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地址的信

沒有地址的信,俄國普列漢諾夫著,是馬克思主義美學史上第一部運用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和方法研究藝術起源的成功之作,也是馬克思主義美學的經典著作之一。

俄國普列漢諾夫著,發表於(1899—1900)年。全書分為六個部分:《第一封信》至《第四封信》及兩個《札記》。
《沒有地址的信》是馬克思主義美學史上第一部運用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和方法研究藝術起源的成功之作,也是馬克思主義美學的經典著作之一。作者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方法,通過對原始音樂、舞蹈、繪畫藝術以及它們同生產勞動實際聯繫的分析,系統地論述了藝術的起源及其發展問題,認為藝術不是起源於“遊戲”,而是起源於生產勞動。“勞動先於藝術,總之,人最初是從功利觀點來觀察事物和現象,只是後來才站到審美的觀點上來看待它們。”作者引用大量感情、考古材料證明,在以狩獵為生的民族的裝飾藝術中,植物完全沒有地位,原始藝術與生產勞動相聯繫。原始氏族的“文身”、以“獸牙”作裝飾等,都說明了“從有用的觀點對待事物的態度,在這裡是先於從審美快感的對待事物的態度”的。在《札記》中,作者進一步指出,“階級藝術所表現的是那創造它的階級認為是好的和重要的東西。……它不是直接由經濟決定的,而是由那些在經濟基礎上成長起來的社會關係決定的。”作者並進一步對藝術的本質和特點作了闡明,認為“藝術是一種社會現象”,“藝術既表現人們的感情,也表現人們的思想,但是並非抽象地表現,而是用生動的形象表現。藝術的最主要特點就在於此。”
該著作最初以《沒有地址的信》的總標題和《論藝術》、《原始民族的藝術》的分標題,連續發表在《科學評論》的1899年第11期和1900年第3期、第6期上。1924年出版的《普列漢諾夫全集》第14卷,在收入該作時編為《論藝術》、《論原始民族的藝術》和《再論原始民族的藝術》三封獨立的信。1936年《普列漢諾夫遺著》第3集刊出了新發現的與該作有關的手稿和資料。此後,蘇聯出版的普列漢諾夫哲學或藝術論集在刊出該作時都一併收入了這些手稿和資料,並做了統一的編號,有的編為6封信,有的編為4封信。這樣,該作就有了不同的版本,這些版本在我國均有譯文。
該著作曾譯成多種文字,廣為傳播。在我國1929年就有了該作的譯本。1930年魯迅又從日譯本轉譯了該作,以《論藝術》的書名出版,並為之寫了長篇序言。1957年曹葆華從原文重譯出版了附有手稿和資料的新版本。20世紀60年代初,中共中央宣傳部將《沒有地址的信》作為馬列主義經典著作之一,列入我國幹部必讀書目。該作在傳播馬克思主義和建設馬克思主義美學與文藝學體系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1983年人民出版社翻譯出版的《普列漢諾夫美學論文集》(兩卷集)和1984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翻譯出版的《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五卷,都收入了該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