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校之殤》

《中國高校之殤》

《中國高校之殤》是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道玉。本書是武大老校長劉道玉繼暢銷書《一個大學校長的自白》後又一針對中國教育問題的力作。

基本信息

簡介

作者滿懷對中國教育的熱忱,從四個方面“大學理念”“教育體制”“校長遴選”“學術舞弊”對中國高等教育的問題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並由此指明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給中國高等教育開出了一劑良方。

內容介紹

《中國高校之殤》內容簡介:自1978年到1988年的十年,是中國近代高等教育最好的時期之一,那時學風純正,有一批心無旁騖的職業化校長主政,教學質量上乘,培育出了一大批優秀的人才。可是,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我國高等教育領域裡相繼出現了亂象,它們是大學合併、大學擴招和建設一流大學的三大運動直接造成的。與此同時,瞎指揮、冒進、浮誇、造假和相互攀比五股歪風也盛極一時。霎時間,昔日令人羨慕的大學,時下成為乾夫所指的對象。大學原本是聖潔的地方,是最美麗的神聖事業,現在也變得不美了,甚至是醜陋的了。

我熱愛教育甚至勝過自己的生命,我崇尚和立志教育改革,並為之拼搏了大半生。每當我看到這些亂象,或是聽到大學生們和社會上的抱怨,我都感到痛心疾首。我雖然不能改變什麼,但我可以調查研究和發表評論,剖析產生諸多教育問題的原因,提出改革的建議,盡到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責任。

作者簡介

劉道玉,1933年11月24日生,湖北省棗陽市人,中共黨員,著名教育家、化學家、社會活動家。自1966年起,先後擔任武漢大學副教務長、黨委副書記、國家教育部黨組成員兼高等教育司長、武漢大學黨委副書記、常委副校長、校長。曾氏中共第十屆和十二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全國人大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共湖北省委第十屆和十一屆委員會委員。在任職期間,他銳意改革,倡導民主、自由的學風、尊重學生的志趣、武漢大學因此被譽為“全國高等教育等教育戰線上的深圳”。退休後,仍然十分關注高等教育改革,呼籲教育需要一場真正的變革,倡導要進行一次教育改革的啟蒙教育,受到眾多媒體關注。

創作背景

教育家劉道玉是中國高校改革的先行者。新書《中國高校之殤》全面而深入地剖析中國教改中存在的五大問題,並給出教改的諸多方法。
武漢大學前校長,著名教育家劉道玉的《中國高校之殤》一書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書中不僅對“錢學森難題”給出了答案,而且對中國高校的改革提供了全方位的改革措施。
肯定1978至1988黃金十年
劉道玉是我國高校改革的先行者,他於上世紀80年代在武漢大學實施的一系列改革受到廣泛推崇。幾年前,他曾經出版《一個大學校長的自白》,就高校改革問題提出了很多鮮明而獨到的看法。新作《中國高校之殤》則是他近年來針對中國教育問題的力作。
劉道玉認為,自1978年到1988年的十年,是我國近代高等教育最好的時期之一,那時學風純正,有一批心無旁騖的職業化校長主政,教學質量上乘,培育出了一大批優秀的人才。可是,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中國高等教育領域裡相繼出現了亂象。與此同時,瞎指揮、冒進、浮誇、造假和相互攀比五股歪風也盛極一時。霎時間,昔日令人羨慕的大學,時下成為千夫所指的對象。
在書中,劉道玉從“大學理念”、“教育體制”、“校長遴選”、“大學學術”、“教育改革”五個方面對中國高等教育的問題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並指明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未來方向。劉道玉稱,“我雖然不能改變什麼,但我可以調查研究和發表評論,剖析產生諸多教育問題的原因,提出改革的建議,盡到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責任。”
呼籲解決“錢學森難題”,開展創造性教育
對於“錢學森難題”,劉道玉表示,自己呼籲創造性教育二十多年,但是一直得不到任何回應。“錢學森先生呼籲創造性教育,他的肺腑之言是基於他一生的經驗。”
劉道玉認為,中國高校辦學理念的平庸根源在於辦學的領導人不是教育家,他們缺乏創造性,不敢冒改革的風險,行使真正獨立自主的辦學權。另外,必須放棄以計畫經濟思維指導科學研究的體制,給原創性的重大研究留出最大的空間,給科學家以最充分的學術民主與自由。此外,應當倡導自由的教學,讓學生有自由選擇學校的權利,自由選擇專業的權利,自由選擇課程的權利,自由選擇導師的權利,自由決定自己畢業時間的權利。
建言大學應該逐步去行政化
溫家寶今年5月4日到北京大學與學生共度“五四”青年節時指出,中國大學應逐步改變行政化,按教育規律辦學。
劉道玉就此建言,中國的大學校長,現在一般由上級任命。如果民眾可以選舉和罷免大學校長,校長在任期間沒有政績,或者出現貪腐,民眾馬上就會罷免他。“中國的大學改革,一直停留在口號上而沒有付諸行動。我曾經多次撰文呼籲,大學校長的遴選應該民主選舉,據說高層領導贊同我的看法,但是後來又沒有下文。”

教改五說

1.大學理念之惑
辦學理念的平庸根源在於辦學的領導人不是教育家,他們缺乏創造性,不敢冒改革的風險,行使真正獨立自主的辦學權。
2.教育體制之弊
為了縮短我國基礎科學研究與西方國家的差距,必須放棄以計畫經濟思維指導科學研究的體制,給原創性的重大研究留出最大的空間。
3.校長遴選之誤
一流大學必須擁有一流教育家的校長。不客氣地說,一個沒有變革思想的校長,是很難引領大學前進的,也就不能培養出有變革思想的傑出人才。
4.大學學術之浮
我們應當倡導自由的教學,讓學生有自由選擇學校的權利,自由選擇專業的權利,自由選擇課程的權利,自由選擇導師的權利,自由決定自己畢業時間的權利。
5.教育改革之難
中國現在需要一場真正的教育體制變革,而不是小敲小打的改良。

編輯推薦

《中國高校之殤》:老校長劉道玉給中國高等教育開藥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