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杯”全國大學生系列科技學術競賽
是由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協、教育部和全國學聯共同主辦的全國性的大學生課外學術實踐競賽。“挑戰杯”競賽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同志的親切關懷,江澤民同志為“挑戰杯”競賽題寫了杯名,李鵬、李嵐清等領導同志以及蘇步青、錢三強、盧嘉錫、周光召、朱光亞、費孝通等一批著名科學家、社會學家也為競賽題了詞。由於“挑戰杯”競賽活動展示了我國各高校的育人成果,推動了高校學生與社會間的交流與合作,已成為高校學生課外科技文化活動中的一項主導性活動,越來越受到廣大學生的歡迎和各高等院校的重視,在社會上產生廣泛而良好的影響,成為促進高校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有效方式。到目前為止,“挑戰杯”競賽在中國共有兩個並列項目,一個是“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畫競賽;另一個則是“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這兩個項目的全國競賽交叉輪流開展,每個項目每兩年舉辦一屆。
“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畫大賽(俗稱“小挑戰杯”,因為相對另一個項目,這個競賽開展得晚)旨在引導大學生適應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了解創業知識,培養創業意識,樹立創業精神,提高創業能力,自1999,2000,2002,2004,2006分別在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和山東大學舉辦了五屆。
“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畫競賽簡介
創業計畫競賽起源於美國,又稱商業計畫競賽,是風靡全球高校的重要賽事。它借用風險投資的運作模式,要求參賽者組成優勢互補的競賽小組,提出一項具有市場前景的技術、產品或者服務,並圍繞這一技術、產品或服務,以獲得風險投資為目的,完成一份完整、具體、深入的創業計畫。"挑戰杯"全國大學生系列科技學術競賽由江澤民同志親自題寫杯名,由團中央、教育部、中國科協、全國學聯聯合主辦,分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和創業計畫競賽兩類,每兩年一屆間隔舉辦,已被公認為中國大學生的"科技奧林匹克聖會"。1999年、2000年、2002年、2004年,第一、二、三、四、五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畫競賽先後在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和山東大學成功舉辦。
競賽採取學校、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全國三級賽制,分預賽、複賽、決賽三個賽段進行。
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努力培養廣大青年的創新、創業意識,造就一代符合未來挑戰要求的高素質人才,已經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作為學生科技活動的新載體,創業計畫競賽在培養複合型、創新型人才,促進高校產學研結合,推動國內風險投資體系建立方面發揮出越來越積極的作用。
第一屆·1999·北京·清華大學
1999年,由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協、全國學聯主辦,清華大學承辦的首屆"挑戰杯"和訊網中國大學生創業計畫競賽在北京成功舉辦,競賽由和訊網贊助,匯集了全國120余所高校近400件作品。大賽的舉辦使"創業"的熱浪從清華園向全國擴散,在全國高校掀起了一輪創新創業的熱潮,孕育了視美樂、易得方舟等一批高科技公司,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
第二屆·2000·上海·上海交通大學
2000年,由上海交通大學承辦的第二屆"挑戰杯"萬維投資中國大學生創業計畫競賽在上海成功舉辦,競賽由萬維投資網贊助。大會共收到來自全國24個省137所高校的455件作品。在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一批創業計畫進入實際運行操作階段,技術、資本和市場的結合向更深的層次推進。
第三屆·2002·杭州·浙江大學
2002年,由浙江大學承辦的第三屆"挑戰杯"天堂矽谷中國大學生創業計畫競賽在杭州成功舉辦,教育部成為競賽主辦單位,杭州市人民政府作為承辦單位參與了競賽,並提供了全部經費支持。競賽成為2002西湖博覽會的重要活動之一,致力於打造創業天堂的杭州市甚至提出要將中國大學生創業計畫競賽永遠留在杭州。
競賽組委會共收到來自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244所高校的參賽作品共542件。競賽受到社會各界尤其是企業界和風險投資界的關注。據統計,部分參賽作品開賽前就吸引了部分風險投資,金額達10400萬元,其中簽訂契約的項目6件,簽約金額4640萬元。決賽期間,正式簽約項目4件,金額達5760萬元。其中,南京大學的"格霖新一代綠色環保空氣淨化器"商業計畫獲得了高達2595萬元的風險投資。
第四屆·2004·廈門·廈門大學
2004年,第四屆"挑戰杯"中國銀行中國大學生創業計畫競賽在廈門成功舉辦,則把大學生創業浪潮推向了新的高峰。競賽由中國銀行和亞禮得集團贊助,來自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276所高校的603件作品參加了競賽,其中100件作品進入了終審決賽。
台灣省首次派隊參加,香港和澳門的大學也應邀觀摩。參加終審決賽的參賽學生達1000餘人,參加觀摩的媒體、企業、投資等各界人士近2000餘人,使"挑戰杯"創業計畫競賽在短短4屆、5年的時間裡就達到了空前的規模。
第五屆·2006·濟南·山東大學
2006年第五屆“挑戰杯”飛利浦中國大學生創業計畫競賽在山東大學成功舉辦,部分作品在賽前就受到社會各界尤其是企業界和風險投資界的關注。據統計,賽前共有13個參賽項目與25家企業達成投資意向,獲得了5921.35萬元的風險投資。在終審決賽期間的投資意向洽談會上,共有3個項目與4家企業正式簽約,風險投資達2225萬元。
本屆“挑戰杯”競賽得到了來自港澳台地區眾多高校的熱烈回響,香港地區首次正式參賽,共有來自香港地區的9所高校、澳門地區1所高校、台灣地區的3所高校前來參賽、參展、觀摩,為大賽增添了新的亮點,吸引了各方的廣泛關注。
“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簡介
“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是由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協、教育部、全國學聯主辦的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活動中一項具有導向性、示範性和民眾性的競賽活動,每兩年舉辦一屆,被譽為中國大學生科技“奧林匹克”。這項活動堅持“崇尚科學、追求真知、勤奮學習、銳意創新、迎接挑戰”的宗旨,自1989年以來已先後在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南京理工大學、重慶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國內著名大學舉辦過八屆,特別是近幾屆參與高校、關注媒體都在不斷增加。黨和國家領導人對競賽活動十分關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親自題寫"挑戰杯"杯名,李鵬、李嵐清、吳邦國等國家領導人也為競賽題了詞,蘇步青、錢三強、朱光亞、周光召等著名科學家也紛紛寄語競賽活動。
參加“挑戰杯”科技競賽的作品一般分為三大類: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科技發明製作,凡在舉辦競賽終審決賽的當年7月1日起前正式註冊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類高等院校的在校中國籍本專科生和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職研究生)都可申報參賽。每個學校選送參加競賽的作品總數不得超過6件(每人只限報一件作品)、作品中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過3件,其中博士研究生作品不得超過1件。各類作品先經過省級選拔或發起院校直接報送至組委會,再由全國評審委員會對其進行預審,並最終評選出80%左右的參賽作品進入終審,終審的結果是,參賽的三類作品各有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且分別約占該類作品總數的3%、8%、24%和65%。
由於“挑戰杯”競賽活動在較高層次上展示了我國各高校的育人成果和推動了高校與社會間的交流,已成為學校學生課餘科技文化活動中的一項主導性活動,成為高校與社會交流與合作的重要視窗,成為促進高校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有效方式,成為培養高素質跨世紀人才的重要途徑,也是企業界接觸和物色優秀科技英才、引進科技成果、宣傳企業、樹立企業良好形象的最佳機會,從而越來越受到廣大學生的歡迎和各高校的重視,從第五屆開始,香港中文大學等七所香港高校參加了競賽,更加豐富了“挑戰杯"科技競賽的內涵,在華人中產生了良好的影響。隨著“挑戰杯”科技競賽的發展,無論在競賽的內涵上,還是在競賽的水平上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其聲譽遠播港澳地區甚至歐美已開發國家,對高校的學生課外科技與學術活動起著不可低估的推動與促進作用.
競賽的宗旨
:崇尚科學、追求真知、勤奮學習、銳意創新、迎接挑戰。競賽的目的:引導和激勵高校學生實事求是、刻苦鑽研、勇於創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質,並在此基礎上促進高校學生課外學術科技活動的蓬勃開展,發現和培養一批在學術科技上有作為、有潛力的優秀人才。
競賽的方式:
高等學校在校學生申報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哲學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科技發明製作三類作品參賽;聘請專家評定出具有較高學術理論水平、實際套用價值和創新意義的優秀作品,給予獎勵;組織學術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覽、轉讓活動。參賽資格與作品申報:凡在舉辦競賽終審決賽的當年7月1日以前正式註冊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類高等院校的在校中國籍專科生、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職研究生)都可申報作品參賽。申報參賽的作品必須是距競賽終審決賽當年7月1日前兩年內完成的學生課外學術科技或社會實踐活動成果,可分為個人作品和集體作品。
“挑戰杯”自1989年以來已分別在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南京理工大學、重慶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成功地舉辦了十屆。
第十一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將於2009年11月回到北京,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