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人性與個性》它們記錄了一個60年代生人如何從馬克思主義出發,走向更廣袤的精神世界並在其中尋找自己位置的過程。我們這一代人,同老一輩一樣,都是從馬克思主義出發的,馬克思主義構成我們的知識基礎和精神背景。在厭棄了蘇聯模式的馬克思主義後,我們如饑似渴地尋找“真正的”馬克思。我們把馬克思的早期著作讀了一遍又一遍。
它們記錄了一個60年代生人如何吸納西方文化併力圖使之本土化的過程。八九十年代,中國掀起了一浪高過一浪的西學熱,遍及各個學科和文化分支的西學經典被譯介進來,令人驚喜交加、目不暇接。四五卜年代生人完成了譯介西學的大部分工作,而直接受益和最大受益的莫過於60年代生人了——譯者成年累月才能譯出一本書,而我們在一個月內就能閱讀十幾本他們譯出來的書。
作者簡介
王江松,1963年生,湖南湘鄉人。先後就讀於毛澤東母校東山學校、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哲學博士學位。長期任職於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從1989年開始,在《理論信息報》、《哲學研究》、《中國哲學史》、《北京師範大學學報》、《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浙江學刊》等重要刊物發表論文30餘篇,其中數篇被《新華文摘》、《人大複印資料》轉載或索引,半數被CSSCI收錄。已出版著作:《悲劇人性與悲劇人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職工持股工作手冊》(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1998)、《當代工人階級與工會新論》(中國物價出版社,2002)、《郭象個體主義哲學的現代闡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悲劇哲學的誕生——從悲劇角度透視尼采哲學的嘗試》(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六十年代生人思想錄》(中國社會出版社,2009,包括《人性與個性》、《尋找自己與成為自己》、《悲劇人性與悲劇人生》第二版、《個人自由與社會責任——一種社會中間層的人生哲學》)。待出版著作:《中國的出路》、《中國知識分子的自我啟蒙》、《西方社會結構及其歷史走向》、《務實時代的精神資源——鄧小平理論新論》、《勞動哲學》。
精彩書摘
第一篇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問題
實踐哲學探源
一、一元論和二元論的抽象對立
傳統西方哲學,從柏拉圖到黑格爾、從泰勒斯到費爾巴哈,竭力追尋隱藏於所有現象後面的絕對本質、整個世界的始基或本原。水、氣、火、數、存在、理念、原子、太一、神、自然、物質、自我、絕對精神等等,就是哲學家們找到的所謂宇宙之根,那構成一切、規定一切的絕對本體。這些本體大體上可分為物質性本體和精神性本體。有人主張物質是唯一本體,有人主張精神是唯一本體,於是雙方為了確立自身,都不得不來討論物質與精神的關係,結果又引出第三種觀點:認為世界有兩個並列的本體。回顧這些追尋世界本原的哲學的演變,我們可以發現,有四種“本體論悖論”像夢魘一樣地糾纏著這段歷史。
悖論1:一元論的自我否定——如果可以找到一個絕對的本原,用它來統攝一切構成世界,那么,物質和精神的對立就是不可能的了。也就是說,如果可以找到一個絕對本原,一元本體論就不可能建立起來。
A.如果認為物質是絕對本原,本質上包括精神,精神便失去其獨立本質,因而世界就成為一種晦暗的、不透明的存在(物質不能反思)。這樣一來,一切認識包括唯物主義一元論本身就都成為不可能的了,因為能建立它們的精神被物質吞噬了。
B.如果認為精神是絕對本原,而物質失去其獨立本質,精神就成為單純透明的存在,成為一塊其中連陰影也沒有的鏡子或“白板”,而純粹的光明正就是純粹的黑暗——沒有對象,精神也不能進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規定。
悖論2:二元論的自我否定——如果世界有兩個本原的話,本體論也是不可能的,因為這兩個本原具有完全不同的本質,彼此不可通約,不能轉化。在這種絕對對立中,物質不能影響精神,精神不能認識物質,結果對作為整體的世界或“大全”就根本不能加以任何規定和說明。一旦加以具體規定,就必須要求物質和精神的相互作用,而這就宣告了二元論的破產。
悖論3:一元論必然導向二元論。一元論堅執自己的絕對性,頑固地認為可以找到一個絕對本體來統攝萬物構成大全,但為了避免走向自我否定(悖論1),便暗中求助於二元論,結果又使自己走向另外一種自我否定(自相矛盾)。唯物主義只有承認精神的獨立本質才能建立自身,唯心主義只有承認物質的獨立本質才能規定自身,因此它們都否定了自己而走向實際的二元論。即使宣稱上帝從無中創造世界的神學一元論,到頭來也擺脫不了靈魂與肉體、上帝與魔鬼、天堂與地獄的對立——靈魂、上帝、天堂正是由肉體、魔鬼、地獄來規定自己的。任何神學一元論都內在地包含二元論。上帝與魔鬼的對立不過是精神與物質對立的神學表現。
悖論4:二元論必然走向一元論。二元論堅執其內部分裂和對抗,但又無法永遠忍受這種抽象對立的空疏性,為了避免走向自我否定(悖論2),便轉向一元論。一種對整體性和具體內容的渴望,驅使二元論違背自己的初衷而力圖使物質和精神統一起來。這樣,二元論便或者導向唯物主義,或者導向唯心主義,或者尋求第三種力量(神)來統一物質和精神。
傳統哲學便陷入這種惡性循環之中,在這裡,二元論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外部對抗變成自身的內部矛盾,同時又把唯物主義一元論和唯心主義一元論中隱蔽的二元論公開暴露了出來。一元論是潛在的二元論,而二元論則是一元論的暴露了的秘密。
這就意味著,一元論和二元論的對立是一種虛幻的因而應當加以取消的對立。這就意味著,那種尋求產生一切而一切又復歸於其中的絕對本原的緊張努力是徒勞的,因為這一本原不過是人們所追求的一個幻影。當物質和精神分別僭稱為絕對本原時,彼此都受到對方的猛烈抵抗,如同上帝總是被魔鬼糾纏一樣。如果魔鬼也是由上帝創造的,那么上帝本身不就是更大的魔鬼嗎?如果魔鬼不是由上帝創造的,那么魔鬼就是獨立的本體。說魔鬼是墮落的天使也擺脫不了上述困境:天使為什麼會墮落呢?
二、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抽象對立
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前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一元論的兩種形態。其實,它們不過是分化為兩體的二元論而已,兩者的對立不過是二元論體系的內部對立的外在化,正如二元論不過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對立的內在化。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進行過漫長而激烈的鬥爭,但每一方都不能揚棄對方。唯物主義指責唯心主義無中生有,唯心主義則指責唯物主義從物質到精神作了一次“非法的”、巨大的跳躍,雙方批評對方時都顯得振振有詞,可就是不能使對方相信自己的理論。儘管唯物主義一千次宣布物質的絕對權力,可精神的能動性和創造性依然存在,並且本身就是唯物主義賴以建立和發展的前提;儘管唯心主義宣布一千次精神的絕對萬能,可物質世界照舊巋然不動,並且是唯心主義者賴以存在的現實基礎。如果說,由於雙方沒有明確意識到這一點,因而在一般原則上顯得絕對對立,那么,一旦涉及具體問題,雙方就不由自主地過渡到自己的對方或偷運對方的內容。比如,自然觀上的唯物主義者往往在歷史觀上陷入唯心主義。這絕非偶然,因為自然觀上的唯物主義不過是堅持自然先於精神這一發生學原理而已,至於自然和精神在歷史運動中的具體關係,則已遠遠超出發生學的範圍而進入相互作用的範圍。如果自然觀上的唯物主義敢於把自己貫徹到歷史領域,那它就會公然無視人的活動的自覺性和目的性,否認人的意志自由,從而把人等同於動物。費爾巴哈對這一點已達到明確的自覺,他說,自然科學的唯物主義可以作為人類知識大廈的基礎,但不能作為大廈本身;向後退時,我與唯物主義者是一致的,向前進時就不一致了。所以費爾把哈把自己的哲學叫做人本主義。如果從絕對唯物主義的角度出發,自然會指責費爾巴哈(還有法國唯物主義者)不徹底。但是,費爾巴哈拒絕把自然觀上的唯物主義絕對化,拒絕用自然解釋人類歷史,實際上表現出一種正確的直覺。另一方面,唯心主義不過是倒立著的唯物主義——唯心主義者(比如黑格爾)為了建立自己的世界觀體系,便不得不把對現實的自然、歷史的認識填充到自己的唯心主義框架中去。否則,這種唯心主義就是毫無內容的。真正講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彼此包含的,因為它們雙方都只有默認或暗中包含對方,才能把自身建立起來。縱觀西方哲學史,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往往交織在同一哲學思想中。古希臘自然哲學同時帶有萬物有靈論的色彩,亞里士多德則動搖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從洛克到貝克萊不過一步之差。百科全書派和費爾巴哈半是唯物主義者,半是唯心主義者。至於康德,他乃是哲學史上第一個試圖自覺地揚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對立的哲學家。但是由於他缺少辯證的方法和找不到揚棄物質與精神對立的現實基礎(這兩者是互相規定的),因此,他不僅沒有揚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相反,對立的對方都在他的體系中找到安身之所。康德哲學是一次流產的綜合。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有兩點是共通時,第一,它們都把探求世界的絕對本原作為哲學的最高主題;第二,它們都把物質和精神的關係問題看成哲學的基本問題。這兩點有著內在必然的關聯。只要哲學去尋找那統攝一切、創造一切、規定一切的本體,就必然產生物質與精神的二元分裂。當人們把某些自然物質或物質一般看做世界本原時,就必然產生這樣的問題:那確認、發現這一本體的精神與這本體有什麼關係呢?如果它也是這一本體的表現形態,那它為什麼明顯地不同於別的自然物而能夠反思整個世界呢?如果它不能還原為這一本體,那它又從何而來呢?所以唯心主義必然構成唯物主義的對立面。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思維方式是完全一致的:為了確立某一絕對本原,就把對立的某一方絕對化,並用它來規定和說明另一方。由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有共同的基礎和共同的思維方式,所以雙方都非但不能克服對方。反而受到對方的糾纏和限制。只有抽掉它們的共同基礎,打破其片面化、絕對化的思維方式,才能克服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這種抽象的二元對立。
三、實踐哲學——哲學史上的偉大革命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抽象的二元對立,迫使我們回到一個“元哲學”的問題:人類為什麼需要哲學?哲學到底要解決什麼問題?
人的根本就是人自身,因此,哲學最終關懷的也是人自身,是人的價值和人的命運。就是傳統的以探討世界本原為己任的哲學也不例外。難道追尋世界本原的最終動機不正是為了確定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嗎?不正是為了使人在這個世界中找到歸宿嗎?古希臘羅馬哲學、中國先秦哲學、基督教哲學、魏晉玄學、佛教哲學、宋明理學、近代資產階級哲學,皆是如此。不僅建立哲學的目的是為了人自身,建立哲學的過程也必須以人為中心。客觀世界不會自動顯現在人的面前,人只有在主動向外探索和開拓的過程中,才能把握住客觀世界的規律。因此,即使單純為了認識客觀世界,也不得不回到人自身。想擺脫主體而達到純粹的客觀性,同想擺脫客體而達到純粹的主觀性一樣,注定是不可能的。
當然,哲學要真正確立人的自由和人的價值,就必須注意到人周圍的環境、人所處身於其中的世界,所以人與世界、主體與客體的關係問題,乃是哲學的基本問題,而物質與精神的關係問題不過是這個問題的一個側面。人和世界的最主要的關係是實踐關係,只有在這個基礎上和其中,才能說明物質和精神的關係,而不是相反,在物質與精神關係的基礎上說明人與世界的關係。傳統哲學在把人這一鮮明的主題客觀化(隱匿)為世界本原的主題的同時,也把人和世界的關係問題歸結為物質與精神的關係問題。那么傳統哲學為什麼要去苦苦追求那個絕對的世界本原呢?正是因為人自身的主體性還未得到充分發展。由於人還不能真正從自己內部找到存在的根據,憑自己的本質力量確立自己在世界中獨一無二的地位,因此他就向外尋找一個客觀的絕對的本原來安身立命,來作為自己靈魂的歸宿和終極關懷,來解脫自己對生命有限的恐懼和哀傷。來滿足自己對無限、絕對、永恆的“形而上”的嚮往。所以真正以個體、自我為中心的主觀唯心主義是不存在的——主觀唯心主義無不轉向客觀唯心主義,無不把精神誇大成為整個世界的絕對創造主,而個體精神不過是這種絕對精神的特殊表現而已,它們來源於又復歸於這種絕對精神。
……
目錄
第一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問題
實踐哲學探源
一、一元論和二元論的抽象對立
二、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抽象對立
三、實踐哲學——哲學史上的偉大革命
四、辯證唯物主義的歷史命運
自然唯物主義在歷史哲學中的命運——兼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問題
一、把自然唯物主義直接輸入歷史哲學的種種嘗試及其失敗
二、馬克思恩格斯對自然主義歷史觀和客觀主義歷史觀的批判
三、略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問題
生產力、生產關係與人——科學人道主義化與人道主義科學化
一、生產力、生產關係與人
二、史前社會的生產力、生產關係與人
三、共產主義社會的生產力、生產關係與人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的歷史考察
一、生產力的歷史演變
二、生產關係的歷史演變
三、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的歷史演變
人的活動與歷史規律
一、自然規律與社會規律
二、人類活動與歷史規律
三、個體活動與歷史規律
第二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問題
哲學從何處突破
上篇:哲學應從人突破
下篇:人的研究應從個人突破
競爭——中國哲學繁榮之路
一、把競爭機制引入馬克思主義哲學
二、把競爭機制引入整個哲學領域
論哲學家
一、哲學家的心理構成
二、哲學家的文化修養
三、哲學家的人格品質和生活實踐
重建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初探
略論康德的批判理性
中國三代學人對康德哲學詮釋範式的嬗變——以鄭昕、李澤厚、黃裕生為例
一、《康德學述》:認識論的角度和範式
二、《批判哲學的批判——康德述評》:人類學本體論的視角和範式
三、《真理與自由》:存在論的視角和範式
四、結語
《辯證理性批判》之第一卷第一分冊《方法問題》初探
一、《方法問題》所要解決的問題
二、薩特論存在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關係
三、建立歷史人學的中介問題和輔助學科
四、薩特論“逆溯-前進”的方法及其認識論基礎
五、結語
第三篇人性、主體性、人道主義問題
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論綱
一、論人的存在
二、論人的本質
三、論人的存在與本質的關係
四、論歷史哲學與人學的關係
馬克思的健康人格思想——兼論馬克思的英雄人格
一、病態人格與健康人格
二、無產階級革命——從病態人格到健康人格
三、英雄人格——病態社會中的健康人格
四、小結
恩格斯的健康人格思想——兼論恩格斯的辯證人格
一、恩格斯的人格思想
二、恩格斯的辯證人格
三、小結
第四篇個體、個人、個性問題
試論馬克思主義關於個人的理論
一、西方哲學史與個人問題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個人問題
三、馬克思主義個人理論的基本內容
重建馬克思主義的個人哲學
馬克思的個人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一、《博士論文》
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和《論猶太人問題》
三、1844年的《摘要》和《手稿》
四、《神聖家庭》、《費爾巴哈論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
五、《1857—1858年的經濟學手稿》、《政治經濟學批判》和《資本論》
第五篇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改革實踐
建立以公民權利為本位的現代文化價值體系
一、西方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與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之比較
二、應建立以公民權利為本位的現代文化價值體系
三、超越五四與超越歷史
務實主義的偉大宣言——兼論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及其特點
一、南方談話吹響了進一步改革開放的號角
二、務實主義與“左”傾思想的對比
三、務實主義思想路線形成和發展的三個階段
普通職工應該成為改革的主體和推動者
一、改革的原則:無公平的效率還是有效率的公平
二、改革的性質: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
三、改革的戰略:重蹈西方路徑還是獨創中國道路
勞動與資本的歷史合題——勞動性資本
一、勞動與資本各自向對方演變
二、勞動與資本的矛盾依然存在
三、勞動與資本的現代定義
四、“勞動性資本”這一歷史合題能夠確立嗎?
論經濟與倫理的原生統一性與內在同一性
勞動哲學:重構中國工人民眾的階級意識
一、當代中國的國家意識形態與工人階級的特殊意識形態
二、勞動哲學的意識形態性質和意識形態定位
三、勞動哲學的科學性質和學科定位
四、勞動哲學的理論傳統和理論資源
五、勞動哲學的研究對象和理論體系
六、從勞動哲學視角看中國工會的改革、建設和發展
七、結語
互動主體論(IntersubjectiveTheory)——大學德育課改革的基本構想
一、互動主體論的基本思路
二、大學德育課目標的轉變
三、大學德育課內容的轉變
四、大學德育課過程的轉變
五、大學德育課形式的轉變
六、與大學德育課改革相關的配套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