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禁書文庫(全三卷) 內容簡介
自中國古代開始,歷代均有被查禁之書,其中或因政見不一、或因教義不同,或因內容荒誕、淫穢等種種原因,而其中不乏精品之作被終生埋沒。這套《中國古代禁書文庫》精選原著二十六部,約500萬字,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都有相當的可取之處。本書收錄包括:歷史著作(《春秋左氏傳》)、宗教經典(如《南華真經》《妙法蓮華經》《維摩詰經》)、神仙人物傳記(如《列仙傳》)、歷史演義(如《狄青初傳》)、英雄傳奇小說(如《粉妝樓》)、世情小說(如《蜃樓志》)、也有稱艷情小說(如《五鳳吟》)和才子佳人小說(如《情夢柝》),還有神魔小說(如《咒棗記》)、時事故事、公案故事等。較為全面地展現了中國古代禁書的全貌,具有較強的可讀性。
中國古代禁書文庫(全三卷) 本書前言
偉大的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曾產生過燦爛輝煌的古代文化,這不僅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對今天全民族弘揚愛國主義思想,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仍然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為了繼承我國優秀文化遺產,汲取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在專家、學者的支持和幫助下,經過收集、校點、編輯出版了這部《中國古代禁書文庫》全書共二十六篇。約500萬字。分為三卷:第一卷七篇,第二卷十一篇,第三卷八篇。
在這部《中國古代禁書文庫》中,有歷史著作(如《春秋左氏傳》)、宗教經典(如《南華真經》)、《妙法蓮華經》、《維摩詰經》、神仙人物傳記(如《列仙傳》)、歷史演義(如《狄青初傳》)、英雄傳奇小說(如《粉妝樓》)、世情小說(如《蜃樓志》),也有稱艷情小說(如《玉鳳吟》)和才子佳人小說(如《情夢柝》)的,還有神魔小說(如《咒棗記》)、時事故事、公案故事等等。不僅內容豐富,而且包括的類型也比較全面,一部在手,可以博覽群書。
這些書在歷史上被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情況不盡相同。有的是因為政治和社會的原因,書中所傳播的思想與統治階段的思想格格不入。因而被認為是“離經叛道”之作,有的是因為道德和倫理的原因,書中表現的觀點與當時社會的首先倫理觀念背道而馳,因而被認為是“蠱惑人心”之作,有的是因為作者個人的原因,書中並無有違當時社會和統治者的內容,只有由於作者個人為統治者所不容,或遭監禁,或遭殺害,其作品也成為禁書,也有的是因為宗教、民族和文化思想等等原因,而被禁毀的。真正是因為確屬“誨淫”作品的,如《金瓶梅》、《肉蒲團》之類而被查禁的是極少數。
我們所收集校點的二十六篇禁書(在新聞出版署所列專題報批的古舊小說書目之外)。它們之所以屢禁不止,至今仍具有較強的傳世生命力,是因為它們在思想內容和寫作藝術上都有可取之處。就其思想內容而言,多數著作都曾暴露過封建社會的某些弊端,揭露鞭撻了上層統治集團內部的腐朽、沒落、貪財好色,無惡不作,利用職權搜刮民膏的可恥行徑。與此同時,也歌頌了英雄義士的除暴安良、扶弱濟困的壯舉,表達了封建社會中受壓迫、遭迫害的善良人民的美好願望,寄託了現實世界人們反封建禮教、追求個性解放、人生平等自由的可貴理想,反映了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的民本思想和勸善懲惡,警醒世人的思想傾向。比如在《金石緣》中就明確地告誡世人“富貴不足恃,才貌不足恃、貧賤不可欺、患難不足慮。”並指出安分自守,是成家立業之本,良心不正,嫌貧愛富,必不會有好的結果。這些思想在當今世界,對勸醒名利場中紙醉金迷的人們,對鼓勵身處逆境時,不要為厄運所擊倒,應奮起抗爭,仍然有現實啟迪作用。在寫作藝術方面,不僅像大戲曲家湯顯祖的《牡丹亭》在文壇上產生過不可估量的影響。為後來許多戲曲家摹仿、借鑑,從中吸取養分,如《畫中人》的作者吳炳,《長生殿》的作者洪升,乃至《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都受到了他的影響。而且像《春秋左氏傳》這樣的歷史著作,在語文運用上也成就頗高,特別是語文簡潔明快,描寫人物、剖析戰爭都富於故事性和戲劇性,寫得流暢、緊張而生動。還有像佛教經典著作《維摩詰經》,雖然是佛經之書,卻具有濃厚的文學色彩,設類設譬,極其巧妙,素來膾炙人口,而成為同《周易》、《老子》、《莊子》並列的“四書”之一,其他各種類型的小說、故事,在情節安排、人物形象刻畫和利用景物描寫來烘托人物心理等方面也都頗具匠心,很有特色。除此之外,情節曲折,人物性格鮮明、語文口語化、文字淺顯直白,能為一般大眾所接受,也都是這些古典文學作品的共同特點。正因為在思想內容和寫作藝術上有可取之處,所以,一直流傳到改革開放的二十世紀,還對人們有吸引力,有教育意義。
這些古代禁書之所以被禁,主要是因為觸犯了封建統治階級的思想意志,至於說書中有寫男女關係的也算一個原因。這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因為,在那個時代,有不少作者,反對寫上層人所講的道理,要求寫下層人民的情、欲和生活,即寫市民生活的實況。這正是反對封建倫理道德,反映市民生活的小說。而當時的統治者不能欣賞這些小說反映市民生活的美,只注意寫男女關係的鄙穢,反認為是醜,顯見當時統治者的心中是鄙穢和醜惡的。在當時統治者看來,就連《三國演義》、《水滸傳》、《粉妝樓》兩篇,既無淫穢內容,又無犯統治者忌的地方,卻在清代被官府列為禁書,真是冤枉!由此可見,當時統治者施禁是毫無章法的。
在古代遭禁書中,真正屬於淫書,今天仍然被查禁的,實屬少數,而大多數作品,是為當時的社會和統治者所不容才被查禁的,在我們出版的這部《中國古代禁書文庫》中,的有作品不乏為中國古代文學遺產中的精華,亦有不少著作在思想和藝術上具有一定的價值,是值得我們今天發掘出來加以研究借鑑的,這就是我們編輯出版《中國古代禁書文庫》的宗旨所在。
值得指出的是,在這些禁書中,也有其自身的缺點和毛病,這是歷史局限性和思想局限性所造成的,必須揚棄其糟粕,吸取其精華。為此,我們在每篇之首,都專門為本篇撰寫有導讀短文,簡明扼要條理分明地交待了寫作背景、作者情況、成書時間、版本、主要內容、思想與藝術特點,並著重指出本書的主要缺點和問題,提示讀者批判地吸收,不要為其不足所誤導。在編纂過程中,對個別篇中某些男女私情寫得過分具體的詞句,編者做了適當處理,其情形依照《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古典名著為度取捨,如果刪節太多,惟恐豐目皆非,損壞了該書的原貌。
在本部書庫中,有些詞語與現代漢語不一樣,如:象(像)、頑(玩)、陰(蔭)、辰(晨)、傍(旁)、望(往)、到(倒)、番(翻)、題(提)、狠(很)、吊(掉)、字(嫁)、緣(園)、善(熟)、幫(綁)、畔(邊)即(及)……通用的現象比較多,對有些字怕引起現代讀者誤解,已按當代遣詞造句標準化的要求作了改正,但為保持古代書籍的原貌,書中相類似的同音字多數未動,望廣告讀者注意。
在體例版式上,因為本部書庫是以選輯形式編纂的,所以,除第一卷中的前方、總目錄單獨排頁碼之外,其餘頁碼一律連排,且各篇的首頁、序、目錄、正文均從單頁起,為便於讀者查找,特作交待。
在本部書庫所收的二十六篇中,有些有傳世精華之作,有些是中國民間流傳數百年的古典文學普及書,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其思想內容能警世喻人,教人懲惡揚善、除暴安良,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素質和愛國主義精神很有裨益,具有閱讀價值、史學價值、藝術價值、文化價值和收藏價值,適合各階層,各級各類具有國中文化以上的成年人閱讀、希望大家喜歡他。
由於時間倉促,人力和水平所限,書中難免存在一些不盡人意之處,誠請學者、專家廣大讀者提出寶貴意見,以便再版時修正。
中國古代禁書文庫(全三卷) 本書目錄
第一卷
《��杌閒評》
《錦香亭》
《五美緣》
《國色天香》
《妙法蓮華經》
《繡球緣》
《粉妝樓》
第二卷
《五色石》
《春秋左氏傳》
《八段錦》
《狄青初傳》
《列仙傳》
《情夢柝》
《金石緣》
《南華真經》
《五鳳吟》
《八洞天》
第三卷
《鴛鴦影》
《蜃樓志》
《董解元西廂記》
《無聲戲》
《金玉緣》
《維摩詰經》
《咒棗記》
《牡丹亭》
《雙鳳奇緣》
中國古代禁書文庫(全三卷) 文章節選
《��杌閒語》導讀
《��杌閒語》又名《明珠緣》,五卷五十回,卷首有總論一卷。不署作者姓名。繆荃孫在《藕香��別鈔》中據李思誠辯誣一事,推測其為李思誠後人李清所撰。此興化(今屬江蘇)人。崇禎四年(1631)進士,歷官刑、吏、工科給事中,大事寺丞。明亡不仕,著有《三垣奏疏》、《三垣筆記》、《南渡錄》、《南北史合注》等,當然也有人對此說持反對意見。據書中第三十三回作者自敘"本朝舊例"打問本上即送法司擬罪來看,稱明朝為本朝,作者當為明人無疑。又書《總論》中有詩曰"旁搜野史錄新聞"寫作時間似應在魏忠賢失勢以後一二年內。再書最末一回回目曰"明懷宗旌忠誅眾惡"按"懷宗"是崇禎帝吊死煤山後京都人士對他的私謚,不久就由南明改謚"思宗"又改"毅宗",請人改葬,加謚"莊烈愍皇帝"事皆在1644年,因此,本書成書年代不會早於該年。小說刊刻的年代,從書中避"玄"字諱,但不避"弘曆"二字諱考察,刊刻當在康熙、雍正年間。此書現有人民文學、齊魯書社、人民中國等多家出版社多種校點本。
書題中"��杌"二字大概地今天的讀者來說有些陌生。"��杌"有兩種含義。一指惡批,一指史籍。按此《��杌閒語》既可理解為大惡人魏忠賢評傳,又可解釋為史事閒語。至於別一別名《明珠緣》則是由男女主角魏忠賢與客印月以明珠做寫情信物而得名。叫《明珠緣》,言情意味似更濃,不知是否書賈為招徠讀者而改?
書敘明朝萬曆年間黃淮水患嚴重,朝廷派朱衡治理,誤殺為治水獻策出力的蛇精。二蛇(魏忠賢與客印月的前身)於是率族類投胎,尋求機會報復那些河工轉世的人,這其實是套用了一個"因果報應"的框架,用因果去解釋歷史,也許是為了平息人們對奸黨的憤恨。
前二十加寫魏忠賢入宮以前的事。魏忠賢原名魏進忠。他的母親候一娘是流浪賣藝的雜技演員,與戲班中唱小旦的魏雲卿一見相傾,在王尚書公子的撮合下相愛相合,生下他,取名辰生(即是蛇精投胎)。
兩年以後一娘與雲卿分手,中途遇盜,一娘母子被擄,在強盜窩裡住了十年。十年以後候一娘攜子逃離虎穴,順手帶走了強盜所搶的三顆明珠,到蘇州投宿石林莊客家。客員外因為孫女印月外出失去了手上的三顆珠子正焦慮不安,侯一娘將明珠物歸原主,客家歡喜異常。印月母親與一娘結拜了乾姊妹,並將印月許配辰生(印月也是妖蛇托生),訂婚後,母子入尋魏雲卿不遇。魏進忠不得已進入程中府做了長隨。兼充孌童。後來又投靠到揚州查鹽稅的魯太監門下。一個偶然的機會,魏進忠從妖怪手中救了民女傅如玉,招贅在傅家莊。後來進忠尋母的過程中,邂逅客印月,才知印月已嫁給侯二為妻,二人以表兄妹相認,暗中私通。印月的丫環秋鴻代為穿針引線,三人打得火熱,半年後候二歸來,三人只得相別。歸家途中遇盜,錢財盡失,又生一身惡瘡,淪為乞丐。不得已將定情物�D�D�D印月所贈明珠當了十兩銀子。不料一群花子見財起意,將他灌得大醉,洗剝乾淨丟入河中,進忠漂上岸後,卻被狗將陰物連腎囊一口咬去,後來得道士陳元朗,旦士白太指點入京,進宮當太監。因為獨力抵禦入東宮的兇手,得神宗太子常識,不斷提升。
一個偶然的機會晨遇到了太子的乳母,當年的客印月,二人重逢,悲喜交集。不久太子繼們,是為熹宗。魏印二人更加得寵。進忠成為東廠的"總指揮",又緝破一件逆反大案,被聖上賜名忠賢。
從此魏忠賢與客印月勾結在一起,蒙蔽聖聰,作奸弄權。先是害死三朝元老王安,接掌了司禮監印,又提攜自己的兩個義兄劉若愚、李永貞、竄通一氣,為亂朝政。副都御史楊漣等聯名上疏彈劾,結果被魏忠賢指使爪牙,羅織罪名,全部逮捕入獄,迫害致死。從此大開殺戒,排除異已,在朝中勢焰薰天,不可一世。無恥功臣袁崇煥,竊功封功列侯。最後竟陰謀篡位。崇禎帝一上台,首先將魏忠賢削盡權柄,遣發鳳陽。在途中魏忠賢自知罪孽深重,投繯自盡。客氏也被宮正司亂棍打死。
《��杌閒語》是一部融講史、人情為一體的作品,許多有關魏忠賢進宮後弄權的描寫,都可以從史料得到印證。鄧之誠《骨董瑣記》云:"其所載侯、魏封爵制辭,皆不類虛構,述忠賢亂政,多足與史相參。"《��杌閒評》在一定程度上可補正史之闕。因為有了真實的歷史背景作襯,小說顯得內容厚重,歷史感強烈,並具有時效性、新聞性。所以也有人將這一類小說稱為"時事小說"。魏忠賢殘害忠良,擾亂國政,天人共憤,小說確實成為"大嚼療飢奸賊腦,橫吞解渴殘臣血"的泄憤之作。明末宦官專政的黑暗政治在作者筆下暴露無遺。更為難能可貴的作者寫史事又不完全為史料所束縛而能有所虛構,使小說虛實相生,可讀性大大增強。尤其前20回,魏忠賢進宮發跡之前的生活經歷,使我們看到了一個大奸大惡作為有七情六慾的人的多個性格側面。他豪俠義氣、溫柔多情又耳軟心活,本性中又有一份狠毒、貪焚。最後成為一個禍國殃民的大奸大惡,完全符合他的性格特徵。顯得真實可信。
《��杌閒評》的語言清麗典雅,非一般通俗小說可比,總之,不論從思想內容還是藝術成就來說,它都為失為一部優秀作品。
至於它的命運也頗耐人尋味。在清代曾三次遭到禁毀,道光十八年(1838)一次,道光二十四年(1844)一次,同治七年(1868)江功巡撫丁日昌查淫詞小說依然沒有放過它。
按說《��杌閒語》寫誅除大奸大惡,不該犯忌,不知是否因涉及亡明故史,觸動了清代統治者哪根敏感的"弦兒"。小說關於兩性關係的描寫。在大多數版本中都較為含蓄,點到為止,只是今天有一種校點本(李芾點校、太白文藝出版社,96版,名為《奸殘閹奴》)與眾不同,在書中所有兩性交接之處都出現了許多淫詞艷語。不知是小說原刻本所有,為後出者刪落,還是書賈牟利,在原刻本中添加的,因原刻難見,不敢妄言。
《��杌閒語》正文摘錄:
第二十八回 魏忠賢忍心殺卜喜 李永貞毒計害王安
詩曰:
千古光亡轉眼過,亂蟬吟破舊山河。
兵臨魯地猶弦誦,客過商墟自嘯歌。
山氣青青餘故壘,江聲黯黯送寒波。
圖王定霸人何在,衰草斜陽一鉤蓑。
話表真真子收兵回城,心中鬱鬱不樂。玉支道:"勝負常情,何須介意?且取酒來解悶。"席散,各歸帳中,真真子終是煩惱。元元子道:"那人必非等閒之人,高我們一等哩。"真真子道:"我們數百年修煉之功,被他破了,如何是好?"這樣一個小孩子,竟有此等手段,元元子道:"此人亦是我輩中人"真真子道:"待我今夜用攝魂法弄他一弄。"元元子道:"不可,一則此法未免太毒,二者恐出不得他的手,反遭其害。且安寢,明日再處。"真真子終是鬱郁睡不著,起來秉燭而坐。正自尋思,忽聽得屋樑上簌簌有聲。抬頭看時,只見一個柬帖兒憑空飛下。真真子忙拾起,喚元元子起來,拆開同看,只見上面寫著道:
翻雲覆雨笑真真,元兒山中自有春。
何事不歸空著力,卻教鉛汞送他人。
後寫道:"空空封寄。"元元子看畢,大驚道:"原來是他!"真真子道:"一向只聞他的名,怎么是這等一個小孩子?"元元子道:"你也數百歲了,怎還這樣少年?"他是猿公親授的高徒,為古今劍仙之宗。我等來錯了。近來看劉公專以酒色為事,不像個成大事的,不如見機早去,等他破來。真真子向懷中取出紙剪的兩個驢子來,吹一口氣,喝聲道:"起。"就變成兩個活的,夫妻各跨一頭,向南而去。
次早,蕭、王二公長帳,請空空兒計較道:"昨承仙師破了他法,今日必來死戰。"空空兒道:"不來了,此刻已去有千里了。"傅應星道:"師兄何以知之?"空空兒笑道:"略施小計,彼必遠去,昨夜我有個帖兒送與他,他見了,知道是我,他必含羞而去。只有那個跛頭陀,他若不早見機,今日陣上先結果了他,那和尚越發無能為矣。二公可領兵至城下索戰。誘他出戰,自有道理。鴻儒道:"我們所賴者二位仙師,今日不別而行,後事如何是好?"跛李大叫道:"主公何以自諉。這樣沒始終的人,說他做甚么!"難道沒有他我們就不能成事么?氣憤憤地出來,點齊人馬,也不帶副將,只自己出城迎敵。官兵見有兵馬出來,少退兩箭之地。只見跛李頭陀匹馬當先,手持禪杖,高叫道:"你那不怕死的,速來納命。"這邊王參將接住,大戰數十合。空空兒取出杏黃旗來,望著跛李一展,那手中禪杖早已墜落。跛李沒了兵器,只得掣出戒刀攔住。蕭游擊又挺槍夾攻。他如何抵檔得住?欲待要走,無奈二人逼住,難得脫身。於是口念念有詞,棄了馬,架起一朵席雲,騰空而上。空空兒將手中棕扇向上一拂,只見他從空中滴溜溜地倒墜下來。傅應星放馬上前,手起一戟,刺中咽喉而死。可憐定霸圖王客,化作沙場浪蕩魂。賊兵無主,官軍乘勢掩殺,直抵城下,城中見殺了頭陀,不可出戰。官兵圍住,四面攻打。
空空兒回到寨中,對蕭游擊道:"如今妖人已滅。賊眾氣數將盡,不過旬日間可破。我在此無事,要告辭回山。"蕭、王眾人道:"感承仙師、成此大功,方欲申奏朝朝廷,題請封號,何以便行?"空空兒笑道:"山野之人,素不以功名為念,何須爵祿榮身。傅兄可略送我幾步。拱手別了眾人,同應星上馬,他騎了青牛。走到二三里,到一林子內,空空兒道:"承兄相詔,幸不辱命。兄此去,拖金衣紫,且有權貴引援,富貴自不必說。據我看來,兄命中福祿不長,須及早回頭,方能解脫,若稍貪富貴,禍且不測,切記我言。"應星道"小弟凡胎濁骨,惟求師兄指教,怎敢貪祿忘親。空空兒道:"令堂道行已成,佛果將證,老兄若肯早早回頭,千日之內弟自來接你。三年之後,不能脫身矣。慎之,慎之。從此一別,後會有期,說罷,竟入林中,轉眼已無蹤跡。後人有詩曰:
雲蹤霧跡杳難窮,揮手功成一笑中。
片語投機應解脫,誰雲仙佛路難通。
傅應星下馬,望空拜謝,上馬回營,與蕭、王二公計議,申文撫按。一面裝起雲梯架炮,連夜攻打。直到半月後,賊軍無糧,夜開北門而逸,走不上二里,遇著王參將引兵攔住。賊兵飢餓,無心戀戰,隊伍雜亂,盡皆被擒。蕭游擊入城安民,將劉鴻儒、玉支並女眷也淑英等共十七人,俱上了囚車,解上省來。這裡大排筵宴,犒賞三軍,撫按題名。遲日旨下,俱斬剮於西市示眾。蕭士仁、王必顯、傅應星等入京升賞。當日憨山和尚詩上說:"得意須防著赭衣,玉支以為吉兆,今日之著赭色衣,可見數已前定,惟至人先知之。"
傅應星回莊省親,將上項事細細說了一遍,如玉道:"既朝廷命你入京受職,也是你建功一場,你可放心前去,只是你富貴雖有,只有你命薄,不能保終,若有權貴來引誘你入黨,切不可陷身匪類,圖不義之富貴,亦不可說出我來。"有個姓田的若問我,只說我已死久了,只說你是三母舅傅襄之子。早早抽身回來,免我牽掛。媳婦不必帶去,留他與我作伴,應星領命,灑淚拜別而去。
三四日間與蕭、王二公一同入京。先到兵部里過堂,與科道衙門參謁畢。田爾耕知道:"先具眷生名帖來拜"。相見坐下,問道:"親家是那一位的令郎?"應星道"先君諱襄。"爾耕道"喔,原來是三哥的令郎,青年偉器,建此大功,可敬,可羨。有一位四令媽母,孀居多年,於今安否?"應星道"久已去世了。爾耕嘆息了一回。又問道"他曾生了個令郎的?"應星道"也歿了。"爾耕道"若論親家的功,只好授個外衛所之職。"此等官清淡,且為人所輕,必須放個京職才好。明日同兄去拜見魏公,他也是府上的至親,得他的力,留在廠里就好了。明早奉侯同行。說畢,別去。
次日,應星回拜,田爾耕留飯。飯後道:"卻好今日魏公在私宅,我同兄就去一見。"二人來到魏公府。爾耕先入,去不多時,著長班出來請到後廳相見。爾耕引應星拜於堂下。魏監答了個半禮道:"親家不須行此大禮。"應星拜畢,扯椅安坐。忠賢上坐,爾耕與應星東西列座。忠賢問道:"親家是三舅的令郎,令尊去世久了,令堂萬福?"應星道:"老母多病。"忠賢道:"四令姑母去世有幾年了?"應星道:"有四五年了。"魏監垂淚道:"這是咱不才,負他太甚,九泉下必恨我的。親家可曾受職否?"應星道:"昨已過了部,尚未具題。"爾耕道:"論功,只好授個外所千戶,必竟是在京衙門方成體面。爹爹何不發個帖留在衛星?"魏監依允,著人去說,一面待飯,飯罷,魏監道:"咱有事要進去,外邊若有人問親家,只說是咱的外甥,"二人答應,別了出來。應星方知是忠賢之子,為何母親叫不要認他,心中甚是不解。想道"或者我原是舅舅之子,承繼來的,也未可知。"又不敢明言,這也是魏監虧心短行,以致父子相逢亦相認,如此已就絕了一倫了。詩人有詩嘆之曰:
不來親者也來親,父子相逢認不成。
堪嘆忠賢多不義,一生從此滅天倫。
不日兵部奉旨:傅應星授為錦衣衛指揮僉士,蕭士仁授為登萊鎮總兵,王必顯授為松江總兵。餘者計功各賞有差。各人謝恩朝不題。
卻說魏忠賢自平妖之後,朝廷說他贊襄有功,加賜他蟒玉里羊酒,他便由此在朝橫行無忌,把幾個老內相都不放在眼裡,串通了奉聖夫人客低,內外為奸。內有諸事都是卜喜兒往來卜喜兒來辭客印月,大哭一場,起身時,印月贈他許多金銀,又從身上脫下一件汗衫來,與他穿在帖身道:"你穿這汗衫,就如見我一樣,從容幾時,等我奏過皇帝,再叫你回來。"卜喜兒叩頭,揮淚而別。忠賢知此事,心中大怒道:"我們一個用人,他也容不得,也要弄他去"於是心中要算計殺王安,即便叫過四個心腹老實來,分付道:"你們去如此、如此"四個領命去了。
卻說那卜喜兒,帶了一個伴當,雇了牲口上路。走到三河縣一帶,儘是山路,行人稀少,心中抑鬱,看著一路的山水,正行之間,只見前面山凹樹林內,跳出四個人來,手持利刀,大喝道:"過路的,快快獻出寶來。"卜喜兒驚得魂不附體,做聲不得,伴當道:"行李在此,大王請拿了去,只求饒命。"四人道:"行李也要,命也要"伴當見勢頭不好,撇下行李,先自逃命去了。這裡兩個人上前,將卜喜兒按倒,剝下衣服,手起刀落,斫下頭來。可憐二八青年客,血污遊魂不得歸。
四人取了行李、汗衫回復忠賢。忠賢將行囊中金珠財物盡分散了四人,自己將那件汗衫袖入宮來尋客巴巴。宮人道:"午睡哩。"忠賢走到房內,只見桌上焚著一爐香,面前放著一杯茶,印月坐在榻床上,手托著腮,悶懨懨地坐著痴想。忠賢道:"姐姐有何不樂?"特來問候。印月道:"不知怎么的,一些精神兒也沒有。"忠賢道:"想是記掛著那人兒哩?"印月道:"放屁。想誰?"忠賢道:"不想那人,可想那汗衫兒看看么?"印月道:"果是那孩子可憐,又小心又從不多事,不知這老天殺的為甚么不喜他?等遲幾日,還要取他回來。"忠賢道:"今生大約不能了,只好夢兒中相會罷。"印月道:"我偏要弄他來,看老王怎么樣。"忠賢道:"我把件東西兒你看看。"向袖內取出汗衫來與印月面前。印月見了道:"莫不是他沒有穿了去?"忠賢道:"我實對你說罷,向王惱他與我們一夥,只說發他回籍,誰知他叫人在半路上將他殺了,我先著人送他去,臨死時叫把這件汗衫兒寄與你,代他報仇。"印月聽了,柳眉倒豎,星眼圓睜,滿眼垂淚,罵道:"這老賊怎么忍心下這樣毒手!我若不碎剮了這老賊,我把個客字兒倒寫了你看。"咬牙切齒,忿恨不已。忠賢道:"你不必發空狠,等尋到個計較,慢慢的除他。"印月道:"我恨不得就吃這老賊的肉,還等慢慢的。"忠賢道:"不難,事寬即圓。"
誰知王安也是合當該死,二人正說之間,只見小黃門來尋忠賢,忠賢道:"甚么事?"小內侍道:"刑科有本送來魏爺看。"忠賢接過來看時,卻是為移宮盜寶,內宮劉成等事的覆本,劉成等三人已經打死,其羽黨田壽等理宜從輕發落。忠賢袖了此本,起身向印月道:"你莫惱,等咱計較了來,管情在這個本上結果他。"便走出宮來,到私宅,叫人請李永貞來計較。這李永貞原在東廠殷太監門下主文,後忠賢管廠,亦請他來主文,凡事都與他計議。後又訪得劉禹現充長陵衛軍,也取了來,改名若愚。因出入不便,哄他吃醉了,也把他閹割了,留下手下辦事。這日把本遞與他們看了,又說道:"客巴急欲報仇"李永貞道"只須如此如此,便可送他之命。"忠賢大喜,忙進宮來,與印月說明了。
次日,把本呈上道"他盜去內庫寶玩,豈可從輕?"客氏也在旁插口道:"李選侍移宮時,這些人也不過是搬的娘娘隨身多珠簪珥。何曾盜著乾清宮寶玩,只因王安與這般人有仇,要乘機詐他們的錢,故將他們陷害。李娘娘也十分苦惱,當日也曾過泰昌爺的旨看管皇爺,他生的八公主,也是先帝的骨血、皇爺的手足。因王安惱他,說他交通外,誣他要僭稱太后,要垂簾聽政,把他逼遷到冷宮,也不等皇爺的旨意。選侍急得上吊,公主急得投井。皇爺也該看先帝面上,怎使他母子受苦,衣食不周?總是王安倚著王爺的勢,擅作威福,說皇爺件件事都是他主張,後來與外官交結,不知得了多少錢哩!"皇上道:"既不是盜的乾清宮的寶玩,可將田壽們放了罷。"忠賢答應,傳旨出來,即皆省釋。忠賢又於中主張,叫他們謝恩時就上個本,說:"王安要陷害李選侍並奴婢等,因要詐銀二萬兩未遂,故任意加贓,欲置於之死地。又嗾給事中霍維華劾王安。客氏又在旁撥弄,激惱皇上。遂至天顏面震怒,傳旨道:"王安結納朝臣,弄權亂政,誣陷無辜,逼遷妃主,著革職,發南海子淨軍處安置,所有恩典,盡行繳回,一應家財產業,籍沒入官。"
觀得了此旨,即刻差出四個心腹牌子頭,竟到王安私宅內宣旨,取了他司禮監印,摘去牌頭帽,押著起身,王安道"移宮盜寶,皆有實據,咱須親見聖上辨個明白。"牌子們道:"皇上只押你充軍,誰敢帶你去進宮,誰敢帶你去見駕!"可憐一個王安,要辯無處辯,只得聽他套上鐵索,押出朝門,大熱天雇了頭驢,往南海子來,牌子頭覆了旨。魏忠賢滿心歡喜,回到私宅,對李永貞道:"李二哥好計,虧你撥了咱眼中之釘,"永貞道:"這是爺的本事,據我的意思,還訪早睦打發他往南京去才好,如今他雖在外邊,他的羽黨甚多,過幾日或有他的人代他稱冤,或是皇上一時心回,取他回來,那時悔之晚矣。"忠賢道"很是,怎處理?"永貞道"除非擺布死他,才得乾淨,忠賢想了一會道"有了。"又進內來與印月商議了。
一日,皇上同一班小內侍在宮中玩耍,忽然對客巴巴道"如今沒有王安,朕也玩得爽快些。"印月乘機說道:"他雖去了,還在外邊用錢買囑官兒代他出氣,說他是三朝老臣,皇爺也動他不得,皇上道"他竟如此大膽,可惡之至!"即著鎖拿,奏聞治罪,先王安一到南海子時,還有兩個交通內外人等,如有人仍敢違禁往來,即著鎖拿,奏聞治罪。先王安一到南海子時,還有兩個掌家、三四個帖身的老實跟隨。其餘的都逃散了。王安對眾人道:"不知道皇上是甚么意思,把咱處得這般。"有一個掌家道:"主還是霍給事說爺監印的根子。"又一個道"這是爺前日要趕客巴巴出宮,他如今要報仇害爺的。"正猜疑間,只見一個小黃門傳了上諭來宣讀了。眾人聽見,皆面面相覷,不敢不去,又不忍不去,王安垂著兩行淚說道"罷了,咱一人做事一人當,怎么連累你們?"你們各自散了罷。兩個掌家含淚道:"孩子們平日跟爺,吃爺的、穿爺的,撰爺的錢,今日落難時,怎忍丟了爺去?"那老實道"小的們自幼跟隨爺,叫小的們到哪裡去?"生死都隨著爺罷了,王安哭道"這你們的好意,只是你們在此也做不得甚事,又替不得咱的苦,不要連累你們受苦,不如散去的好,你們此去,須尋個有福分、有機謀的跟隨他,再莫似咱這沒福的,這等疏虞,被人陷害,不能管你們到頭。"說罷,放聲大哭,眾人都哭了一會,只得拜辭而去,小黃門才去繳旨。只丟得王安一人,冷冷清清,悽惶獨坐,終日連飯也無人做,飢餓難捱,正要尋自盡。
忽一日,有四五個人,抬著食盒酒飯芝水道"孫公公拜上王老爺,送酒飯來的,請爺多用些。"王安道"承你爺的情,他還想在我哩。"說著,眾人擺下酒飯,王安也是餓急了,不論好歹,只顧亂吃,斟不酒來,吃了幾杯,眾人收拾傢伙,王安還說道"多拜上你爺,沒錢賞你們,勞你們空走。才說完了、忽然大叫一聲,跌倒在地,只是亂滾,沒半個時辰,七孔流血而亡。來人看著他死了,才去報與忠賢。忠賢即差人來,將他屍首拖到南海子邊空地上,一把火化為灰燼。可憐他:
正是三朝羨老臣,從龍辛苦自經營。
榮華未久遭讒死,魂斷孤雲骨化塵。
一霎時將王安燒完,將灰揚去,不留蹤跡。題了一本,說王安畏罪自縊身死。那二十四監局都怕魏、客兩人的勢焰,誰敢代他伸冤?一個個搖頭乍舌,不敢惹他。
忠賢又夤緣掌了司禮監印,將李永貞、劉若愚升為秉筆,凡一應本章,不發內閣,竟自隨意票擬,又以王全乾、石文雅、塗文輔等為心腹。一個太監李實,原與他交好,就把蘇州織造上等一個美差與他。李實也見他威權太重,恐惹他疑忌,忙領了敕,便星夜馳驛往蘇州去避他。忠賢送行時,席間托他訪問魏雲卿與他母親的訊息。一個管御藥局的催文升,因泰昌皇帝崩駕,說他用藥不慎,科道交章劾奏,已革了職,此時也來依附他,升了美缺。其餘掌家及門下的官,或近侍,或各處的要津,皆使他們時刻在御前打聽訊息,大半是蟒衣玉帶。就是王安手下的人也來投靠。那不服氣投他的,俱被他摘去牌帽,或降為火者,或發回私宅閒住。把個皇帝左右,布得滿滿的私人。
客印月又從中調遣六宮妃嬪,非與他相好者不得進幸。忠賢又差人到肅寧,訪他親兄魏進孝。本縣熟人問道"進孝出贅有空,死已十餘年,只有二子。"於是把他長子魏良卿取來,納粟做了中書,如今重又題改了武職,蔭了個錦衣指揮,又將客巴巴的兒子侯國興並兄弟客光先、侄兒客瑤都蔭作錦衣指揮,傅應星、田爾耕俱各升一級。又與爾耕計議,要選三千精壯淨身男子入宮,習為禁軍。正是"已同紅粉朕心腹,又取青年壯爪牙。
畢竟不知選得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