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區塊鏈的發展,為了能夠更好的被套用,一些新的技術也在不斷出現,閃電網路就是其中之一。
作為第一個出現的區塊鏈套用,比特幣在很多方面都開創了先河,但是其同樣存在很多問題,導致其在使用過程中的不便利,其中之一就是由於最初設定的區塊體積過小,使得在如今交易量巨大的情況下,交易速度大幅下降,有些時候,比特幣交易需要幾個小時甚至數天才能完成。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閃電網路的構想就被提出,它其實涉及到一個“支付通道”的問題。其實在比特幣設計之初,就已經對這個問題有過討論:“支付渠道本質上是兩個比特幣用戶之間的比特幣餘額平衡,只有兩個用戶:其他人不需要知道也不需要關係他們之間的相互平衡。”重要的是,這些餘額不用線上交易也能更新;當一個用戶的餘額增加時,另一個用戶的餘額就會相應減少。也就是說,允許比特幣的擁有者私下交易,這樣一來不會因為他們的交易使整個網路產生負擔。
一旦用戶完成交易,他們可以通過僅向網路傳送一筆交易來結算他們的付款渠道:該交易根據他們的渠道餘額支付他們應該收到的每項交易。為了這些用戶的利益,這也應該意味著渠道更新(“離線交易”)更便宜,因為它們不需要採礦費用,而且速度更快,因為它們不需要區塊鏈確認。這個總體思路可以說和2009年中本聰最早發布的比特幣一樣古老。
在這之後,有很多人都提出了不同的方案以求解決這個問題,到了2015年,智慧型契約交易平台Mirror的首席技術官 - Joseph Poon撰寫了一篇題為“比特幣閃電網路:可擴展的外鏈即時付款”的白皮書,該檔案於當年2月首次發布。
閃電網路白皮書提出了幾種解決方案來完全無信任地實現支付渠道網路:沒有參與者可以作弊而不冒險投入他們渠道中的所有資金,而中間商轉發交易將無法甚至偷一點它。此外,該解決方案對比特幣協定只需要相對較少的更改,並且承諾比迄今提出的替代方案更靈活和更方便用戶。
白皮書中描述的關鍵創新是“Poon-Dryja渠道”。像早期的付款渠道設計一樣,Poon-Dryja渠道依賴部分簽署和非廣播交易的交換。但與以前的支付渠道相比,這些新渠道採取了額外的步驟,涉及密匙的交換,這允許支付渠道在“方向”上更新。我可以向你支付任意次數,並且你也可以向我付費同樣任意次數。
此外,閃電網路利用哈希時間片契約(HTLC)。這一概念通常歸於Tier Nolan,最初設計用於跨區塊鏈交易;例如,可靠地交換比特幣和萊特幣。在閃電網路中,該解決方案被用於跨支付渠道進行支付。
閃電網路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比特幣交易速度太慢的問題,但是,這個技術仍然處於初期階段,還需要大量的驗證才能確保其完善性。
比特幣 區塊鏈 閃電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