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耶琴》

《伽耶琴》

伽耶琴是流行於我國東北的吉林省朝鮮族自治州的朝鮮族古老樂器,朝鮮古代國家伽耶國的國王在公元500年前後製造。

《伽耶琴》《伽耶琴》
伽耶琴是朝鮮族的古老樂器,流行在中國東北的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伽耶琴的外形很像漢族的古箏,它和古箏有著很深的淵源。據史書記載,在公元500年前後,朝鮮古代國家伽耶國的國王模仿古箏製造了一種彈撥弦鳴樂器,朝鮮族人民把它稱為伽耶琴。

歷史

箏,又叫古箏;韓國叫伽耶琴;越南叫十六弦琴。箏的出現,最晚也在公元200年(秦朝)以前,戰國時期秦國已廣范流傳,直至今日潮州箏仍叫秦箏。中即提到:擊瓮叩缽、彈箏博髀,真秦之聲也。更早的也記載:齊國的臨淄城,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箏。東漢劉熙解釋說:為什麼叫作箏呢?其音高,箏箏然也。日人岡昌引解釋箏字的起緣:秦國婉無義之兩女,爭彈瑟(二十五弦),蒙恬破為二器,各取其半(十二弦與十三弦),秦王奇之,遂命名為箏,因爭而成新器也。但該書至今未見,且秦箏為十二弦、唐箏方為十三弦,其中不無杜撰可能。:五弦築身、形如瑟。箏字字頭從竹,與秦之築這個樂器,或許有關係。描述箏說:形制與瑟相同,只是弦比較少。古時十二弦者,叫箏;二十五弦者,叫瑟。從出土的古代樂器文物中已可獲得證實。

伽耶琴流傳到今天已經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了。古時候,伽耶琴的琴體是用整根的原木刳成的,琴尾呈羊角形,因為沒有底板,音量較小又缺乏表現力。經過若干世紀的流傳和改進,朝鮮族人民吸收了其它民族同類樂器的優點,終於創製出民族特點鮮明、性能良好的伽耶琴。現代伽耶琴提高了音量,音色也更加豐富。朝鮮族人民對制琴材料的選擇上非常講究,琴的各個部位選擇不同的優質木料。

中國成立以後,伽耶琴又有了新的改進。樂器製作者們相繼研製出了18弦伽耶琴和21弦伽耶琴。特別是後者,不僅加大了共鳴箱,還採用朝鮮族特有的尼龍弦和尼龍鋼絲弦做琴弦。這種伽耶琴音響宏亮,音色優美動聽。

特點

伽耶琴不僅音色動人,演奏的姿勢也非常幽雅。演奏伽耶琴的時候,演奏者左手按弦,右手取音,它可以演奏雙音、和弦以及簡單的復調音樂。伽耶琴的表現力相當豐富,通過演奏者純熟的手法,能表達出人們喜悅、憤怒、悲哀等不同的情感,還能奏出雄壯、激昂的宏偉場面,尤其適於演奏輕快活潑的民間音樂作品。過去,伽耶琴的演奏者以男性居多,隨著這種樂器逐漸成為朝鮮民族最主要的民族樂器之一,女子彈奏者越來越多。

伽耶琴可以獨奏或重奏,主要用於集體彈唱,並在民族樂隊中套用。在朝鮮族有一種傳統的演唱形式叫做"伽耶琴彈唱"。演出的時候,十幾位身穿民族服裝的朝鮮族女子在舞台上一字排開,將伽耶琴的尾端放在地上,首端放在右膝上,左手按弦,右手取音,表演者邊彈邊唱,歌聲與琴聲交融,優美動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