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概況
根據1998年國家頒布的《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和民政部2001年頒布的《教育類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辦法》的有關規定,華中法商專修學院於2001年4月26日正式獲得湖北省民政廳的設立批准,並取得了鄂民證字第0010007號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證書。
創始人劉道玉簡介
劉道玉,1933年11月生,湖北棗陽人,漢族。著名教育家、化學家、社會活動家。1977年,出任國家教育部黨組成員兼高教司司長,為高教戰線上的撥亂反正和恢復統一高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81至1988年年起擔任武漢大學校長,是當時中國高等院校中最年輕的一位校長。1988年3月6日,劉道玉被國家教委幹部局負責人奉命宣布免去武漢大學校長職務。1994年為實現自己未盡的教育改革夢想而成立了華中法商專修學院。現任華中法商專修學院永久名譽校長、劉道玉教育基金會會長。
中文名:劉道玉國籍:中國出生地:湖北省棗陽縣蔡陽鄉劉家坡出生日期:1933年11月 | 職業:教育家、學者、化學家畢業院校:武漢大學主要成就:法國總統密特朗頒榮譽軍團勳章 |
劉道玉少年夢想
劉道玉出生在湖北省棗陽縣的一個農村,1953年考取武漢大學化學系。他少年時的夢想是成為中國的諾貝爾。“我14歲時讀了諾貝爾的故事,他一生追求發明創造,對我影響很大。”
留學蘇聯
1962年,武大派他到蘇聯科學院,攻讀有機氟專業。“蘇聯的情況跟我的想像大相逕庭,它的研究生制度非常開明。我不用選任何必修課,也不用參加考試。我只需要最後發表一篇具有創意的論文,參加口試即可。” 劉道玉覺得蘇聯的這種學術氛圍十分符合他的個性。
武大校長
1977年,出任國家教育部黨組成員兼高教司司長,為高教戰線上的撥亂反正和恢復統一高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81至1988年年起擔任武漢大學校長,是當時中國高等院校中最年輕的一位校長。他倡導自由民主的校園文化,從教學內容到管理體制率先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學分制、主輔修制、轉學制、插班生制、導師制、貸學金制、學術假制等等,拉開了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其改革舉措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由於受到教育部、湖北省和武漢大學三方保守勢力的阻撓,1988年3月6日,劉道玉被國家教委幹部局負責人奉命宣布免去武漢大學校長職務,但劉道玉卻被廣大知識分子和人民民眾譽為“永遠的校長”、“武漢大學的蔡元培”。
主要著作
在教育學研究方面,他從事創造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先後出版了《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論與實踐》、《創造教育概論——知識·智力·創造力》、《創業與人生設計》、《創造思維方法大綱》、創造《教育新論》等10多部著作並在報刊上發表了150多篇文章。
個人榮譽
1985年獲法國總統密特朗最高榮譽勳章,1987年獲日本東洋哲學學術研究獎章,1993年獲英國劍橋名人中心二十世紀勳章。
劉道玉生平年表
1933年11月24日 出生於湖北省棗陽縣(市)蔡陽鄉劉家坡
1941年-1947年 先後在蔡陽古城私塾和蔡陽鋪中心國小讀書
1947年9月-1958年6 先後在襄樊二中、聯中、棗陽中學、襄陽高中讀書
1953年10月-1958年8月 在武漢大學化學系學習
1958年9月-1960年12月 在武漢大學任助教
1961年1月-1963年7 先後在留蘇預備部和前蘇聯科學院元素有機化學研究所學習
1963年9月-1966年4月 在武漢大學化學系任講師
1966年5月-1977年4月 先後任武漢大學副教務長、校黨委副書記
1973年7月 被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次代表大會代表
1977年5月-1979年4月 任國家教育部黨組成員兼高等教育司司長
1978年3月 被北京市選為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79年5月-1988年2月 先後任武漢大學黨委副書記、常務副校長、校長
1979年11月 率代表團訪問法國,與法國政府簽定第一個交流協定
1981年11月 率代表團第二次訪問法國,與法國政府簽定第二個交流協定
1982年8月,1985年5月 先後被評為化學副教授和教授
1982年9月 被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代表
1983年5月-1993年9月 任武漢市人民政府諮詢委員會第一、第二屆主任
1983年9月 率代表團訪問日本 與東京都大學等學校簽定交流協定
1984年7月 《新的技術革命與未來》一書出版
1984年8月 參加在美國召開的中日美第二屆金屬有機化學討論會
1984年10月16日 在《中國青年報》發表《改革與創造型人才》一文
1985年1月11、12日 在《中國青年報》上發表長篇報告文學《劉道玉晶核》
1985年5月 接受法國駐華使館公使拉奧授予的法國密特朗總統榮譽勳章
1985年7月 作為代表團副團長參加中日大學校長第一次會議
1985年11月 《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論與實踐》一書出版,獲湖北省優秀社會科學著作三等獎
1985年11月 率代表團第三次訪問法國,簽定第三個交流協定
1986年9月 參加美國耶魯大學第20任校長就職典禮和簽定交流協定
1986年12月 在《紅旗》12期上發表《搞好教育終合改革》一文
1987年11月 參加日本創價大學17周年慶祝活動並發表演說。接受池田大作授予的東洋哲學學術獎章
1988年5月-1999年2月 任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專家委員會主任
1988年8月 《教育經濟學研究》出版,獲全國教育成果一等獎
1988年10月 被聘為中國科學院金屬有機開放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1989年3月 參加香港章(太炎)黃學術思想研討會,並宣讀論文
1989年5月 主編《中國當代高等學校管理》
1989年9月 《知識、智力、創造力-談創造教育》
1989年12月 被英國劍橋名人中心收入世界名人錄,聘為名譽顧問
1990年10月 參加中國化學會,被選為22屆理事、永久會員
1991年1月 參加“863”高技術評審會議並承擔一項重點課題任務
1992年6月 《光明日報》內參發表《關於創辦中國實驗大學》的建議
1993年3月 獲英國劍橋名人中心頒發的20世紀銀質功勳章
1994年3月8日 武漢路石教育改革基金會成立,任理事長
1994年成立華中法商專修學院,任首任校長
1994年7月 赴英國參加第16屆金屬有機化學大會,宣讀論文,擔任國際顧問委員會委員
1994年10月 《傳記文學》發表《生命六十始》一文,
1995年6月6日 參加“面向21世紀教育改革與發展研討會”並作了報告
1995年12月 《創業與人生設計》一書出版
1996年7月26日 赴美國參加第9屆國際合成金屬科學與技術大會,展講論文
1996年11月 《愛的學校》一書出版,獲武漢市優秀教育成果一等獎
1997年2月28日 在《光明日報》發表“素質教育與培養創造力” 獲一等獎
1998年1月 主編《新世紀曙光》一書出版
1998年11月 為紀念改革開放20周年,錄有劉道玉專訪的《流金的歲月》專題片在中央電視台播出
1999年7月 《高等教育研究》4期發表“面向21世紀大學生學習觀”一文
2000年1月6日 《浙江教育報》發表了“21世紀我國基礎教育展望”一文
2000年5月11日 參加海峽兩岸高等教育理論研討會上 宣讀了“關於大學創造教育模式構建”論文,發表在《教育發展研究》12期上
2001年2月 在《天津市教育科學學報》上發表“實施創造教育,培養創造性人才”一文
劉道玉2001年12月 “金屬有機化合物和配合物光電功能材料的設計、合成、機構與性能“一文,獲湖北省自然科學二等獎
2002年3月 收入英國劍橋名人中心世界2000個名人錄(第一版)
2003年3月 《高等教育研究》 第2期上發表《怎樣建成中國一流的大學》一文
2003年11月 《創造教育新論》一書出版
2003年12月 《教育評論》第6期發表《中國現代化為什麼不能產生著名教育家》一文
2004年1月 《高等教育研究》 第1期發表《高校學風亟待整肅》
2004年7月 《高教探索》第2期發表《論世界一流大學建設》
2004年11月 《學習月刊》第11 期發表《我們需要怎樣的大學校長》
2005年3月 《高教探索》第2期發表《中國應當遴選大學校長》
先後出版了《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論與實踐》、《創造教育概論——知識·智力·創造力》、《創業與人生設計》、《創造思維方法大綱》、創造《教育新論》等10多部著作並在報刊上發表了150多篇文章。 自傳《一個大學校長的自白》。
劉道玉任職經歷
劉道玉曾任武漢大學副教務長、黨委副書記,國家教育部黨組成員兼高等教育司司長、武漢大學常務副校長和校長,化學教授。全國青年聯合會第三屆委員,中國共產黨全國第十次和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共湖北省第三屆和第四屆委員會委員,武漢市人民政府諮詢委員會第一屆和第二屆主任。
中國化學會永久會員和第22、23屆理事,中國科學院金屬有機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國際《無機化學》雜誌審稿委員,全國民辦教育管理專業委員會高級學術顧問,中國高等教育研究會常務理事,英國劍橋名人中心(IBC)終身會員和名譽顧問等。現為劉道玉教育基金會會長。
劉道玉對中國教育改革的貢獻
劉道玉是中國教育改革的傑出代表,他對中國教育創新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 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劉道玉就提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問題,並確立了高教改革在當代中國教育中的地位。
後來,劉道玉提出了“教育的創新理論體系”和它在中國當代教育事業中的地位與作用,更是抓住了中國當代教育發展中的根本問題,極有啟發性,而且從這一問題的探討,到具體在現實中的運用,且使這個問題成為中國教育改革中的一個熱點,劉道玉功不可沒。
劉道玉在1981年—1988年擔任武漢大學校長期間,倡導自由民主的校園文化,推動學分制、主輔修制、插班生制、導師制、貸學金制、學術假制等改革,領風氣之先,拉開了中國高教改革的序幕,被譽為“武大的蔡元培”。
“文革”時期屈指可數的高教專家
上世紀60年代初期,劉道玉作為武大化學系的高材生,留學蘇聯科學院攻讀博士學位,並被推選為蘇聯科學院中國留學生會主席。當時,中蘇關係已經惡化。一次,在全蘇工會慶祝“五一” 勞動節舉行的招待會上,劉道玉揭露了蘇聯反華的種種行徑,並呼籲蘇方取消對中國留學生的新聞封鎖,結果被蘇聯外交部宣布為“不受歡迎的人”,而被驅逐回國。1962年7月3日,周恩來總理、陳毅元帥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了劉道玉等人,他表達了回武大報效母校的願望,得到總理和陳毅的首肯。
1966年4月,33歲的劉道玉擔任了武漢大學副教務長。“文革”中,他被打成“蘇修特務”,遭到無休止的批鬥、審查……幾經起伏,劉道玉對“文革”中的教育方針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1977年4月,劉道玉以中共十大代表、湖北省委委員、武大黨委副書記的身份赴京參加粉碎“四人幫”後的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他被中央組織部任命為教育部黨組成員兼高教司司長。
當時,“文革”雖已宣布結束,但“兩個凡是”仍束縛著人們的思想,尤其是在災難深重的教育界和科技界。當時的教育部黨組成員中,只有劉道玉一人有從事高校工作的經歷,因此,凡涉及高校的各項工作全都壓在他一人肩上。繁多的工作使他的身體每況愈下,加之工作性質的特殊,有時亦如履薄冰。後來高教界流行這么一句話:“良知的人,創造良知的區域”,這個“人”就是劉道玉。
1977年6月,在教育部黨組成員會上,劉道玉作了一個大膽的書面發言,他說百廢待興的中國,尤以教育建設為重。然而真正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只有真正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才能重視教育建設。最後,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教育上的“兩個基本估計”不推翻,中國教育工作的撥亂反正不可能取得應有的成效。
劉道玉的報告引起全國各地教育工作者和知識分子的共鳴,有人說劉道玉是站著直面與時代對話,並對中國教育進行了正確的“把脈”。
1977年8月2日,復出後的鄧小平在京召開了全國教育與科學工作者座談會。作為教育部的代表,劉道玉負責座談會的綱要記錄和簡報工作。在會議的最後一天,劉道玉提出了否定十六字招生方針,及恢復統一高考的新招生制度的意見,立即得到鄧小平和與會專家的一致讚賞,並於當年開始統考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