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袁了凡,
本名袁黃,字坤儀;江蘇省吳江縣人。年輕時入贅到浙江省嘉善縣姓殳的人家;因此,在嘉善縣得了公費做縣裡的公讀生。他於明穆宗隆慶四年(西1570年),在鄉里中了舉人;明神宗萬曆十四年(1586年)考上進士,奉命到河北省寶坻縣做縣長。過了七年升拔為兵部“職方司”的主管人,在“拾遺”(諫官)的仕內,被迫停職返鄉。逝時享年七十四歲。袁了凡為生員時即好學問,對於法律、算學、兵政、水利之學,無不熟練,而通達古今之務。他在寶坻知縣任內,孜孜為縣民謀福利,他疏浚三岔河,築堤防水;發動鄉民沿海岸密植柳樹,海水挾沙而上,遇柳樹而淤積下來,久之成堤。他於農村疏治溝渠,督民耕種,壙地日辟,人民生活獲得改善。他自己的生活,則不富而好施,居家則誦經坐禪,日有定課,公私遽忙,而未嘗暫輟。他的夫人十分賢惠,助他為善,某年冬要為兒子制冬襖,將買棉絮,了凡說:‘絲棉輕暖’,夫人曰:‘我豈不知,但絲貴棉賤,我以貴易賤,多做些棉衣分給窮人穿。’了凡喜曰:‘若如此,不患此子無祿。’他的兒子袁儼,後來亦成進士,官廣東高要知縣。
流傳情況
世所流傳的《了凡四訓》,
是了凡先生晚年寫的四篇訓子文。民國初年,由於靈岩山印光大師的闡揚,流通日廣。淨空法師也提倡這本書,著有《了凡四訓講記》,錄製有錄音帶及光碟片,流傳世界各地。淨師的皈依弟子們且組織了‘了凡弘法學會’,專門弘揚這本書,以期對社會風氣有所改善。《了凡四訓》是晚清曾國藩最推崇的道德範本和人生智慧書,把它列為子侄必讀的第一本書,有人還把它譽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學著作”。此書不但流傳中國各地為高層文化人所推崇,被奉為“聖經”,而且還流傳日本對日本的政治和經濟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日本漢學家安岡正篤先生讚嘆此書是“人生能動的偉大學問”,建議日本天皇及歷任道相視之為“治國寶典”,應當熟讀、細讀、精讀;有志於執政者應詳加研究;全國上下,無論為官為民從政從商,無論是為人父母為人師表,無論是科學家藝術家律師乃至受刑人,凡是希望有所作為的人都必須再三研讀此書。
民國初年,印光大師極力提倡民眾易於接受的淺顯的《了凡四訓》、《感應篇》及《安士全書》。當代大德淨空法師也一生致力於《了凡四訓》等經典的宣講。
《了凡四訓》沒有華麗的辭藻,說的都是實實在在的東西,其根源意識和人文睿智,對於現代人精神的困惑和人文的沉淪有著治療學的意義,對於指導人們安身立命塑造強健的人格具有極高的價值,淨空大師把它喻為“救命的一付藥”。
主要內容
《了凡四訓》原為文言文,非專業的人閱讀誠為不易,在現代也有白話文譯本,可惜錯字漏句不少,甚至隨意篡改以至面目全非。雖然《了凡四訓》不是佛經,但是與佛經有同等重要的意義。佛經一般分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三個部分,《四訓》第一篇談“立命之學”,敘述本書的緣起及有關的地點及當時的受教育者——兒子天啟,相當於佛經的“序分”。《第一篇立命之學》中說:“余童年喪父,老母命棄舉業學醫,謂可以養生,可以濟人,且習一藝以成名,爾父夙心也。後余在慈雲寺,遇一老者,修髯偉貌,飄飄若仙,余敬禮之。語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進學,何不讀書?”余告以故,並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雲南人也。得邵子皇極數正傳,數該傳汝。”余引歸,告母。母曰:“善待之。”試其數,纖悉皆驗。余遂啟讀書之念,謀之表兄沈稱,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開館,我送汝寄學甚便。”余遂禮郁為師。孔為余起數:縣考童生,當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學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處名數皆合。復為卜終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幾名,某年當補廩,某年當貢,貢後某年,當選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歸。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當終於正寢,惜無子。余備錄而謹記之。
自此以後,凡遇考校,其名數先後,皆不出孔公所懸定者。獨算餘食廩米九十一石五斗當出貢;及食米七十一石,屠宗師即批准補貢,余竊疑之。後果為署印楊公所駁,直至丁卯年(西元1567年),殷秋溟宗師見余場中備卷,嘆曰:“五策,即五篇奏議也,豈可使博洽淹貫之儒,老於窗下乎!”遂依縣申文準貢,連前食米計之,實九十一石五斗也。余因此益信進退有命,遲速有時,澹然無求矣。
第二篇“改過之法”中說:貢入燕都,留京一年,終日靜坐,不閱文字。己巳(西元1569年)歸,游南雍,未入監,先訪雲谷會禪師於棲霞山中,對坐一室,凡三晝夜不瞑目。雲谷問曰:“凡人所以不得作聖者,只為妄念相纏耳。汝坐三日,不見起一妄念,何也?”余曰:“吾為孔先生算定,榮辱生死,皆有定數,即要妄想,亦無可妄想。”雲谷笑曰:“我待汝是豪傑,原來只是凡夫。”問其故?曰:“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來,被他算定,不曾轉動一毫,豈非是凡夫?”余問曰:“然則數可逃乎?”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書所稱,的為明訓。我教典中說:“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夫妄語乃釋迦大戒,諸佛菩薩,豈誑語欺人?”余進曰:“孟子言:“求則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義可以力求;功名富貴,如何求得?”雲谷曰:“孟子之言不錯,汝自錯解耳。汝不見六祖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外雙得,是求有益於得也。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因問:“孔公算汝終身若何?”余以實告。雲谷曰:“汝自揣應得科第否?應生子否?”余追省良久,曰:“不應也。科第中人,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積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煩劇,不能容人;時或以才智蓋人,直心直行,輕言妄談。凡此皆薄福之相也,豈宜科第哉。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余好潔,宜無子者一;和氣能育萬物,余善怒,宜無子者二;愛為生生之本,忍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節,常不能捨己救人,宜無子者三;多言耗氣,宜無子者四;喜飲鑠精,宜無子者五;好徹夜長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無子者六。其餘過惡尚多,不能悉數。”
第三篇“積善之方”,宣講如何懺悔罪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和累積善德的義理,相當於佛經的“正宗分”。
第四篇“謙德之效”,反覆叮嚀兒子“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指出一個人除了從善如流外還必須謙虛謹慎以誠待人以理服人,這樣才能取得成功,並強調一個人如果達到了寵辱不驚不起分別心的境界,上天都會庇護你,這部分相當與佛經中說明後世讀誦受持流通此經功德的“流通分”。一個真正的覺悟者,必定會時時刻刻惦記著眾生的苦,總是想方設法啟發他們怎樣離垢得清淨乃至解脫生死的方法,自古聖賢都肩負著這一重任。
電視劇
2001年,陳曉旭以中國世邦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名義,根據明代袁了凡先生的真實傳奇故事改編,邀請導演黃蜀芹的兒子鄭大聖執導,專門投資拍攝了一部“中華傳統道德教典———《了凡四訓》”的電視劇。歐陽奮強說:“大約2002年夏天,我與陳曉旭在北京再次見面。一見面,她就送我一張包裝精美的DVD,名為‘中華傳統道德教典———《了凡四訓》的電視劇’。封面上的男主角了凡的扮演者是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達式常。”
《了凡四訓》該劇共四集,片長165分鐘。出品單位就是陳曉旭的中國世邦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拍攝總顧問是淨空老法師。《了凡四訓》展現了袁了凡對兒子的教誨,教他如何做人處事、如何消除災難、如何修善積福。該片導演是導演黃蜀芹的兒子鄭大聖,他導演的紀實電視電影《一個農民的導演生涯》曾在奧地利的第32屆易本希國際電影節上榮獲過銀獎。《了凡四訓》的主演是達式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