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船重工官方微信3月16日發布的訊息,3月15日,中船重工黨組貫徹落實中央對中心組學習的新要求,邀請中船重工科技委副主任、海軍工程大學博士生導師、海軍少將馬偉明院士在黨組中心組今年第三次擴大學習會上,作《以科技創新驅動催生新的海上作戰模式》專題講座。馬偉明院士在講座中詳細分析了海上防空、反潛與對陸攻擊裝備的現狀與局限,分析了未來海上作戰面臨的挑戰,闡述了當前海上作戰模式及革新的需求,立足於即時打擊、攻防一體、經濟可承性,闡述了全能艦對未來海上作戰模式的顛覆性、革命性影響,提出了新的海上作戰模式構想,對海軍裝備發展和加強技術創新提出了意見建議。
馬偉明院士,1960年4月6日出生,中國工程院院士、動力與電氣工程專家,江蘇省鎮江市揚中人。1978年畢業於揚中縣中學(今江蘇省揚中高級中學),199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並獲博士學位。馬偉明長期致力於艦船綜合電力技術原始創新研究,承擔國家和國防重大裝備重點課題40多項,獲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發明專利40多項,20多項關鍵技術成果居世界先進水平;所有創新成果全部套用到我國自行研製的作戰艦艇。在今年3月15日,馬偉明院士在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表示:“美國目前是中壓交流,還處於第一代水平,差我們一代。(他們目前)才開始做預研中壓直流,要趕上我們是十幾年以後的事情。(一項技術)領先不領先,先進不先進不是自己說的,需要世界同行評價,標準是客觀存在的。”這番話引起了廣泛關注。
馬偉明院士此次提出的“全能艦”概念同樣引發了關注,不過全能艦應該指涉的到底是什麼?眾所周知,海軍作戰艦艇主要擔負著防空、制海、反潛和對陸打擊四大基本工作,也因此需要更多的相關感測器和數據通訊系統。在各類作戰艦艇中,有專門按照特殊功能而列出的專用艦艇,在某一方面性能特別突出,其他方面則有所弱化(夠用即可),如俄羅斯1155型驅逐艦,便是以反潛為主要任務的專用艦艇。另一方面,各項性能較為平均的艦艇一般是綜合型/通用型艦艇,各項性能指標都較強,但都不屬於頂尖水準。相對而言,專用型艦艇需要與體系更為密切的配合,才能發揮自身的作戰能力;而綜合/通用型艦艇則使用更為靈活,可以獨立遂行任務,但在體系中則較難定位。從字面理解,所謂“全能艦”應當是指大型通用艦艇,即具備全面任務能力的作戰艦艇。
是否區別專用艦艇和通用艦艇取決於各類武器系統及其感測系統、通訊系統的性能和規格。在一項新技術出現之初,設備為實現更好的性能往往較難被小型化,這一情況下就容易出現為適應特殊需求而專門建造的艦艇以容納大型設備。如美國在50年代建造的“長灘”級(USS Long Beach,CGN-9)核動力巡洋艦,主要便是為了容納因電子技術尚不成熟而體積龐大的“黃銅騎士”防空飛彈系統和“小獵犬”防空飛彈系統及其配屬AN/SPS-33型相控陣雷達。而隨著技術的成熟,一般表現為小型化和功能拓展,通用型艦艇往往可以達到之前專用艦艇的性能同時在其他性能上也有突破。當然,由於性能更為綜合,通用型艦艇的造價一般要比專用型艦艇更高,是否選擇通用型艦艇取決於特定技術環境與海軍需求以及海軍財力這三者之間的平衡。
中國海軍之前也經歷過這一模式,如052C型在誕生之初便是專門的防空型驅逐艦,此外還建造了2艘052B型通用驅逐艦做保險。相應的,在052D型上,隨著冷熱共架通用垂直發射系統的成熟,052D在最佳化052C的防空能力同時在其他方面亦有較大突破。055型驅逐艦的艦體幾乎比052C/D型大了一倍,這為全面提升性能奠定了基礎。不出意外的話,055型作為“全能艦”,在未來10年中是合適的。
中國海軍已經走向以航母為核心的作戰體系,專用型艦艇可以很好地進入這一體系中。但如果艦隊中均為專用型艦艇,在獨立遂行作戰任務時會有較大的局限,在使用上也缺乏靈活性。未來中國海軍將會面臨更為廣泛的任務環境,並不是任何時候都能夠或需要出動航母的,大型“全能艦”將更為適應這一模式。之前海軍少將尹卓曾表示055並非為航母護航作戰而設計,多半與此概念所表述的內容一致。當然,未來中國海軍的防空、反潛壓力依然很大,我們可以預計在新技術出現後,新一代專用型驅逐艦會出現,其防空能力和反潛能力或將超過055型。“全能艦”是個階段性的概念,也是中國海軍未來10-15年內所追求的。
海軍 艦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