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國內學習、工作經歷:
1975年至1984年先後在河南大學中文系讀本科、碩士研究生,並留校任助教、講師。1984年春至1987年春在中山大學中文系攻讀博士研究生,師從王季思教授、黃天驥教授。1987年留校任教,1992年晉升副教授。現任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在中國古代文學、民俗學、非物質文化遺產學(中大自設)三個二級學科招收博士生;同時擔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文化遺產》主編。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中國戲曲史。側重從戲劇與民俗、宗教的關係方面入手,探討古代戲劇形態的演變。
海外工作經歷:
1994年4月至1997年4月在日本九州大學文學部任教。
2007年4月至6月,赴日本名古屋大學任客座研究員;
2008年7月至9月,赴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任客座研究員;
2010年8月至2011年1月,赴台灣中央大學任客座教授。
主要學術兼職: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學術委員、中國儺戲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古代戲曲學會副會長、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合作研究員、《中國韻文學刊》編委、《學術研究》編委、《民間文化論壇》編委。
主要成就
歷年主持的科研項目
1、 儺戲藝術史,教育部規劃項目,已結項;
2、 佛教與古代戲曲,國家社科基金規劃項目,已結項;
3、 我國皮影戲的歷史與現狀,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項目,已結項;
4、 非物質遺產與粵港澳文化認同,廣東省重點研究基地項目,已結項;
5、 觀念、視野、方法與中國戲劇史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在研;
6、中日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比較研究,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項目,在研。
出版著作
一、著作類(以時間先後為序)
1、中國近代戲劇形式論 桂林:灕江出版社,1991年5月版。
2、蘇州劇派研究 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年3月版。
3、儺戲藝術源流 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初版,2005年7月再版。
4、中國古代戲劇形態與佛教 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4年11月版 。
5、 中國古代戲劇形態研究 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版(與黃天驥教授共同主編,全書四十五章,本人承擔“緒論”及十二章的撰寫)。
6、中國戲劇史研究入門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5月版。
7、我國皮影戲的歷史淵源與地域特色(合著,本人擔任主編及主要撰稿,即將由大象出版社出版)。
二、古籍整理類
1、 全元戲曲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版(王季思老師主編,本人承擔南戲部分約80萬字)。
2、 四大名劇校點(其中《長生殿》為本人校點) 長沙: 嶽麓書社,2002年10月版。
3、關漢卿選集(與李樹玲合作)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版。
4、《長生殿》箋注(與竹村則行先生合著)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2月版。
5、元明清散曲精選(與黃天驥老師合著)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6、《鹽梅記》、《驚鴻記》校點 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7月版。
發表論文
1、《一捧雪》本事與“一捧雪”玉杯辨 《文獻》,1988年第2期。
2、戲曲起源與中國文化的特質 《戲劇藝術》,1989年第1期。
3、近代傳奇雜劇對傳統戲曲形式的維護與背離 《文學遺產》,1991年第2期。
4、孟姜女故事與上古祓禊風俗 《戲劇藝術》,1992年第1期。
5、潮州出土《劉希必金釵記》考述 《文獻》,1992年第3期。
6、《唐書》未必抄《外傳》 貴妃何曾到東瀛——讀《考證楊貴妃兩項新發現》 日本九州大學《文學研究》第93輯,1996年。
7、說“青鳥飛去銜紅巾” 《文學遺產》,1996年第5期。
8 、元雜劇呼妻為“大嫂”與兄弟共妻古俗 《揚州大學學報》,1997年第6期。
9、中國戲神初考 《文藝研究》,1998年第2期。
10、楊貴妃的被誤解與楊貴妃形象的被理解 《文學遺產》,1998年第4期。
11、孤本明傳奇《鹽梅記》述略 《文獻》,1999年第1期。
12、二郎神信仰及其周邊考察 《文藝研究》,1999年第1期。
13、 “瓦舍”、“勾欄”新解 《文學遺產》,1999年第5期。
14、試論戲劇的本質與中國戲曲的特色 《古代文學研究集刊》,海口:南方出版社,1999年12月。
15、關於《驚鴻記》作者的新材料 《文學遺產》,2000年第5期。
16、 “竹竿子”再探 《文藝研究》,2001年第4期。
17、戲曲術語“科”、“介”與北劇、南戲之儀式淵源 《文學遺產》,2001年第2期。
18、 從《文學研究》到《文學評論》──對一段文學學術史的回顧 《東方文化》,2001年第6期。
19、“竹竿子”考補 台北《民俗曲藝》第132期,2001年9月。
20、古劇腳色“捷譏”來源考 《文史》,2002年第4期。
21、《踏謠娘》考源 《國學研究》第十輯,2002年11月。
22、元雜劇的“賓白”與“表白” 《學術研究》,2002年第11期。
23、元雜劇“題目”、“正名”的來源與性質 《文史》,2003年第4期。
24、《骷髏格》的真偽與淵源新探 《文學遺產》,2003年第2期。
25、佛教與中國皮影戲的發展 《文藝研究》,2003年第5期
26、元雜劇中的“次本” 《文學評論》,2003年第6期
27、試論陶淵明的“四皓”情結 《中國文化研究》,2004年第1期(春季號)。
28、從敷演佛經到敷演戲曲 《國學研究》,第十二輯,2004年6月。
29、 “務頭”新說 《文學遺產》,2004年第4期
30、 酒令與元曲的傳播 《文藝研究》,2005年8期
31、 如何面對竇娥的悲劇 《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3期。
32、 後戲劇時代的中國古代戲劇形態研究 《文藝研究》,2008年第1期。
33、 燈節與佛教關係新探 《民俗研究》,2008年第3期。
34、 先秦的散樂與夷樂 《文化遺產》,2008年第3期。
35、 五十年的追問:什麼是戲劇?什麼是中國戲劇史? 《文藝研究》,2009年第5期。
36、《燕子箋》傳奇的被罷演與被上演——兼說文學的“測不準”原理 《學術研究》,2009年第8期。
37、陝西韓城宋墓壁畫考釋 《文藝研究》,2009年第11期。
38、佛經中的“謗佛”故事與大足“謗佛不孝”石刻——兼說變文、變相與戲劇之關係 《文史》,2010年第2期。
39、19世紀西方人扮演的中國戲劇——晚清華人海外觀劇研究之一 《文學遺產》,2010年第4期。
40、清末廣東戲劇演出圖像說略——以《時事畫報》、《賞奇畫報》為對象 《學術研究》,2011年第2期。
41、 “佘太君”與“折太君”考 《文史》201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