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生與死,倖存者不言疲勞。
2017 年 12 月 19 日,亦莊京東的總部大樓里,京東前台產品研發部 AR、VR 業務負責人趙剛宣布啟動天工計畫 2.0。從 5 月 23 日 天工計畫 1.0(人工智慧 3D 建模大賽)結束算起,不到 7 個月的時間,京東再一次在 AR/VR 領域內採取行動。
儀式啟動大會中,京東副總裁、前台產品研發負責人黎科峰首先介紹了這兩年京東在採用 AR、VR 技術展示銷售商品後取得的數據——「相對普通的 SKU,AR/VR 的 SKU 停留時長高出 45%,用戶試妝、試戴的時長占 74%,訂單轉化率高於平均水平 10%,且退貨率也有效進行了降低。」
坐在台下聽黎科鋒分享的除了媒體,還有 AR/VR 行業的開發者,也包括京東電商平台的第三方商家。一位在京東上開店的店主參加了此次活動,雖然她並不太懂 AR、VR 是什麼,但在會議進行的時候,她還是忍不住在朋友圈分享了幾段會場視頻。我問她,有打算用 AR 或是 VR 技術做些什麼嗎?她有些猶疑的告訴我,如果有機會能用到就會用。
這句猶疑回覆中的「機會」,整個 AR、VR 產業中硬體廠商、方案解決商也在等。會場上坐在我邊上的是 AR 行業光學廠商耐德佳的項目總監焦亞超,他對 AR、VR 行業充滿信心,但言語中又顯得有些焦慮。「要是京東真的能買上 1000 台 VR 頭顯設備才是對行業的真正推動,無論是買哪家的產品」、「很多人其實還不知道什麼是 AR、VR」,他多次提到。
虛擬「現實」,元年過後即撲街?
在這場合作大會前,京東還邀請了一批 AR/VR 行業開發者進行了展覽,展覽的產品中,多為 AR 試裝的、AR 試鞋等消費者可用的 AR 硬體設備和套用。
耐德佳也參與了這次的展覽,他們為京東物流做了一個樣品—利用 AR 眼鏡可以掃描具體商品,商品詳細介紹就會「浮現」在產品旁。我嘗試了這個狀似 VR 頭顯設備的 AR 眼鏡。首先,手裡需要握住一個操作選單,用來調整自己的視野範圍,使螢幕居於視野中央。接著,在進入商品查找的頁面中時,我還是得不停的晃動頭部,控制螢幕中的光點進行移動、確定等操作。
這樣的體驗顯然不夠完美,但好在已經能用了。但只能用,卻不好用,消費者是不會買賬的。消費者不買賬,電商們更不會買賬,大家都很清醒。
這種「清醒」是整個 VR 行業付出巨大代價得來的。2015 年到 2016 年間,VR 行業大火,在一些媒體和公關的文字下,VR 頭顯設備被描繪得無所不能。阿里的 buy+ VR 平台宣傳視頻中,男人可以觸摸感覺內衣的材質,而一家人戴上 VR 頭顯後可以在完美的生活在虛擬世界——媽媽可以隨心挑選、試穿衣服,而兒子可以練習電子鼓,似乎生活中的任何需求都能得到完美滿足。
這樣的視頻描繪的畫面離現實太遠了,在當時最好的 VR 頭顯都無法實現這樣的功能。但對很多尚不知道 VR 是什麼的普通人來說,自然而然的會相信視頻所示就是事實。翻回到當時關於 VR 技術和套用的報導,很多人在評論中訴說著自己的需求,「我希望能用 VR 看上一場精彩的足球比賽」、「用 VR 玩遊戲、看片肯定很過癮」。
當然,整個行業陷入「大躍進」式的狂熱並不能全怪媒體或者公關的宣傳。從 2014 年 Facebook 突然砸下 20 億美金買下 Oculus 開始,一輪 VR 熱潮突然而至。當融資變的越來越簡單,很多創業公司的心根本不在技術身上,如何講故事讓投資人相信自己能做好反而跑在了更前面。
很快,整個行業就為自己的急躁付出了代價。其中,劣幣驅逐良幣是關鍵因素。在耐德佳工作之前,焦亞超還曾在一家 VR 企業工作。他當時所在的這家公司做一款 VR 頭顯加上座椅的娛樂設備,使用者坐在椅子上戴著頭顯設備,不僅可以看到三維虛擬世界,還可以隨著椅子的震動模擬 VR 頭顯所見世界的感受。
這樣一套設備的價格不便宜,需要 30 萬。焦亞超所在的那家公司,本來是主打遊樂園等娛樂場所,但很快,他們發現市場上出現很多採用劣質器材的同類產品,其中一款報價才 13 萬。劣質產品的體驗要差一些,但遊樂場卻樂於選擇價格低的方案,畢竟大多數使用的人只圖個新鮮。這讓焦亞超原來那家企業很快陷入危機。
進入消費端,劣幣的威力同樣巨大,這也導致整體行業遭到反噬的速度也更快。廉價的 VR 頭顯戴久了就會頭暈,效果也不好。用戶會上一兩次當,卻不會持續為體驗差的產品買單。到 2016 年下半年,整個行業急速降溫。數據顯示,2016 年下半年比上半年融資輪數下降 23.8%,很多家創業公司開始悄無聲息地倒閉。
增強「現實」,新的「元年」來臨?
除了硬體廠商外,在去年那陣 VR 熱潮之中,京東也試水了。不過,京東沒有大張旗鼓地向消費者宣傳,而是選擇了天工計畫 1.0——邀請 VR 行業內一百多支團隊參加人工智慧 3D 建模大賽,拉著行業開發者一起入伙。
京東選擇的 3D 建模其實是實現 AR、VR 最基礎的要求。3D 模型展示出的產品超脫出平面的範疇,也是 AR、VR 成像的關鍵基礎能力。京東的建模大賽在今年 5 月正式結束,其中一家名為暢景信息科技的創業公司獲得了自動建模組的一等獎。
郭未是暢景信息科技的 CEO,今年的天工計畫 2.0 大會,京東又將他請了過來為 AR 平台站台。這次他們展示自己在 3D 建模方面的能力,在開幕儀式上,郭未拿出了一個 3D 掃瞄器,在不超過五分鐘的時間內,一個智慧型音箱的 3D 模型就出爐了,除了沒有顏色,和原物相差無幾。
AR 雖然和 VR 只有一字之差,但在 2017 年的待遇卻是天差地別。AR 行業 2017 年受到的重視不亞於 2015 年、2016 年的 VR 行業。蘋果和谷歌在今年相繼發布了自己的 AR 開發平台—— ARKit 和 ARcore。這無疑給行業的開發者們無疑打了一針雞血。
京東同樣在被打雞血的行列,當趙剛體驗完 AR core 開發的 AR 產品,這個從業上十年的技術人員仍感覺驚艷。谷歌 ARcore 提供了強大的運動追蹤、環境識別、光線感應功能,這讓原來 AR 成像不穩定,無法和環境產生「互動」等技術缺陷得到了解決。
京東現在更相信 AR 會給他們帶來新的改變了。作為一家電商,京東想更積極主動參與到這一輪即將到來的 AR 浪潮中。趙剛在演講中這樣給京東的 AR 開放平台定位——「平台將為廠商提供技術、內容、電商資源、渠道資源、線下資源等多種服務。在技術上該平台能夠提供圖像識別、3D 引擎、跟蹤定位等多種技術支持。實現了在電商交易、行銷推廣、倉儲配送、線上線下融合等全業務流程的覆蓋。」簡而言之,平台上,京東已經準備好接納商家利用 AR、VR 技術開發的產品;技術上,京東也可以幫助商家開發 AR 和 VR 產品。
歐萊雅是京東的天工計畫的試水者之一。歐萊雅中國大眾消費產業部商務總經理林曉稱,他們在 7、8 月份的時候在京東平台上上線了 AR 試妝,消費者對這個新功能十分買賬,「他們(消費者)能馬上感受到妝相、顏色的不同」,擁有 AR 試妝的產品與同類產品相比,前者的轉化率是後者的兩倍多。
不過,雖然對郭未和歐萊雅來說是個顯而易見的好事,但對於整個 AR 行業的獨立硬體廠商來說卻未必如此。比如,焦亞超也為 AR core 和 AR kit 的進步高興,但他並不覺得這對 AR 眼鏡等硬體廠商是個大機會,因為前兩者還是基於手機在開發套用。
AR 硬體爆發前的機會與難處
即使目前的 AR 產業更多的是基於手機在開發套用產品,但很多人堅信 AR、VR 獨立設備註定要取代智慧型手機。更多行內人士形上學地將這個取代過程稱為人和機器關係進化的必然。
這種觀點也得到了一些學者的肯定,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師劉宏宇在他的論文《認識 VR 實質的哲學進路》中提出,「隨著人與機器邊界的逐漸消融,人類勢必無可選擇地走上競相完善自身機體功能和升級機體兼容機器效能的道路」。
在人機融合的過程中,手機不會是終點。手機設備提供的是二維世界的感知與互動,而 AR、VR 提供的是三維世界的感知與互動,後者和人面對的現實世界顯然更像。
但是,即使 AR/VR 最終會取代手機,這個過程可能要比想像的更加複雜和漫長。在智慧型手機和功能手機的更替之戰中,智慧型手機對功能手機的取代,首先是功能的覆蓋,然後才是逐步的升級,最終才完全取代功能手機。反觀 AR 或 VR,其想要完成的二維到三維的改變是一種質變,而目前尚無高度替代手機已有功能的 AR 或 VR 硬體。
當然,硬體廠商現在也有自己的機會。2012 年,谷歌眼鏡的出現給 AR 行業首先帶來了希望,接著一大批跟隨者開始進入。不過,就連谷歌眼鏡在 C 端碰了一鼻子灰,此後,活下來的廠商沒有飛蛾撲火地找普通消費者要場景,而是轉戰 B 端。為會展中心、博物館或者商場服務是一條路,為有特殊需求的廠家服務是另一條。
亮亮視野是一家方案解決商,今年他們推出一個平台 GLXSS Live,這個平台加上 AR 眼鏡,就可以針對不同 B 端企業定製個性化解決方案。他們曾為一家汽車 4S 店做過一個解決方案。這家汽車 4S 點雖然業務遍布全國各地,但是專門負責維修的專家很少,車輛如果稍微有點問題都要到一線城市維修。而在使用 AR 眼鏡後,前方的工人戴上 AR 眼鏡觀察汽車時,身在大城市的專家也能同步看到,這樣解決問題的效率就比原來要高出許多。
但這樣的 B 端市場盤子始終不夠大,畢竟企業數量有限、場景有限。C 端仍是夢想,然而目前的 AR 眼鏡仍然存在許多不足。亮亮視野創始人吳斐提到 AR 眼鏡目前還需要解決的幾大問題時指出:「首先是硬體,需要人帶上,必須非常輕;第二,光學要有標準的技術方案;第三是計算,前端計算很重要。不但要很快反應,還要準。」這些難題仍需要大量的時間一一攻克。
一場不言疲勞的生死征途
顯然,目前的 AR、VR 還不可能迅速更替掉手機這個設備。那么,在這個三五年根本看不到大希望的行業,是什麼支撐從業者不斷堅持向前演進的呢?
當極客公園把這個問題拋給焦亞逾時,他思考了幾秒,笑著說出了答案——「錢」。
對於篤信 VR、AR 獨立設備將取代手機的焦亞超來說,他堅信這個行業是有前途而且有「錢」途的。諮詢機構調研的數據似乎是個佐證,早在 2016 年,許多諮詢機構就表明,在未來,VR 行業是一個 300 億美金市值的產業,而 AR 行業市值更是高達 1000 億美金。這些充滿誘惑的數字,讓一路堅持的人不言疲勞,誰也不想慘死在半路。除此之外,從業者相信,就像手機的更替一樣,「沒有了諾基亞,也還會有蘋果,之後還有小米、錘子」。
不過,即使很多人知道未來很美好,但並不是誰都能活到未來到來的那一天。在這場面向未來的征途中,勝利屬於擁有先進專利技術的公司,不管這家公司現在大小。
焦亞超覺得掌握光學元件專利技術的耐德佳有這樣的機會,但他也擔心巨頭公司的進入、衝擊,畢竟小公司在產品研發上無法和巨頭們抗衡,他開玩笑的說道:「別人一投就是幾百個億,你一投就是幾百塊」。當然,目前的 VR 和 AR 優質內容也還很短缺,不過這仍是基於硬體能支撐到什麼程度的問題。
好的一方面是,隨著蘋果、谷歌等巨頭的持續投入,Magic Leap 這類令人「驚艷」的產品持續曝光,這個關於在虛擬世界實現「現實」的行業又開始給從業者帶來更多的希望。即將到來的 5G 社會也給 AR、VR 硬體設備走向獨立增加了新的可能。
在經過一輪媒體熱、一輪創業熱,死掉一批投機者後,VR 行業的留存者也不再幻想虛擬「現實」馬上就能實現。倖存者變得更加地務實,對技術的重視和場景的開拓開始變成新的進攻方向。Oculus 和 HTC 為代表的廠商在高端機上不斷突破,比如 HTC 還在不斷發布新產品,HTC vive 在市場的表現和評價都可圈可點。而小米這樣的手機廠商也開始加入前行行列。
焦亞超告訴極客公園,他們即將啟程去參加 CES 展覽,在明年還將推出一款新的 AR 眼鏡;趙剛則在元旦那天代表他的 AR VR 團隊向他朋友圈的好友們送出了新年祝福;而對郭未來說,無論是 VR 還是 AR,只要有人需要 3D 建模,都能給他帶來生意。
AR、VR 行業的推動者們仍然不斷在點火,但對於何時才能燃起一場大火,有人覺得是 2018 年,有人覺得三五年後,也有人覺得至少還要十年。稍讓人慶幸的是,遠處的燈光還在閃耀,前行者不至於腳下無路。
VR AR 谷歌眼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