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變》

《三十六變》是皮影戲說方言唱白字曲。傳統劇目有《波月洞》、《九頭怪》、《三十六變》等等,也有與白字戲相同的劇目,如《高文舉連》、《祝英台連》等。

基本信息

皮影戲說方言唱白字曲。傳統劇目有《波月洞》、《九頭怪》、《三十六變》等等,也有與白字戲相同的劇目,如《高文舉連》、《祝英台連》等。

基本概述

海陸豐地區除了有歷史悠久的正字戲、西秦戲、白字戲三個稀有劇種外,還有一朵不老的民間藝術之花——皮影戲。說到皮影戲,去年,中山大學傳統戲曲與非物質遺產研究所康保成教授指出,這是一項極為難得的文化遺產。 皮影戲,海陸豐民眾俗稱“皮猴戲”,相傳起源於漢長安一帶。據說漢武帝的妃子李夫人死後,武帝十分悲傷,不思茶飯,有個叫少翁的聰明人,用紙仿造妃子形象,通過燈光投射在白布上,武帝看見影人很象死去的妃子,愁雲頓消,極為高興,皮影戲由此產生。 

皮影戲後來繁衍為北路、南路兩個流派,海陸豐皮影戲屬於南路的一支。海陸豐皮影戲,影人影物都用*、牛皮製作,雕鏤精巧,全身設定若干關節,幕後操作者利用燈光投射在四尺見方的白幕上,伴以音樂,即興表演,唱、做、念、打,活靈活現,深受男女老幼喜愛。皮影戲雖然結構簡單,但技藝不凡,只要有三五個藝人便可組班演出。歷史上約摸存在過二三十個班子,到新中國成立後海陸豐才組建了一個“陸豐皮影戲劇團”。由於經濟效益等諸多因素,皮影戲有瀕臨失傳的危機。專家學者們擔憂,這個古老的劇種歷經千年風霜之後,在21世紀還能起死回生嗎?但願有一天,我們能陪著孩子欣賞地地道道的陸豐皮影,欣賞祖先留給我們的瑰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