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皇帝為表示對權臣的尊重,往往會賜予他們一些特殊的待遇,其中有七種極為尊貴,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好比卡通片中的“七龍珠”,一旦獲得便具備“召喚神龍”(篡位稱帝)的本領。如果明明“七龍珠”在手,卻對世人宣稱不願“召喚神龍”,鬼都不信。信了你,就真的邪門了....
1.入朝不趨
古代臣子覲見皇帝,必須小步慢跑,步子邁得太大,或步幅太慢,都被視為大不敬的舉動,要遭到言官的彈劾。但對於某些功臣,或德高望重的老臣,皇帝允許他們不用疾步而行,以此表示尊重。
2.贊拜不名
古代上朝議政時,因為官員數量很多,皇帝不可能每個人都能記住、記清,臣子如果向奏事,必須由贊禮官向皇帝通報其官職及姓名。為表示尊重,皇帝特許某些臣子朝拜時,贊禮官可以不直呼其姓名,而只稱呼其官職。
3.劍履上朝
古代朝見皇帝時,不僅不能攜帶武器,而且還要脫掉鞋子,以示對皇帝的尊敬。然而對於某些臣子,皇帝卻特許他們可以佩著劍穿著鞋上朝,以示莫大的恩寵。
獲得以上三項恩寵的大臣並不鮮見,比如西周的姜尚、西漢的蕭何、曹魏的曹真等人,或作為開國元勛,或作為朝廷重臣,都曾獲得如上待遇。這三種特權在身,並不能說明臣子有篡位之心,只有再集齊下列四條,才算是真正走向篡位的“不歸路”。
4.加九錫
錫為“賜”的通假字,九錫即九種特殊的賜予物。天子將自己使用的九種器物賜給諸侯、大臣中有特殊功勳者,以表示最高的禮遇。“九錫”為天子使用之物,一旦為人臣所享用,幾乎便成“篡逆”的代名詞。關於什麼是“九錫”,說法不同,按照《禮記》的標準,包括如下九種器物:
1.車馬,即金車大輅(音路,車轅上用來輓車的橫木)和兵車戎輅,由玄牡二駟(即黑馬八匹)來拉車;2.衣服,即袞冕之服,加上配套的赤舄(音系,即鞋)一雙;3.樂縣(也作“懸”),即定音、校音的器具;4.朱戶,即紅漆大門;5.納陛,即登殿時特鑿的陛級,使登升者不露身,猶如今天的貴賓專用通道;6.虎賁,猶如今天的警衛員,人數大約在300人左右;7.弓矢,即專用的弓與箭,包括彤(紅色)弓矢百、玄(黑色)弓矢千;8.斧鉞,鉞即大斧,斧鉞在古代為軍權的象徵;9.秬鬯(音巨唱),供祭禮用的香酒,由罕見的黑黍和鬱金草釀成。
臣子如果接受“九錫”之禮,說明他不僅功高蓋主,而且已有謀逆之心。所以為避嫌起見,某些權臣拒絕“九錫”之禮以示重心無二,其中最著名者便是諸葛亮。
5.出警入蹕
出警入蹕,即帝王出入時警戒清道,禁止行人來往,猶如今天領導人出行時實施的交通管制。按照《古今注·輿服》中解釋的:“警蹕,所以戒行徒也。周禮蹕而不警,秦制出警入蹕,謂出軍者皆警戒,入國者蹕止也。故云出警入蹕也。”“出警入蹕”本為帝王專有的待遇,人臣一旦獲得,說明離“謀朝篡位”更近了一步。
6.封公王,建國家
公爵為古代五等爵位中最高的級別,獲封公爵者必然位極人臣,而王爵一般只授予同姓皇族,異姓臣子即使功勞大過天,也不能封王。從曹操開始打破這個慣例,之後凡志在“篡位”的臣子,必然要朝廷封授王爵,再不濟必然是公爵。
與封公王相伴隨的,是獲得“建國家”的殊遇,這裡的“國家”為半獨立政權,名義上歸屬於帝國,但實質上屬於新帝國成立前的過渡班子。“國家”必須有實際上的地理範圍,而且面積往往都很大,比如曹操的“魏國”占據冀州十郡,司馬昭的“晉國”包括並司雍三州十郡,劉裕的“宋國”奄有徐豫兗司四州十郡,幾乎都是帝國最為富庶,人口最為繁密之地,這么一搞,基本上算是掏空了舊帝國的“內臟”。
7.建宗廟,立社稷
“封公王,建國家”完成後,傀儡皇帝往往還要贈給權臣另外一種“福利”:建宗廟,立社稷。宗廟是供奉歷代祖先牌位、舉行祭祀的地方,一般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社稷為土地神和穀物神的總稱,帝王為了祈求國事太平、五穀豐登,每年都要到郊外進行祭祀。宗廟和社稷一旦立起來,證明“國家”基本上已獲獨立地位。
集齊“七龍珠”然後“召喚神龍”已然成為套路,鮮有權臣不這樣做。當然,還真有集齊“七龍珠”沒有“召喚神龍”的,比如曹操、司馬昭、高歡、宇文泰等人,但他們之所以沒這么做,除了想把事業再乾大一些,再服眾一些(曹操、高歡)外,至於其他原因,無一例外都只能歸結為一點:死得太快,有賊心沒賊命...
權臣 篡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