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謁先哲書 本書目錄
序1 學統的分娩及其人格載體/謁梁啓超書
2 價值位移:從青年到晚年/謁王國維書
3 用生命踐履碑銘/謁陳寅格書
4 人海沉浮非書生所宜/謁吳宓書
5 啟蒙巨匠與“上卷先生”/謁胡適書
6 生於斯死於斯的史家悲劇/謁吳晗書
7 史詩之烈 詩史之哀/謁聞一多書
8 世紀聖人的精神遺體/謁馮友蘭書
9 清華薪火的百年明滅/謁王瑤書
附錄
九謁先哲書 文章節選
王國維先生:當後輩伏案寫這封沒有地址的信時,絲毫不覺先生仙逝甚久;相反,後輩不時穎悟先生還活著,活在世界學術史,更活在二十世紀中國學人意蘊幽邃的價值自省中。
今夕已是1997年。1997,無論對先生,還是對本世紀中國人文學術,皆是一個意味深長的年頭。對個人而言,既是先生誕辰120周年(1877-1997),又是先生忌日70周年(1927-1997);對二十世紀中國學術而言,則先生華誕當預示了中國現代學術的光輝序幕,而先生自沉則鑄成中國學術史永恆的悲悼。
先生,後輩曾在年前出一拙著《世紀初的苦魂》(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版),旨在探詢先生美學與叔本華哲學之關係,嗣後學界有人稱後輩為“王學專家”,我當退縮:“不敢!”後輩明白先生學涯如海,浩瀚精湛,後輩不過偶爾涉足,汲一勺水,置於美學試管蒸餾、辨析而已。這就是說,後輩主要關注先生年輕時(1904-1908)的成果,至於辛亥革命(1911)後,先生已逐步轉向戲曲史,國小,甲骨文,古史,邊疆歷史地理等研究,這就不是後輩的現有知識結構所能容納且消化的。不瞞先生說,當後輩去母校藏書樓,初次面對先生數十卷鐵灰封面的遺書時,後輩竟像失語症患者似地驚愕,唯有肅立起敬!……後輩驚嘆先生的學術疆域竟能拓展到如此遼闊廣漠之境,且仿佛有上帝的手指,占鐵成金,任何古奧、冷僻的學科或課題,一經先生點撥,便頃刻光華熠熠,傲嘯青史。後輩相信,若著眼於某學科或課題的單向掘進,會有人超越先生的;但若著眼於先生的終身成就或整體業績,則後輩敢說,如此極具天賦的、紀念碑式的學術全才,二十世紀中國學界尚未能克隆出王國維第二。
後輩探究先生美學之最深體會有二。一、先生所以能在二十世紀初便身兼二職,既是中國現代美學的奠基者,又是中西美學關係的開拓者,堪稱“創世紀”,是因為先生的學術動力源自對人生意義的探索,先生的人本――藝術美學本是對靈魂歷險的學理延伸,亦即學術研究與價值追求在先生眼中當是一回事;這便表明,二、先生在年輕時,已將學術當做價值本位即第二生命來珍重了,先生的學術稟性已是對“現代學統”的精彩的人格演繹了。後輩曾說過,由乾嘉學派所孕育的“現代學統”胚胎是在梁啓超的思想子宮發育得最好,現在又想說,曾被康有為等“今文學派”所中斷的學統氣脈是在先生身上才得以傳承。
於是問題就來了:既然先生作為二十世紀中國第一學人,年輕時便對學統有高度自覺,則何以在辛亥年後要毅然訣別自己曾傾心的文哲之學?何以至晚年(1923)會屈尊應召到紫禁城任廢帝之“陪讀”?又何以在北伐軍威逼京城時(1927)拖著前清長辮而自盡深淵?……後輩撥撩先生之創傷誠屬不敬?亦知不宜因此驚擾先生之安息,但,先生70年前留在湖畔的那片去意絕然的悲抑背景,至今仍烙著後輩心頭在吱吱冒煙,實為忍無可忍,乞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