蠑螈科

蠑螈科

蠑螈科,有尾目的1科,通常全變態,偶有童體型,均有肺(個別屬退化或殘跡狀),睪丸分葉,肛腺三對,體內受精。前頜骨2或1,鼻突一般左右分離(疣螈屬例外),均較長與額骨相連線,無間頜骨。約有24屬80種(其中化石15種,已滅絕8屬10種)。

基本信息

分布

廣布於北非、 歐洲、亞洲東部及 北美東部和南部。以北半球溫帶為主,僅少數種類滲入亞洲的 亞熱帶和熱帶地區。古北界的屬種最多。在中亞、印度北部、緬甸、泰國、越南、中國和日本都有分布。在中國主要分布於 秦嶺以南。現有6屬18種及亞種:疣螈屬6種及亞種,分布於華南和西南山區;蠑螈屬4種及亞種,廣布於華東、華中和雲貴高原;瘰螈屬4種,肥螈屬2種及亞種,主要分布於華東、華中、華南及貴州東部; 棘螈屬和滇螈屬各有1種,前者分布於浙江鎮海,後者分布於雲南昆明。

下屬分類

蠑螈科蠑螈科
棘螈屬

主要特徵為方骨後外側有1向前彎曲的鉤狀突。全長7~8厘米,背和體側均呈黑色,有蠟光,腹部朱紅色,有不規則的黑斑,頭部大,四肢細長,尾側扁,常年在溪流邊棲息。僅2種。琉球棘螈Echinotriton andersoni分布於 日本琉球群島,我國台灣曾有分布,但已 滅絕。鎮海棘螈Echinotriton chinhaiensis是1932年由張孟聞先生首次發現於我國浙江省寧波地區鎮海縣城灣村,當時定名為鎮海疣螈,唯一的模式標本因 日軍侵華而遺失。此後模式產地的生境產地的生境發生了巨大變化,近50年在該地再未發現該種標本。《中國動物志》編寫組專門針對這一物種組織了多次調查,在1978年間,蔡春抹先生於鎮海縣(現屬寧波市北侖區)瑞岩寺附近再次發現鎮海棘螈。為我國 二級保護動物
瘰螈屬
(瘰讀音luǒ)體長100~155毫米。頭部扁平,犁骨齒列“Ω”形。軀幹圓柱狀,四肢細弱而長。尾側扁。皮膚粗糙。頭側有腺質棱脊,背正中有脊棱,背面瘰粒分散均勻,沿體兩側的略大而明顯。腹面橘紅色斑顯著。已知5種(亞種),除1種分布於越南北部外,均分布於我國。中國瘰螈Paramesotriton chinensis主要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廣東和廣西;香港瘰螈Paramesotriton hongkongensis(也作中國瘰螈香港亞種Paramesotriton chinensis hongkongensis)分布於香港;尾斑瘰螈Paramesotriton caudopunclatus分布於貴州東部和湖南西南部;廣西瘰螈Paramesotriton guangxiensis分布於廣西寧明。棲息於植被茂密、環境潮濕的山區急流的回水盪內及其附近。常隱匿在溪內石下或溪旁雜草叢中以及被腐葉遮蓋的潮濕土穴、石縫內。以鞘翅目的成蟲、鱗翅目的幼蟲等多種昆蟲為食。中國瘰螈體色棕黑,背脊淺棕紅色,腹面色深有橘紅色斑,尾腹面橘紅,雄螈尾側無斑。尾斑瘰螈背面有3條土黃色縱紋,腹面色淺有深斑;雄螈尾側有幾個鑲黑邊的紫紅斑;指、趾側緣膜寬扁;4月產卵於溪流內,貼附在石縫間,有卵63~72粒。卵呈橢圓形。廣西瘰螈體背面及兩側全為黑褐色;背嵴強烈隆起;尾扁薄而高;前肢短,前伸指端達眼眶後緣;生活於平緩流溪內,偶發出“哇、哇”叫聲,曾發現胃內有 蛾類、捕食蚯蚓等。 
疣螈屬
頭部骨質棱顯著。額鱗弧極粗壯,上頜骨與鱗骨和方骨相觸,翼骨前端或以韌帶或直接與上頜骨連線。背正中有明顯脊棱。皮膚極粗糙,滿布瘰粒和疣粒,體側有縱行排列的瘰粒12~16枚,或連續隆起的瘰疣。尾側扁而較長。多生活在海拔200~300米林木繁茂的山區。以陸棲為主,多隱匿在石隙或土洞內。成體捕食蚯蚓、蜈蚣和多種昆蟲。幼體以水生昆蟲及其他小動物為食。 大涼疣螈在交配時,雄螈以前肢挽住伏在背面的雌螈的前肢,緩緩爬行。體內受精。4~6月為產卵季節,此時成體出現的數量甚多,爾後不易見到。細痣疣螈把卵產在塘邊腐葉間,多成堆狀,52~92粒。大涼疣螈把卵於水草上,單粒分散在水中,250粒左右。剛孵出的幼體有平衡枝,體長約20毫米時即消失。幼體的尾鰭和外鰓均發達。有6種(亞種),分布於亞洲東南部,可分為2個種組。細痣疣螈種組Tylototriton asperrimus group包括海南疣螈Tylototriton hainanensis,僅見於我國 海南島瓊中和陵水;細痣疣螈Tylototriton asperrimus分為兩個亞種,指名亞種Tylototriton asperrimus asperrimus分布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及越南北部,文縣亞種Tylototriton asperrimus wenxianensis分布於甘肅、四川、貴州地區,有時也獨立成種,即文縣疣螈Tylototriton wenxianensis。貴州疣螈種組Tylototriton kweichowensis group包括紅瘰疣螈Tylototriton verrucosus,多見於雲南西部,在印度、尼泊爾、緬甸北部、泰國也有分布; 貴州疣螈Tylototriton kweichowensis僅見於貴州西部;大涼疣螈Tylototriton taliangensis僅見於四川大涼山區。均為我國二級保護動物。
肥螈屬
僅2種:黑斑肥螈Pachytriton brevipes和無斑肥螈Pachytriton labiatus,產於我國華中、華東南各省。皮膚光滑,體軀肥胖。頭部平扁,有上唇褶,犁骨齒列“八”字形。軀幹和尾基部渾圓,尾後段側扁。四肢粗短。指、趾側有緣膜或相連成半蹼,多棲息在較為平坦的大小山溪內,白天多隱匿在水盪或緩流處。靜伏於石下,個別的在水底石間緩慢爬行或 游泳,夜間多出外活動。以蚯蚓、象鼻蟲、蝦、小蟹、螺類等為食。5~6月是主要的繁殖期。卵產於緩流處石下,卵單生或相連,一般為30~50粒,貼於石塊底面。晚期胚胎有外鰓、平衡枝和前肢芽。多作為食用。去其內臟後曬乾研末,以酒或開水吞服,可治療痢疾,故常遭捕殺,數量減少。 
蠑螈屬
犁骨齒呈“∧”形,唇褶較顯,前頜骨1枚,鼻突中間無骨縫; 上頜骨和翼骨均短,二者相距遠。基舌軟骨有1對指狀突,2對角鰓骨均骨化或僅有1對骨化,上鰓骨僅1對。幼體有平衡枝,外鰓3對,羽狀;尾背鰭褶始自體前部,鰭褶低而平直。體全長61~155毫米。頭部扁平;皮膚較光滑有小疣,脊棱弱,舌小而厚,卵圓形,前後端與口腔底部黏膜相連,四肢細弱,指、趾無蹼;尾極側扁。現有6種及亞種,均分布於亞洲東部。 日本有劍尾蠑螈Cynops ensicauda和紅腹蠑螈Cynops pyrrhogaster兩種。中國有4種及亞種,以東方蠑螈Cynops orientalis分布最廣,常見於華東和華中地區;藍尾蠑螈Cynops cyanurus有兩個亞種,指名亞種Cynops cyanurus cyanurus見於貴州水城,楚雄亞種Cynops cyanurus chenggongensis見於雲南中部;呈貢蠑螈Cynops chenggongensis僅見於雲南呈貢。生活在丘陵沼澤地水坑,池塘或稻田及其附近。10月到次年3月多在水域附近的土隙或石下進入冬眠。3~9月多在山邊水草豐盛的水坑或稻田內活動。底棲,爬行緩慢,很少游泳。多在水底覓食蚯蚓、軟體動物、昆蟲幼蟲等。在尋求配偶時,雄螈經常圍繞雌螈遊動、時而觸及雌螈肛部,時而在頭前,彎曲頭部注視雌螈、同時將尾部向前彎曲急速抖動,如此反覆多次,有的可持續數小時。當雄螈排出乳白色精包(或精子團),沉入水底粘附在附著物上時,雌螈緊隨雄螈前進,恰好使泄殖腔孔觸及精包的尖端,徐徐將精包的精子納入泄殖腔內。 精包膜遺留在附著物上。納精後的雌螈非常活躍,尾高舉與體成40°~60°,約1小時後才逐漸恢復常態。雌螈納精1次或數次,可多次產出受精卵,直至產卵季節終了為止。在產卵時雌螈游至水面,用後肢將水草或葉片褶合在泄殖孔部位,將卵產於其間。每次產卵多為1粒,產後游至水底,稍停片刻再游到水面繼續產卵;一般每天產3~4粒,多者27粒,平均年產220餘粒,最多可達668粒。一般經15~25天孵出。即將孵出的胚胎有3對羽狀外鰓和1對細長的平衡枝。蠑螈是較好的實驗動物和觀賞動物,也能捕食水稻田中的水生昆蟲。 
滇螈屬
僅1種,即滇螈Hypselotriron wolterstorffi。雄螈全長92毫米~110毫米,雌螈127毫米~148毫米。頭後部高起,兩側無脊棱,吻端較窄、唇褶顯著、犁骨齒列呈“∧”形。皮膚光滑無痣粒,軀幹略側扁,背脊明顯隆起,四肢細弱而較長,前後肢貼體相對時,指、趾端幾相遇;內、外掌突小而顯,指4,趾5。均較細扁而無緣。膜尾與頭體兒等長,尾肌發達而寬厚,鰭褶薄而窄。體背面棕黑色,背脊至尾後端有橘紅或橘黃色,有的體側有之;眼後下方有1枚橘紅色圓斑腹面色斑變異大,肛周圍至尾緣橘紅色。成體具鰓孔或鰓跡,生活于海拔1900米的滇池四周長有水草的淺水處,以水棲為主。產卵在水草上,漁民捕魚時常可捕到滇螈。分布於雲南昆明和宜良。

形態特徵

形態特徵 全長一般不超過230毫米,頭軀略扁平,皮膚光滑或有瘰疣, 脊棱弱或顯,有些種類在繁殖季節期間雄性的背脊棱皮膜顯著隆起,如歐螈;肋溝不明顯,陸棲種的尾略呈圓柱狀或略側扁;四肢較發達,指4,趾5或4(四趾螈屬)。犁骨齒兩長列,呈“∧”形或“□”形;有前額骨,無淚骨;多數種有額鱗弧。成體耳柱骨與鰓蓋骨合併或僅有短的柱狀突,隅骨和前關節骨癒合。基舌軟骨有1對或2對輻射狀的指狀突,角舌骨粗大,左右不相連;上舌骨骨化;鰓弧2對,角鰓骨2對,第一對骨化,第2對骨化或 軟骨質;上鰓骨1對或2對駢列分界不清晰。椎體多為後凹型;個別為雙凹型: 肋骨上有鉤突。有“ㄚ”形前恥軟骨。體內受精,雌螈將雄螈排出的精包(或精子團)納入或植入 泄殖腔壁

生活習性

生活習性 有的主要生活於水內,覓食和產卵均在水中進行。如肥螈屬,瘰螈屬;有的在冬眠期間上陸地蟄伏,夏秋季多數時間在水內覓食和繁殖,產卵期2~5個月,卵產於水中,也可全年在水中生活,如蠑螈屬、滇螈屬、歐螈屬、肋突螈屬;有的主要在陸地上棲息和覓食,僅繁殖期進入水域,但繁殖期短,產卵在水中或在岸邊潮濕的地面上(如疣螈屬和棘螈屬)。胎生或卵胎生(如歐洲的 真螈屬產出未完成變態的幼體或已完成變態的幼螈)。本科動物的性行為多種多樣,一般雄螈以吻部、頦部或肢體觸摸,或窺視、或扇動尾部,或雄螈在背上刺激雌螈配對,並納入精包或精子團;有的用尾部纏繞雌螈的下腹部和後肢基部,直接將精包植入雌螈的泄殖腔內,如山螈。卵單生、分散或 數粒為一群。在靜水中產卵的,卵小而數量多(200~668粒),一般附著於 水生植物莖葉上。胎生或卵胎生的,僅在潮濕的陸地上或水中產2~70個幼體(幼螈)。產卵期的長短因屬種而異。如蠑螈屬分次產卵,可持續2~5個月;疣螈屬、棘螈屬、瘰螈屬等多在5月左右一次性產卵,繁殖期約1個月。幼體一般在夏末或秋季完成變態,但也有越冬的情況。靜水類型一般在幼體早期有平衡枝,外鰓鰓絲髮達,背鰭褶前達頭後;流溪型(如瘰螈)幼體無平衡枝,外鰓鰓絲弱小,無背鰭褶,尾鰭褶較弱。美國東部的東美螈有3個發育時期,即水棲的幼體期、陸棲的未達性成熟期、水棲的成體期。烏拉爾螈和山螈生活於高寒山溪和高山湖泊內,在冰層下水中或被雪覆蓋的陸地上冬眠。
東美螈屬、歐螈屬、肋突螈屬和滇螈屬等有童體型個體;有的種在某種條件下(如冬眠前未完成變態)也可產生童體型,如藍尾蠑螈。西藏山溪鯢、短足肥螈(無斑亞種)、藍尾蠑螈、尾斑瘰螈。

毒性

絕大多數屬種的皮膚分泌物具毒素,不同屬的 動物放在一起常常發生 中毒致死現象。中國的瘰螈和 肥螈皮膚分泌物具硫磺或 硫酸氣味,亦有毒性,美國西部的漬螈屬的卵、胚胎和成體均有劇毒,即使同種聚集在一起,相互亦有 毒害。一般認為蠑螈科是有尾類中進化的 類群

有尾目

有尾目(Caudata), 有尾目是兩棲動物中最不特化的一目,終生有尾,多數有四肢,幼體與成體比較近似。有尾目有水生的也有陸生和樹棲的,有些水生成員還終生保持有體形態。
隱鰓鯢亞目(Cryptobranchoidea) 隱鰓鯢科(Cryptobrachidae)|  小鯢科(Hynobiidae)
蠑螈亞目(Salamandroidea) 鰻螈科(Sirenidae)|  兩棲鯢科(Amphiumidae)  | 洞螈科(Proteidae) | 鈍口螈科(Ambystomatidae) | 陸巨螈科(Dicamptonidae) | 無肺螈科(Plethodontidae) | 蠑螈科(Salamandridae)

兩棲動物分類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