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民俗文化》

《佛山民俗文化》

《佛山民俗文化》是由作者江佐中與吳英姿著作、廣東人民出版社於2009年出版的書籍。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佛山民俗文化》佛山民俗文化

隨著旅遊業的興起,民俗文化全球化的狀況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和地區經濟的一個新的增長點。如何保護民俗資源的原生態,引導民俗健康發展?如何整合利用佛山豐富的民俗資源,包裝出口,引領佛山發展第三產業?這是佛山建設“現代製造基地、產業服務中心、嶺南文化名城和美麗富裕家園”的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佛山民俗文化》是一部記述佛山一百多年來存在的各種民間民俗事象的書。在編寫過程中,編者儘可能做到圖文並茂、通俗易懂,是讀者深入了解佛山民俗文化的絕佳途徑。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商貿民俗
第一節 商貿習俗
第二節 行業習俗
第三節 民間借貸習俗
第二章 生產民俗
第一節 農業習俗
第二節 民間醫藥
第三節 陶瓷業
第四節 醬園業
第五節 鑄造業
第六節 紡織業
第三章 衣食住行民俗
第一節 佛山民間各時代流行的服飾
第二節 飲食業
第三節 民間菸具

精彩書摘

第一章商貿民俗

第一節商貿習俗

佛山成為商業市鎮,始自北宋。明景泰年問,成為“四遠商販恆輻輳”的市鎮。到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四方商賈之至粵者,率以是為歸”。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佛山“人稠地廣,煙火十萬餘家。凡仕宦之所往來,商賈之出入,貨貝舟航之所聚集,俱於是乎匯”。(道光《佛山忠義鄉志》)清道光年間,“川、廣、雲、貴各省貨物皆先到佛山,然後轉輸西北各省,故商務為天下最”。此時佛山有手工業220行,商業及服務業70多行,有三四千種商品生產,有3000多間商鋪。因貨物不少來自全國各地,商品遠銷國內各省及南洋、澳洲、美洲和越南各國,佛山便設有18省會館及22家會館。清道光年間,有街道1500多條,商店林立,會館棋布,全鎮以中部為商業中心區,“商賈叢集,闤門殷厚,沖天招牌,較京師尤大,萬家燈火,百貨充盈,省垣不及也”。此時佛山,與“北則北京,南則佛山,東則蘇州,西則漢口”並稱為全國“四大聚”。

清乾隆至道光年間,佛山的商品市場成為專業街、市,遍布二十八鋪。有鑄砧巷、鑄犁巷、鐵矢街、鐵香爐街、鐵門鏈街、布巷、椅巷、花衫街、鑿石街、烏煙街、絨香街、賣籮巷、燒灰街、排草巷、打錫街、紙盒街、金線街、絨線街、皮箱街、大瓮街、豆豉巷、豆腐巷、鹹魚街、果欄街、柴欄街、牛肉巷、餅料街、賣貓巷、煤炭地、曬布地……

佛山最早形成的市場是宋代在柵下鋪的米艇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