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事情的本末,以正史所載為主,並參考部分可信的野史,排除《三國演義》等小說家言,許多耳熟能詳的典故,都能在此找到真正的版本。三國時代是“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的時代。不論是統率一方的領袖,還是為主效力的文臣武將,競爭贏家都有滿腹韜略——包括高瞻遠矚的政略藍圖、明確的戰略指導,和及時解決問題的應變力。
目錄
序 靈活而遠大的謀略學前言 滿腹韜略的競爭贏家
運用策謀的思考力
1 詐病邀宴,孫堅擒殺張咨
2出城練箭,太史慈突圍求援
3 曉以大義,程昱說服靳允
4 借刀殺人,曹操暗整禰衡
5 拷訊如法,滿寵巧救楊彪
6 明友暗敵,孫策計賺皖城
7 反弱為強,曹操鳥巢劫糧
8 三袁相爭,曹操坐收漁利
9 一夕生變,曹操水淹鄴城
10 虛與委蛇,徐氏親報夫仇
11以退為進,杜畿平定河東
12鄉人引路,曹操重創鳥桓
13 借物使力,曹沖善用智謀
14離間敵營,賈詡一言立功
15廣結善緣,劉備入主益州
16以黑制黑,鄭渾治盜有方
17爭取人心,劉備禮遇許靖
18威之以法,諸葛亮鐵腕治蜀
19且戰且和,曹操坐觀虎鬥
20攻心為上,呂蒙襲取荊州
21構陷手足,曹丕用盡心機
22因釁擊之,蘇則河西平亂
23前事不忘,司馬懿拖功了得
24弈棋射戲,陸遜指揮若定
25改剿為撫,諸葛恪降服山越
26裝瘋賣傻,司馬懿敗部復活
27以眷招安,司馬師平息兵變
28散布謠言,司馬昭耗盡敵糧
高瞻遠矚的企劃力
29假道伐虢,袁紹輕奪冀州
30奉帝遷都,曹操獨攬朝政
31屯田收租,曹操不虞缺糧
32遣使連和,曹操籠絡關中
33 還民綿絹,曹操從善如流
34 焚書不究,曹操顧全大局
35 洞燭先機,諸葛亮隆中對策
36 機關算盡,孫、劉結盟抗曹
37轉守為攻,孫權進兵合肥
38 深謀遠慮,諸葛亮北出祁山
39 知所權變,諸葛亮交好吳帝
活用兵法的戰鬥力
40圍魏救趙,曹操掃蕩黑山
41陣前逞勇,典韋一戰成名
42 故弄玄虛,曹操大堤設伏
43 活用兵法,賈詡每言必驗
44 聲東擊西,曹操白馬解圍
45 以兵為餌,曹操誘斬文丑
46 無故撤退,劉備半途伏擊
47 降營火攻,黃蓋名揚赤壁
48 攀岩走壁,賀齊突襲奏功
49 以小搏大,蔣濟暗施妙計
50 虛晃一招,張飛欺敵無功
51 半濟而擊,郭淮遠水為陣
52 開門迎敵,趙雲膽識過人
53 設伏佯敗,張既痛擊胡兵
54 沉著應戰,陸遜火燒蜀營
55 舍小求大,陸遜用兵如神
56 分兵自弱,曹仁大意落敗
57 及時上諫,董昭轉危為安
58 濫城充數,徐盛欺敵以方
59 迅如閃電,司馬懿快斬孟達
60 審時度勢,司馬懿敉平遼東
61 進退失據,姜維出師不利
62 雪地突擊,丁奉速取東興
63 漏夜修城,張特轉弱為強
64 見好不收,姜維鑄下敗因
65 渡險奇襲,鄧艾攻滅蜀漢
66 擂鼓佯追,陸抗收復西陵
靈機一動的應變力
67 比手畫腳,孫堅隻身逐寇
68 行酒談笑,孫堅智退敵兵
69壓低姿態,田疇順利出使
70隨手一指,曹操幸運脫險
71舌燦蓮花,陳登化解危機
72割發自刑,曹操樹立軍紀
73隨機應變,劉備安全脫身
74易容有術,李孚出入自如
75謀定而動,張遼穩住軍心
76急中生智,曹操有驚無險
77回船受箭,孫權化險為夷
78指桑罵槐,簡雍諫廢惡法
79連哄帶騙,趙儼安撫叛兵
80挑撥父叔,曹操演技精彩
洞燭機先的判斷力
81趨吉避凶,荀或、許劭有先見
82摸清敵情,荀或固守鄄城
83逆向操作,程昱保全東阿
84御前煮粥,獻帝懲貪救民
85明哲保身,曹操讓位袁紹
86不信讒言,曹操馭下有道
87 慧眼獨具,賈詡擇主而事
88掌握兵機,曹操先勝一籌
89 偽扮弱者,程昱逃過一劫
90 斬草除根,曹操乘勝追擊
91 觀察入微,張遼勸降昌稀
92 拒不退兵,鍾繇河中取勝
93 緩以待變,曹操刈除二袁
94 去梯求教,劉琦遠走避禍
95 惑君徙臣,周瑜謀害劉備
96 師出有名,曹操誘反關中
97 築塢建寨,呂蒙步步為營
98 發兵解危,夏侯淵一舉雙贏
99 速戰速決,呂蒙全勝回師
100先發制人,張遼以寡擊眾
101七擒七縱,諸葛亮收服孟獲
102故布疑雲,文聘安守江夏
103先人奪心,賈逵馳援夾石
104巧設圈套,曹艤屏退佞臣
105臨岸伏擊,滿寵合肥大捷
106緩以待敵,魏軍逼走孫權
107 明察秋毫,孫亮定罪黃門
108 懷柔施恩,羊祜瓦解東吳
負面教材
109 拙於撫眾,王允平白送命
110 坐失良機,呂布殞命下邳
111 有恃無恐,公孫瓚身首異處
112 黔驢技窮,袁紹勢蹇官渡
113 舍水上山,馬謖兵敗街亭
114 錯估形勢,鍾會孤掌難鳴
前言
靈活而遠大的謀略學三國時期,各路英雄角逐,眾家集團競爭,有的飛黃騰達,有的灰飛煙滅,其中或有運氣成分,但更多的時候,勝負決定於謀略運用之成敗。
序靈活而遠大的謀略學00三國大謀略00謀略學有兩個最重要的特質,一是靈活,一是長遠。
同一種謀略,有時用在這個地方成功,用在那個地方卻失敗;有時情境類似,在不同的時空,用了不同(甚至相反)的策略,結果居然相同。謀略運用的成效,固然有點運氣成分,但也有“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微妙之處,很難言傳。
能否言傳,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施謀用計,不可套公式,不能僵化,不要死腦筋,不要想“以前可以,現在為什麼不行”,不要問“別人可以,我為什麼不行”。《孫子兵法》中有一句“戰勝不復”,意指上一次賴以制勝的招式,下一回套用說不定反而成為致敗因素,因此每一次打勝仗的手法,不會一模一樣,不能一成不變。
“兵形象水”,《孫子兵法》用這四個字來說明用兵要靈活的道理。又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用兵作戰沒有一定的方法,就像水流沒有固定的形態。
馬謖兵敗街亭,常被後人作為熟讀兵法而不知變通的負面個案,馬謖因此被譏為趙括(“紙上談兵”的典故主角)之流。《三國演義》把這一段寫活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把守街亭一事交給馬謖。馬謖違背諸葛亮“下寨必當要道之處”的交代,屯軍于山上。王平警告他,萬一魏軍四面包圍,斷絕汲水通道,如何是好?馬謖引用兵法說:“憑空視下,勢如劈竹。”水源被切也沒關係,兵法又云:“置之死地而後生。”結果,魏軍把馬謖屯軍的山頭給團團圍住,蜀軍喪膽,不敢衝下山,哪來“勢如劈竹”?山上沒水,做飯不得,軍心大亂。置之死地之後,投降都來不及了,哪來“置之死地而後生”?
馬謖沒背錯兵法,《孫子兵法》的“高陵勿向”、“背丘勿逆”,都講明了山上布陣的優勢,攻擊的一方不要向上攻擊。但謹守這么一條,食而不化,忽略了戰地環境的其他條件,就變成死板的教條,最後成為敗北的原因。
美國有一位很另類的成功學大師,名叫丹·甘迺迪(DanS.Kennedy),他寫過一本書,中文譯為《姿勢不對,照樣得分》(台北·臉譜出版社)。
丹·甘迺迪認為很多傳統觀念里被視為成功的因素,其實大有問題,諸如正面思考、樂觀進取、天賦、學歷、謙虛、毅力等,都是迷思,不如統統把它們忘記。
為什麼提出這些質疑?例如,和正面思考恰好相反,許多人成功正是基於憤怒、憎恨、復仇的心態,為了一雪前恥,發憤圖強,忍人所不能忍,做人所不願做(勾踐復國就是最好的例子)。
又如,和樂觀相反的,悲觀或負面思考未必是缺點。做最壞的打算,雖然保守但是安全,可以減低風險,不做沒有必要的冒險。
要成功,就不要謙虛,應該自我行銷,不需要客氣。尤其是在報酬上,身價多少就要求多少,不要抱持奉獻的態度,壞了自己行情。
也不必為了人和,不敢得罪人。氣焰太甚,招惹爭議,雖然是負面標籤,卻是很多成功者共通的特質。
所以,毅力不一定是好事,見好就收,見不好就放手,這樣半途而廢,不是很好嗎?
丹·甘迺迪看起來好像刻意反叛,要顛覆,要反轉,要革命,實則不然。他並非譁眾取寵,也不是憤世嫉俗,他要強調的,不是傳統觀念對不對,而是提醒大家不要盲從。某些既定的古老智慧或觀念,似是而非,卻形同金科玉律,主宰我們的思維,使我們無從反省,反而失去很多成功的機會。從這本書的英文書名NoRules就可知道,他鼓吹的是不要套公式,應該勇敢打破規則,不要安全地走老路。
從謀略的角度來看,丹·甘迺迪的觀點是非常重要的,否則聰明反被聰明誤。
謀略要想得深,看得遠。再來談子午谷出兵的爭議吧!蜀國第一次伐魏,魏延突發奇想建議由他率領五千精兵,從褒中(今陝西褒城縣)出發,循秦嶺而東,到子午道後,折向北方,不超過十天,可抵長安。曹魏鎮守長安的是夏侯楙,此人無能且膽小,一定會驚慌而走,等魏國派兵來援,諸葛亮已由斜谷趕到接應。這樣,便能一舉平定關中地區。
諸葛亮否定了魏延的計畫,遭後人無數批評,說他太過謹慎,缺乏冒險精神。他們忽略了魏延的戰術太過一廂情願,必須建立在以下幾個“一定”之上,一個都不能出現意外:
1.長安守將夏侯楙一定會出城逃走。
2.長安城其餘的文官武將一定不會死守長安。
3.魏軍的後援部隊一定姍姍來遲。
4.諸葛亮一定如期趕到。
這些假設變數過多,且不如魏延所想像的那樣樂觀,其中曲折,本書第38則已論,不再贅述。
在此要強調的是,後人讀史,每每爭論於進攻長安要走哪一條路線,很少人反過來問:為什麼一定要攻長安?
不是不必攻打長安,而是不必急著直取長安。
攻下長安,然後呢?補給線那么長,如何維持?魏軍勢必設法奪回,如何應對接下來一波又一波的攻擊?有必要和魏國直接卯上,成為魏國的首要目標嗎?
這些問題魏延不必想,諸葛亮卻不能不想。
魏延想的是戰術,諸葛亮想的是戰略。
研究一下諸葛亮五次用兵的路線,可以斷定他根本沒有直取長安的意思。尤其頭一次出兵最為明顯,最靠近長安的路線出的是疑兵,主力部隊迂迴往西,繞了好大一圈。
所以你問我如何攻長安,我支持首次北伐的方案:派趙雲、鄧芝率少數兵力,由褒斜道進擊關中,轉移長安守軍的注意,諸葛亮率領主力出陽平關,經武都到隴右的祁山出天水。
雖然這次失敗了,但敗在馬謖失守街亭,並非戰術本身之誤。我們不能做“事後諸葛亮”,否定這個方案。
諸葛亮的打法,可貴的不僅在於穩紮穩打,避免全軍覆沒的風險,更重要的是兼顧後勤補給和形成犄角,這是永續經營的保險方案。保守,但是保險。
奪下涼州,覬覦關中,只要掌控南中、蜀中、漢中、涼州、關中,兵源、糧秣、財源便有了保證,同時也就有了和曹魏長期抗衡的本錢。這是諸葛亮並未採納魏延直取長安的建議,而是先平南中,再不斷指向涼州的戰略依據。這些諸葛亮並未告訴魏延,魏延嘀嘀咕咕在所難免。
諸葛亮的布局深謀遠慮,不細察不易發現。用謀眼光宜遠,此謂之“大謀略”,不是小聰明,不是小伎倆。機靈、機智,是智多星賴以生存的本領,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少了點什麼?就是大局意識,在大目標確定後,一切服從於這個大前提,進退取捨,到底要什麼,或者說到底不要什麼,就很清楚。
《三國大謀略》收錄三國謀略個案一百一十四則,有布局長遠的大謀劃,有眼光遼闊的大策略,有靈機一動的機智,當然也有足為借鑑的負面教材。能在內地面市,讓人感激。
精彩書摘
4借刀殺人,曹操暗整禰衡曹操掌握大權,遷都於許都之後,孔融推薦禰衡來見曹操。
禰衡這個人,從小辯才無礙,很有才華,不過也因此使他年輕氣盛,恃才傲物,經常得罪人。禰衡來到曹操這邊,果然因為傲慢無禮而惹火曹操,曹操為了羞辱他,只派給他鼓吏這個小官做,禰衡自覺不受重用,當眾辱罵曹操。曹操大怒,對孔融說:“你推薦的禰衡這小子,我要殺他,就像殺一隻麻雀或老鼠一般容易,但想到此人一向虛有名聲,殺了他,遠近之人會批評我沒有容人的雅量。”
曹操雖在氣頭上,卻心生一計,乾脆把禰衡轉介給荊州的劉表。
劉表才氣出眾,志向遠大,高談闊論時頭頭是道,讓人折服,可惜他的行政能力不強,所持論點也往往行不通,久而久之就被人看破手腳。不過,劉表一直保持著寬和愛士的形象,曹操便把禰衡送過去,藉機考驗劉表。
劉表起初對禰衡相當禮遇,奉他為上賓,禰衡也多次讚美劉表,彼此欣賞,安然無事。無奈蜜月期終有結束的時候,問題就出在劉表的左右親信身上。
原來禰衡雖然讚賞劉表,卻瞧不起劉表的左右親信,經常對他們冷嘲熱諷。劉表的親信便伺機報復,常在劉表面前說禰衡的壞話,甚至無中生有,捏造事實。例如有一次,便誣陷禰衡曾批評劉表:“重仁義,比美周文王,但臨事不能決斷,最後必因這個缺點而成不了氣候。”
這段批評其實很中肯,後來的事實也證明的確如此。但劉表哪能咽得下這口氣,不問青紅皂白,決定比照禰衡的來時路,把他轉送出去。
送到哪邊去比較好呢?“是了,就是他,黃祖!”劉表腦海里馬上浮現出江夏太守黃祖的影像。
為什麼是他?只因黃祖脾氣暴躁,送禰衡過去,一定足以讓他吃盡苦頭,以消心頭之恨。
禰衡去到江夏郡之後,黃祖對他也很優厚,但禰衡後來老毛病又犯了,當眾辱罵黃祖。這一回,黃祖可顧不得什麼形象,一氣之下就把禰衡給殺了。
【謀略史觀】
曹操輾轉除去禰衡這個燙手山芋,這是標準的“借刀殺人”之計。
曹操忍住性子,不直接殺禰衡,和他後來不殺劉備一樣,都是為了顧全形象。
5拷訊如法,滿寵巧救楊彪…
有些人把謀略當成“打擊別人,成就自己”的同義詞。其實不然,謀略運用得當,也可以救人濟世。下面的故事就是一個例子。
曾任太尉的楊彪,和袁術結為姻親,引起曹操極度不滿。在袁術稱帝後,曹操逮到機會,便誣告楊彪圖謀罷黜皇帝,另立新君。
楊彪被捕下獄,曹操命滿寵審理偵訊。
孔融聽到這項訊息後,急忙勸阻曹操說:“楊公四代品德清高,天下仰慕。根據《周書》所言,父子兄弟有罪都不牽連,怎么能將袁術的罪怪到楊彪頭上呢?”
曹操不理這些,堅持要整肅楊彪。孔融和擔任尚書令的荀彧便偷偷囑咐滿寵說:“請訊問口供,不要刑訊逼供。”
誰料滿寵根本未加理睬,照樣嚴刑拷問。孔融、苟或聽到滿寵動刑的訊息,都義憤填膺,對滿寵十分不諒解。
幾天后,滿寵求見曹操說:“我用過各種刑法,但仍問不出個所以然來。此人名聞全國,如果查無實證,卻硬要定罪判刑的話,必定會招民怨、失民心,屬下為您擔心。”
頗在意民間聲望的曹操一聽,震了一下,當天就下令赦免楊彪。
孔融、荀彧因為楊彪的案子,和滿寵疏遠已久,待楊彪無罪開釋後,才知道這是滿寵的謀略,從此誤會冰釋,對滿寵更加尊敬。
【謀略史觀】
三十六計有“欲擒故縱”之計,滿寵所用的計謀卻恰好相反,可稱之為“欲縱故擒”——故意刑求,仿佛要入人於罪,卻又以此取信於曹操,最終救下楊彪。
滿寵在此案例中還並用了三十六計中的“苦肉計”,讓楊彪受點皮肉之苦,卻換回他一條命。
……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