做一個圓·楊振寧語錄·楊振寧告訴我們的成長指南·牢牢抓住機遇的韁繩·被承認的旅行者·余秋雨語錄·余秋雨告訴我們的成長指南·不要局限於書齋式的學習·寫作:復甦的是欲望,拷問的是童真·蘇童語錄·蘇童告訴我們的成長指南·用寫作挽留過去的記憶·四十歲後,把愛付出去·李連杰語錄·李連杰告訴我們的成長指南·成功的底色是愛·在北京大學2008年開學典禮上的發言·俞敏洪語錄·俞敏洪告訴我們的成長指南·堅持是你人生的支點·
精彩書摘
閱讀經典,感悟成長覺悟就是見我心今天這個時代,相對我們過去的任何一個時候,都顯得更豐富。在這樣一個時代里,科技無限發達,物質極大繁盛,但是我們的心一定比過去更幸福了嗎?更安寧了嗎?我們擁有的,一定比過去更多嗎?世界繁榮了,不意味著人心的燦爛;世界的選擇多元了,不意味著人心的穩定。我們可以想一想,就在幾十年前,我們的物質條件相對貧瘠,但是,大家彼此沒有多少可以攀比的,生活沒有多大的差別,因此彼此平靜,彼此和諧。而今天,我們的選擇多了,卻不意味著我們的心靈更快樂,反而充滿了浮躁與不安,找不到當初那種平靜的感覺了。正是因為今天這個時代的巨大變化,心理的失衡,我們才如此需要對經典的閱讀、對成長的感悟。今天我們每一個人所面臨的是心靈的安頓。自己的心到底想要什麼呢?我們大概從小就聽到一個詞,說要做一個有覺悟的人。那什麼是“覺悟”啊?“覺”字下面是一個“看見”的“見”,悟是“忄”旁邊一個“吾”。“覺悟”兩個字什麼意思呢?最根本的含義就是“見我心”,也就是說真正的覺悟是你看見了自己內心真正的願望。我們今天的科技很發達,大家要是想查一個什麼詞,你去用google查,馬上幾十萬條搜尋結果都在你的眼前。但是我們永遠都沒有一個心靈搜尋引擎,能夠輕易地查到自己心裡現在是什麼願望。“見我心”這件事情,能夠依靠別人、依靠科技去完成嗎?不能。而我們的心到底有多大多小呢?我們自己不知道。人的心,有時游於萬仞,獨立於天地萬物,無比遼闊;有時候又心思狹隘,鑽到牛角尖里,覺得今天的日子都過不去了。然而,人心真的有這樣的區別嗎?曾經有一個徒弟在寺院裡面修行,他問他的師父:“師父啊,我們看起來身材都差不多,想法會有很大的區別嗎?真的有人心特別大,有人心特別小嗎?”師父就對他說:“你現在閉上眼睛,在你心裡邊建一座城堡。”於是徒弟就閉上眼睛,在心裡建城堡,裡邊有多少根柱子,有什麼樣的房間,他建啊建啊,建了一座很大的城堡,睜開眼睛對師父說:“我建好了。”師父說:“你再閉上眼睛,在心裡造一根毫毛。”徒弟閉上眼睛想啊想啊,一根小毫毛,想好了,他睜開眼睛說:“我造好了。”師父問他:“你造那么大一座城堡,是用你的心造的嗎?”他說:“是啊,我自己想出來裡面的格局。”師父又問他:“那你造一根小毫毛,是不是也用的是整個心呢?”他說:“對啊,我想小毫毛的時候,整顆心都在那根小毫毛上,也想不了其他東西。”師父說:“對啊,人心可以造城堡,也可以造毫毛,這就是心力的大與小。”其實,人這一生,有多大的眼界就有多大的世界。有些人抱負遠大,就像故事裡說的那樣,在心裡建造一座城堡,因此他學知識,他有夢想,他為社會擔責任,他使命在肩,情懷在胸,把心裡的城堡擴大到自己生活的世界,就能夠安頓他人,安頓自己。也有些人,可能為了一個職稱,為了兩口子拌一句嘴,為鄰居對你一個臉色不好看,心就絆在一根毫毛上,怎么都過不去,一個星期甚至半個月都不開心,這就是人心的大與小。所以,我們每一個人如果想真正得到個人的幸福與安寧,需要有一個生命的起點,那就是“見我心”——真正看看我心何在,這是我們真正的覺悟。君子不憂不懼為什麼我們要閱讀經典呢?經典能告訴我們什麼呢?今年是孔子2558年誕辰。這么多年前的一位古人,他寫出來的東西不可能適用於我們每一個人,不可能說的每一句話在今天都是金玉良言。我們能夠從中學到的無非是一種態度,一種最樸素的、最基本的,從當下出發的、推己及人發現內心的一種態度。《論語》里最常見的一個詞是“君子”。孔子總是在說“君子”,那么何為“君子”呢?學生就問孔子,“君子”應該是什麼樣的人?孔子就說了四個字:“不憂不懼。”一個人,沒有太多的憂慮,沒有太多的恐懼,就是君子了。學生一聽,不以為然,覺得太簡單了。年輕學生都心高氣盛,覺得君子應該是胸懷宏大志向,建立豐功偉業,怎么會如此簡單呢,不免心裡有點犯嘀咕。於是孔子又說了一句話:“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什麼叫“內省不疚”?就是說,一個人叩問內心,反躬自省,了無愧疚。我們無論工作學習生活,一天下來,想一想上級交代的任務是否認真完成了,朋友託付的事是否負責地做了,對家人我做沒做到盡心盡力,每天晚上躺在床上,覺得一切都做到了,心思坦然地睡著,這就叫“內省不疚”。上無愧於蒼天,下無愧於兒女,所以孔子會說,一個人能夠做到這些,還有什麼值得憂慮恐懼的呢?今天這個時代,神經衰弱的人越來越多。實際上我們自己想想,“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如果心裡總是嘀嘀咕咕,放不下什麼事,覺得這個事我沒做到位,那個事別人對不起我,夜裡怎么睡得好覺呢?所以,每個人要做到反躬自省,每件事內心都沒有愧疚的標準並不容易。一個君子就是從自己的內心去反省自己,對得起自己的心靈,就不會被外界的繁雜紛擾所迷惑。吾曰三省吾身怎樣從內心去反省自己呢?《論語》還提出君子應“日三省乎己”。這裡“三”不是具體數字,是多次、反覆的意思。換句話說,就是要一遍一遍地問問自己,有哪些事我還沒做到。“為人謀而不忠乎”,我給別人做事,給社會做事,我忠於職守了嗎?中心為“忠”。也許有人會說,今天又不是封建社會,不用再提“忠”這個字了。我們來看看“忠”字的寫法——“中”、“心”為“忠”。真正的忠誠不是忠於一個外在標準,一個社會準則,或者只忠誠於一個領導,這些只是最淺層的表現;真正的忠誠只有一個標準,就是內心的良知。“忠”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能夠對自己的良心有所交代,就是最大的忠誠。也許今天,我們為了生活,不得不做很多違心的事情,但是一定要問問自己的良心,不能違背了對生命的忠誠。“與朋友交而不信乎”,意思是和朋友在一起,你守信譽了嗎?說大話的人很多,拍著胸脯,誇海口,好聽的話誰都會說,但誰能保證,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最後能夠真正做到呢?信守承諾,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也是需要我們時常反問自己的。“傳不習乎”,意思是說,老師教授的知識,你認真學習了嗎?今天21世紀,網際網路、電視、廣播、報紙,鋪天蓋地的信息包圍著我們。這些都是知識,我們能夠輕易地從各個渠道獲得知識,但是這一定意味著我們就會有所長進嗎?知識的學習,知識的獲得,難道就像有些老師批評學生說的那樣,“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嗎?對於知識,我們需要把它融進自己的生命里,這個過程才叫“習”。學習之後要複習,學習之前要預習,溫故而知新,學習學習,其實不光是孩子的事,也是我們每個人生命中的大事。21世紀是一個終身學習的時代,把知識的學習真正融入生命,時時記得反問自己,我們才可以說,我們真正有所長進了。這三件事——對任務的忠誠、對朋友的信用、對知識的學習,用它們叩問自己的內心,其實就叩問了自己的三重生命角色。第一重是職業角色,第二重是社交角色,第三重是生命角色。閱讀經典,感悟成長,在溫習複習中,我們自己的生命也會不斷進步。一個人“日三省乎己”,讓生命的境界得到不斷提升。能夠做到這些,人生中又有什麼憂慮和恐懼呢?孔子的人梧理想經典是什麼?其實,經典就是告訴我們一種非常簡單的生活道理。每個人可能都有很多恢弘偉大的理想,然而,我們缺少的,常常不是理想本身,而是腳下到達理想的道路。理想很大很遠,而我們通往理想的路,必須腳踏實地。《論語》里也說過,“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就是說,一個人要弘揚自己的理想,以仁而天下為自己的責任,需要用一生的努力,死而後已。這當然是一種最偉大的理想,然而孔子也提倡更為溫暖細小的生活道理。有一次,他的學生們在一起高談闊論,談理想談志向,目標遠大,大家都說完了,孔子沒說一句話。學生們就問:“老師,你的人格理想是什麼?”孔子,這位萬世師表的至聖先師,他的理想是什麼樣呢?孔子就淡淡地說了三句話:“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三句話的意思是說,由於我的存在,讓我的老人們可以安頓;由於我的存在,讓朋友們都可以託付信任;由於我的存在,孩子們可以有個榜樣去緬懷。這就是孔子的理想。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可以沒有名分,沒有社會地位,但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能擺脫跟這三種人的關係。人人都有生我養我的父母長輩,人人都有一輩子相隨相伴的朋友,人人也都有自己的兒女晚輩。我們想沒想過,當我們對社會做出承諾,對歷史做出擔當,當我們有過夢想之後,我們身邊這三種人,有沒有因為我的存在而更多快樂和幸福了呢?這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問問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