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已過去了9年,這一超大規模自然災害帶來了巨大的損失,也讓13億人引發了巨大情感共鳴,迸發出十分巨大的能量。時至今日,大部分人即便並不身處災區,卻依然能回憶起那令人感情複雜的幾十天。大概經歷了汶川地震,很多人對於生命而言有著完全不同的感悟。
汶川大地震的救援主力毫無疑問是解放軍,而汶川地震對於解放軍的考驗不亞於一場大規模戰爭。在救災過程中,解放軍展示了非常強大的動員能力。在地震發生後35分鐘,首批4架直升機便起飛查看了災區,災後3.5小時內,第一批400人的救援部隊便強行軍抵達災區,而在3天的時間內,從全國各地動員投入救災的解放軍部隊就達到了11萬人,這一動員效率是解放軍之前前所未有的。解放軍官兵不顧危險和疲勞、奮力挺近救援的身影也成為汶川地震救災中不可缺少的記憶。
當然,解放軍在救災過程中也表現出一些能力上的缺陷,這在之後引起了解放軍自身的重視。在之後玉樹地震、雅安地震等大型地震災害中,我們已經看到解放軍的救援能力已持續提高。軍隊組織和救援行動都是要求科學規劃和高度效率的,解放軍對於救災中暴露的一些缺陷進行補充,同樣表現出了高效的學習能力。
汶川地震的震中地形極為複雜,本身施救難度就非常巨大。在基礎設施被摧毀的情況下,災區大部分地方通訊中斷。同樣的,解放軍在挺進災區的過程中也出現了通訊中斷的問題,當然,這與部隊配備的衛星通訊設備數量不足、攜帶能源有限有關。近年來,隨著“北斗”等先進衛星通訊系統的大規模普及,解放軍的通訊能力有了成倍地提高,如果再度出現這類重大災情,解放軍的通訊聯絡會順暢很多。
軍地和跨軍種協同是最為高效的救災方式,因為解放軍的首要任務是作戰,缺乏專業搜尋、破拆、急救設備,專業救援更多需要依靠消防以及國家、國外和民間專業救援隊,他們能更為高效的從廢墟中找到並救出被困人員。在這種情況下,解放軍更多地是配合專業救援隊進行外圍廢墟清理和搬運工作。有數據稱,占總體規模8%的專業救援隊拯救了27%的被困人員。多部門協調,是搶險救災的重要組成。有了汶川地震的經驗,解放軍這方面能力同樣有很大提高,在雅安地震時,多部門協同就運轉得較為流暢,大大提高了救援效率。
2008年5月14日12時30分,空降兵某部15名先遣隊員在無氣象資料、無地面指揮、無地面標識的“三無”條件下,從5000米高空成功空降到四川省茂縣地域,這15人成功建立了震中附近與外界的通訊,發揮了巨大作用。這也是中國空降部隊首次從5000米高空實施傘降。外軍已有多年高空傘降經驗,並開發了“高跳低開”的HALO戰術,解放軍空降部隊在災後也認識到高空傘降的戰術和救災價值,近年來不僅實現了高空傘降,並順帶具備了高原人員傘降和裝備傘降能力。這些進步在2008年之前無法想像。
另一個顯著的進步來源於直升機。汶川地震中,包括解放軍、海事部門、民航、通用航空和國外緊急情況部門的120多架直升機硬是在不利於直升機飛行的地區強行開闢了一條空中生命通道,承擔大量物資輸送和人員轉移工作。而在唐家川堰塞湖搶險中,兩架米-26直升機搶運的大型工程設備更是直接關係到堰塞湖搶險的成敗,說兩架大型直升機拯救數萬人並不誇張。直升機之前一直沒有得到特別重視,但是汶川地震證明了其特殊價值。現在,陸軍鏇翼化早已是解放軍的發展方向,再遇到此類災害搶險能力將有進一步提高。現在,陸軍航空兵已有超過1000架直升機,幾乎是2008年時的5倍。
大量航空平台進入也帶來了空中管制能力的提高。2008年時中國軍隊還沒有完全形成以預警機為核心的航空體系構建,更多的航空行動依然依靠地面保障,這限制了早期災情信息採集、運輸等一系列任務的執行能力。但是,在2013年雅安地震時,解放軍的空警-200預警機已經發揮著有力的調度作用,加上地面機動設備,有效配合了包括直升機、運輸機、無人機和遙感飛機的飛行任務。解放軍航空能力的提高,直接幫助搶險救災的災情獲取、通訊聯絡、指揮調度、物資投送、人員轉移、後勤補給提高,給搶險救援效率帶來了更為重大的飛躍。
汶川地震已過去9年,這9年中國的工業能力進步飛快,這可以讓軍隊和社會都具有更強大的能力。解放軍的C4ISR能力已有巨大增長,這意味著在未來可能的自然災害風險中,解放軍能夠以更高的效率投入救災,這確實是十分重要的能力。
解放軍 汶川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