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大學校長的自白》

《一個大學校長的自白》

劉道玉,對如今的大學生來說,是一個陌生的名字。 令我十分懷念的是大學初期的一伙食,我們享受的幾乎是“小灶”待遇。 上一世紀80年代的武漢大學,因劉道玉的銳意改革創新而成為中國高校改革的一面旗幟,成為千萬學子嚮往的精神家園。

(圖)《一個大學校長的自白》一個大學校長的自白

作者: 劉道玉
出 版 社: 長江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5-9-1
字數:
版次: 1
頁數: 355
印刷時間:
開本:
印次:
紙張:
I S B N : 9787535430878
包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傳記 >> 學者

編輯推薦

劉道玉教育基金會簡介:
劉道玉教授畢生從事教育工作,在他近50年的教育生涯中,擔任高等教育領導工作長達24年,他執著地研究教育改革的理論、創造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並始終關注著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中的問題。在畢業於武漢大學的部分校友的支持下,他於1994年創建了武漢路石教育改革基金會。2004年基金會根據國務院新頒發的《基金會管理條例》進行重新登記時,經批准將該基金會正式更名為湖北省劉道玉教育基金會
基金會的宗旨:積極開發教育公益事業,推動創造教育的實施與普及,獎勵富有創造性的優秀人才,推廣研究教育改革的優秀成果。
基金會的人文精神:為教育改革鋪路,為創造性人才的成長鋪路,為振興中國的教育事業鋪路!
中國的教育公益事業需要各界有識之士的共同參與和幫助,基金會竭誠希望用我們的愛心為教育事業共盡綿薄之力。
在十六年前,由於種種原因,銳意改革的劉道玉被突然免職,他像一個謎一樣從人們視野中消失。
本書是劉道玉在沉默了十六年後第一次把自己形象呈現在世人面前,揭開了許多隱秘的不為人知的歷史細節。它將喚醒他們武大學子心中最美好的記憶,重回武大的黃金歲月,同時也是對瀰漫在他們心中的“劉道玉情結”的最完滿的註解。
作者畢生從事教育改革事業,他的許多改革措施和眼光具有前瞻性,他在書中保存了許多寶貴經驗與思索,如大學價值取向、高等教育模式、大學校長遴選等等,對於問題重重的我國高等教育事業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

內容簡介

1981年,職稱僅為講師的劉道玉被中央任命為武漢大學校長,是當時中國重點大學中最年輕的一位校長。劉道玉曾說:“我本不想做官,也就不怕丟官,那么,就不會為’保官’而前怕狼後怕虎了,也就可以無所顧忌地發揮自己的創造力了。”“我這個人最喜歡一個字,那就是’變’。有這個字,就有了創新的最大驅動力。”正是他的這種 “說話不留餘地,辦事不留後路”的個性,使他成為八十年代大學中的風流人物,也成就了武漢大學一度的輝煌。他首創並推行的一系列高教改革,如學分制、插班生制、導師制、轉學制、主輔修制、雙學位制等等,都為全國所矚目,從而使武漢大學成為當時教育改革領域上的急先鋒,甚至一度再現“北有北大、南有武大”的說法。電影《女大學生宿舍》中的校長路石就是以劉道玉為原型的。在十六年前,由於種種原因,銳意改革的劉道玉被突然免職,他像一個謎一樣從人們視野中消失。本書是劉道玉在沉默了十六年後第一次把自己形象呈現在世人面前,揭開了許多隱秘的不為人知的歷史細節。它將喚醒他們武大學子心中最美好的記憶,重回武大的黃金歲月,同時也是對瀰漫在他們心中的“劉道玉情結”的最完滿的註解。作者畢生從事教育改革事業,他的許多改革措施和眼光具有前瞻性,他在書中保存了許多寶貴經驗與思索,如大學價值取向、高等教育模式、大學校長遴選等等,對於問題重重的我國高等教育事業來說,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劉道玉,對如今的大學生來說,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上世紀80年代,在擔任武漢大學校長期間,劉道玉推行的一系列大學制度改革以今天的眼光看,仍然相當大膽。本書是劉道玉出版的自傳小說。書中,他追憶了自己主政武大的歲月,字裡行間閃現著一位勇敢的教育制度改革者的形象。當您購買本書後,您就同時捐出了2.2元給劉道玉教育基金會。基金會將把您的愛心傳遞給每一個位貧困學子。

作者簡介

劉道玉,1933年11月生,湖北棗陽人。1977年任國家教委高教司司長,對恢復高考起了推動作用。1981年至1988年擔任武漢大學校長,是當時國內高等院校中最年輕的校長。在任期間,他在武漢大學率先推行了學分制、插班生制、導師制、取消輔導員等一系列改革措施。
曾出版《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知識·智力·創造力》等10多部著作。
1985年獲得法國總統密特朗頒發的最高榮譽勳章。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塑造靈魂的故土
一 8歲開始私塾朦朧教育
二 小小的牛倌
三 棲人“檐”下的小學生活
四 冒名頂替的初考
五 《三人行》的風波
六 “假文憑”進高中
第二章 讀書到苦方覺甜
一 “亂點鴛鴦譜”——珞珈山之戀
二 “夢想劇場”——我的諾貝爾夢
三 “耐溫將軍”
四 “三點式”讀書法
五 通過俄語自學英語
六 在郭和夫的研究室學習
七 政治運動中的角色行為
八 諾貝爾獎牌擋不住丘比特神箭
九 “白手起家”搞科研
第三章 莫斯科的526天
一 留蘇頂備部
二 第一列寧大街30A號
三 中將克努揚茨院士
四 瑪莉婭老太太
五 緊張有序的留學生活
六 我在莫斯科惟一的夏天
七 “反修”戰士
八 “不受歡迎的人”
九 周總理的接見
第四章 “黑炮手”劫後餘生
一 發奮著書立說
二 暴風雨的前夜
三 李達“三家村”
四 神秘的使命
五 提心弔膽的北京大學聯絡組組長
六 “不識時務”的“保皇兵團”司令
七 炮燈中央文革的“黑炮手”
八 第一次逃亡生活
九 虎口餘生
十 接受教育
第五章 撥亂反正當為先
第六章 改革大潮濤頭立
第七章 生不願封萬戶侯
第八章 不了的化學情結
第九章 山外青山樓外樓
第十章 夢魂縈繞系教育

附錄:劉道玉生平要事年表

書摘插圖

上一世紀80年代的武漢大學,因劉道玉的銳意改革創新而成為中國高校改革的一面旗幟,成為千萬學子嚮往的精神家園。
在1953年的高考中,我填報的第一志願是南京大學天文學系,本指望畢業後能上紫金山天文台工作不知是命運的安排,抑或是那時招生工作人員“亂點鴛鴦譜”,1953年8月,我卻接到了武漢大學化學系的錄取通知書,從此進入了珞珈山。在以後的年代裡,雖然有很多“下山”的機會,但由於我太摯愛這一片被“仁者”和“智者”所樂道的山水,以致與它結下了終生的戀情。
比往年新生註冊的時間略微晚了一點,大約9月中旬,我如期來校報到。早就聽說武漢大學的校園美麗如畫,當我置身其中之時,我陶醉了:這何止是畫,簡直是仙山瓊閣,是人間的天堂!那青松翠竹的山麓,碧波蕩漾的東湖,鮮艷綠色的琉璃屋宇,拾級而上排雲殿式的圖書館,綠草如茵的運動場……簡直讓我目不暇接。還有那以“天地元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十六字命名的學生齋舍,更是讓人感覺到一種古樸、深邃的文化氛圍,我一下子找到了感覺:這不就是我夢寐以求的讀書地方嗎?
開學以後,我很快地投入正常的學習生活。教學中的一切我都感到很新奇,風度翩翩的教授,扶手式的課桌椅,推拉式的活動黑板,教師在講課中間穿插一些化學演示實驗,既直接又富有情趣,這讓我很快熱愛上化學專業了。大學生上課沒有固定座位,完全憑自己興致自由入座,基礎課是180人一起上大課,有的教師要戴著微型麥克風上課。為了便於記筆記,一些近視的同學要設法搶前面的座位,那時到教室或圖書館搶占和代占座位也成了一種風尚。
令我十分懷念的是大學初期的一伙食,我們享受的幾乎是“小灶”待遇。那時,我國的高等教育尚屬於“精英化”的教育,能夠上大學的僅僅是極少數幸運兒。因此,國家對大學生特別重視,基本上實行的是“包乾制”,一伙食、醫療(包括療養)、書籍都是免費的。就拿一伙食來說,那時的大學生吃包伙,8個人一桌,按班分組入席。早餐備有豆漿、牛奶、稀飯、饅頭、肉包、油條,小菜有鹽蛋、香腸、鹹菜、油炸花生米。中晚餐是四菜一湯,主食有米飯也有麵食,各取所需,不限量,吃飽為止。每天的食譜不重複,花樣不斷翻新,富有營養,味道也十分可口。我記得,早餐剩下的花生米,女同學們把它包起來帶回宿舍當零食。這種生活一直持續到1955年底,後來以人民助學金制代替了包乾制,但是那一段連農村地主恐怕也不能比擬的優越生活,給我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回憶。
1954年上學期,學校要從化學系二年級學生中挑選3名留蘇預備生,一名是一個調乾生,另一名是一心想當“居里夫人”的女同學,還有要立志當諾貝爾式發明家的我。那時審查留蘇預備生是異常嚴格的,必須過三關:一是政治審查關,要查祖宗三代有無政治歷史問題,查個人的政治面貌和思想意識;二是學習關,既要看高考的成績,又要參考平素的學習成績,要求門門功課優秀;三是身體檢查關,要求五官端正,沒有任何慢性疾病,應當是一個“完人”。通過審查,我們3個人都沒有被錄取,他們倆是什麼原因我不知道,而學生科負責人告訴我未被錄取的原因是因為我的“香港腳”(腳氣病)。我真是不明白,為什麼腳氣會影響留學呢?這到底是中國政府的規定,抑或是應蘇方的要求呢?
1954年冬天是武漢50多年從未遇到過的寒冬。大雪紛飛,屋檐上的冰鉤足有一尺來長,東湖上的厚厚的冰層,可供人滑冰。學生齋舍前的台階和道路上,儘管鋪上了草墊子,但是結冰以後,仍然十分光滑,我們的腳上即使綁上草索子,也仍然常常跌跤。女同學們無論去食堂還是去教室上課,都三五成群手拉手結伴而行,藉助集體力量互相以防摔傷,但有時也出現像拔河一樣一摔就是一串的情況,這也成為那時男生們取樂女生的一道風景線。
上一世紀80年代的武漢大學,因劉道玉的銳意改革創新而成為中國高校改革的一面旗幟,成為千萬學子嚮往的精神家園。
正當我在有機氟化學研究領域艱難地跋涉的時候,一個讓人又喜又驚的訊息傳來,學校再次決定選派我去蘇聯留學,攻讀副博士研究生。按照學校的要求,除了政審、體檢以外,還必須接受基礎俄語的考試。所幸的是,這三關我都順利地通過了,“香港腳”再也沒有成為我留蘇的攔路虎了。
在填報留蘇學習計畫時,我曾找到研究室主任曾昭掄先生,請他為我研究方向的選擇拿主意。他說希望你到蘇聯科學院元素有機化學研究所去學習,它是世界上研究元素有機化學為數不多的中心之一,克努揚茨院士是世界研究有機氟化學的權威之一。我完全按照曾先生的意見,填報了我的留學習計畫。
隨後,學校接到北京留蘇預備部的通知,命我於1961年1月8日,到那裡去接受短期俄語培訓和出國前的必要的準備工作。
儘管赴蘇留學能否成行尚是個未知數,但是如果真的去成了,那一去就是三四年。於是,我和高偉商量,準備在我去北京留蘇預備部之前,完成我們的終身大事,何況我們都已超過了結婚的年齡。我們結婚的時間定於1961年元旦。那時結婚完全是革命化的,只需要到派出所拿一張結婚證,舉行一個類似於茶話會的儀式就行了。其時正是困難時期,按規定憑結婚證只能購買兩斤用麥芽糖做的黑色糖球,區區數量根本招待不了賓客。我的同事很為難,他拿著已簽字購買過糖的結婚證,在黃昏時再次到供銷合作社,他略施心計,用手指捏住了簽字的地方,售貨員沒有看出有詐,又簽了一回字,所以又購得兩斤糖,同時,我們倆從自由市場上買回了十幾斤白蘿蔔,煮了一鍋蘿蔔湯。這雖不成敬意,但對於當時處於飢餓的人們,能喝上一碗蘿蔔湯,也算是小小的口福了。這樣才應付了那個喜慶的場面。婚後我如期來到北京留蘇預備部,開始了為期11個月的緊張而又十分艱苦的培訓生活。
學習生活是十分艱苦的,最大的問題是吃不飽,每天我們都是處在半飢半飽的狀態。每月糧食定量是27斤,肉食1斤,雞蛋1斤,食用油半斤,蔬菜供應也是限量的。由於我從小生活在農村,經過長期的磨鍊,養成了吃苦耐勞的精神,這使我得以克服那一段時間的困難,順利地完成了學習任務。12月中旬,培訓任務結束了,在結業考試中,我的俄語讀、聽、說、寫四項成績均為5分結業考試後,留蘇預備部領導宣布:“鑒於中蘇關係惡化,蘇方至今對我派出留學生計畫未作答覆,因此大家回原單位邊工作邊等候通知,一俟蘇方的通知來了,我們會馬上通知你們的。”出人意料的是,我卻被留了下來,成了那一批人中惟一的幸運兒。事情來得如此的突然,從接到通知到出發時間不足半個月,我甚至連回家省親的時間都沒有,以至於新婚的妻子高偉趕到北京為我送行。
出國準備工作,主要是根據國家規定的標準,製作幾套“禮服”,因為那時國內生活水平還很低,只有出國留學生才能穿得上由國家配給的毛料衣服。按標準國家為每一位公費留蘇學生配製一件帶毛領和絲棉膽的厚呢大衣,一套中山裝,一套西裝,一個帆布衣箱,以及其它限價、限量購買一些衣物和日用品。對於我來說,這些準備工作是很省事的,不需到指定的出國人員服務部去定做,因為在學院的倉庫里,堆積了過去多批預備生定做的衣服,由於蘇方取消了派遣計畫而滯留下來。我被告知到倉庫里去挑選和試穿,儘管那些衣服也是新的,但尺寸和顏色畢竟不能完全合乎自己心意,鑒於國家經濟困難,也只能將就將就罷了。

相關詞條

文學 小說 書籍 青春文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