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付”輸給了二維碼,但是討論仍在繼續

“閃付”輸給了二維碼,但是討論仍在繼續

中國銀聯(UnionPay)作為中國官方銀行卡清算組織,其地位具有唯一和壟斷性,不過規則制定者和秩序監督者角色之外,它也透過“閃付”(Quick Pass)等產品開始面對億萬消費者。

“閃付”作為應對第三方支付平台崛起的近場支付技術標準,它反映了銀行業面對變革時不夠靈活多變的特點,而“閃付”遭遇315晚會,也讓銀聯這個官方組織顯現出對消費者群體的隔膜,“閃付”雖然早已被外界視作失敗產品,但是關於它的探討還在繼續。

伴隨IC卡普及,屈就二維碼

“閃付”產品的出現,其實和中國銀行業全面淘汰磁條卡有著分不開的關係,傳統的磁條卡由於安全性和功能性不再符合發展要求,逐漸被難以複製和功能豐富的IC卡取代。

由磁條卡過渡到IC卡,改變的將是支付生態,各類便民設備和各類多功能IC卡的出現,實質促進了銀行卡用途的延拓。例如借記卡刷公交、借記卡與社保卡二合一、借記卡與身份證二合一等創新,大大便利了消費者的生活,帶有小額交易功能卡片的出現,也徹底將“電子現金”這一功能進行了普及。

最早工商銀行支持“閃付”的卡片,需要用戶先行存入“電子現金”虛擬賬戶,而後才能進行消費。其次,用戶存入的“電子現金”難以進行圈提,也就是存入到“虛擬賬戶”之後難以變回可轉賬交易的儲蓄。

不過隨著“閃付”的推行和發展,這種不方便的業務模式開始改變,小額免密支付也限額也從300元上漲到了1000元,有些銀行將單次免密交易的限額限制在了幾百元,有的拉高到了最高額度1000元。

“閃付”作為近場支付技術標準,其主要目的在於推行小額免密交易便利化,讓大眾所不熟知的“電子現金”業務,通過消費便利性成為激活長尾用戶群的一個入口。

2015年銀聯推出“閃付”產品時,正值手機行業電子錢包熱點,Apple Pay 進入中國時所受到的關注度,讓銀聯充滿了信心。不過尷尬的是,當時各類商家並不熟知“閃付”(涉及虛擬卡的業務實為“雲閃付”)和Apple Pay,大多數小型商家甚至是大型商超都沒有相關培訓,以至於有晶片卡交易功能的POS機被當作普通機器使用。

2016年,蘋果用戶嘗鮮綁定Apple Pay擠爆伺服器2016年,蘋果用戶嘗鮮綁定Apple Pay擠爆伺服器

“閃付”產品的推出,其實最大的受益者是國產廠商的電子錢包功能,因為虛擬卡技術發展,讓包括公交卡在內的一系列近場交易場景卡種,被無縫遷移到了手機上的電子錢包中。

在各種刷卡補貼和銀聯官方電子錢包嘗試二維碼失敗後,“閃付”刷卡成為了普通消費者的備用選擇。因為掌握入口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用低成本快速占據了市場,占據了消費者生活中乃至線上的各類小額交易場景先發制人,所以傳統的大額場景交易方式,銀聯銀行卡不可避免的遭遇了增長困境。

不再強求於競爭,才能推動金融創新

伴隨IC卡普及,順其自然而普及的“閃付”,本應是一次常規的技術升級。其交易模式、交易場景的發展,本應該由各家商業銀行自行探索並推廣,銀聯承擔標準制定便足夠。

但銀行業限於與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競爭壓力,由銀聯一手操辦的推行,讓數以億計的補貼成為了泡影。雖然在某種程度上,“閃付”品牌得到了相當知名度,但是“閃付”本質上仍是在與下一個時代的產品做較量。

單純一個充話費的案例,通過銀聯的活動也許能得到98折扣,但是掌握生活方式入口的支付寶和微信,卻能以平台作用讓用戶留下,而銀聯卻只能與弱勢的運營商平台進行合作。表面上看,“閃付”是在與支付寶和微信的二維碼競爭,但是本質上卻是與它們龐大的支付體系做競爭,在O2O便民服務滲透率極高的今天,“閃付”撬動的市場顯然是九牛一毛。

通過“閃付”嘗試建立以銀聯為入口的平台失敗後,各大商業銀行開始強化自身入口建設,透過信用卡賬單查詢業務和購物商城等手段,透過信用卡產品和現金業務等產品創新,嘗試將用戶留在自己App上。

各大商業銀行轉身各自為戰,徹底削弱了“閃付”品牌的價值,不過這並不是件壞事。銀行卡作為傳統大額交易場景下的支付手段,它自身具有獨特的優勢,過去銀行業對長尾用戶群體不夠重視,中小企業乃至普通個體都難以從正規銀行渠道獲得融資和周轉,因為第三方支付平台小微金融發展,以及“閃付”與之競爭告敗,讓它們開始反思並認真思考新的發展模式。

它們不再強求於與網際網路平台競爭,反而是成熟的一種表現,當它們真正開始大範圍的合作,利用網際網路技術創新,滿足社會對金融產品的多樣化需求時,315晚會上的“714高炮”和“砍頭息”現象才會得到緩解。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