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4月7日,在全國人民的集中支援下,經過第五戰區全體將士的浴血奮戰,日本精銳部隊在台兒莊戰役遭到重挫,侵略者的囂張氣焰被現實澆滅,持悲觀態度的部分民眾也受到極大鼓舞,全國抗戰信心高漲,就連國際社會也對中國的印象有所改觀,開始予以物資援助,對抗日戰爭產生了重大影響。
台兒莊,是山東省峰縣的一個小鎮,位於台棗鐵路支線和台濰鐵路交會點,不僅是徐州門戶,更扼守著運河咽喉,戰略地位極其重要。為奪取徐州、占領抗戰中心城市——武漢,日軍於1938年初調集板垣、磯谷師團這兩支精銳部隊,分別從南北兩個方向發起進攻。坐鎮徐州的李宗仁察覺到日軍意圖後,遂與參謀制定作戰計畫。
同年3月22日,孫連仲部奉命進駐台兒莊,日軍發動飛機、坦克和大炮瘋狂進攻,守城將士與日軍展開決戰,嘶喊之聲響徹天際。隨著時間推移,戰爭激烈程度到了令人無法想像的地步——幾乎每寸土地都要反覆拉鋸,白天日軍剛占領,晚上就會被守軍奪回,如此周而復始。4月3日,湯恩伯、孫桐萱分率第二十集團軍與第三集團軍從東、北兩側同時發起反攻,三日後順利會師,開始對台兒莊戰場進行內外夾擊。
次日,守軍成功與外圍部隊匯合,一路向北追擊日軍,取得了名揚中外的“台兒莊大捷”,殲滅日寇兩萬餘人,堪稱抗日以來取得的最重大勝利。不過許多人對此都充滿好奇,難以想像武器落後的中國軍隊是如何擊敗日軍精銳的。
事實上,台兒莊戰役的勝利絕非偶然,在筆者看來主要原因有五點。首先,全國上下人心激憤,同仇敵愾一起抗日,這是精神上的最根本保證。其次,第五戰區作戰部署得當,主將李宗仁指揮果斷,並改變了一貫的防守戰略,勇於進攻;第三,國軍各方面配合得力,尤其是湯恩伯部,對日軍予以及時包圍;第四,日軍兵力有所不足,後期又犯了孤軍深入的大忌;最後,則是日本進攻上海的行為危及英美兩國利益,後者開始對華援助。
首先分析下敵我雙方的兵力情況。對於此次作戰,日本投入了一個主力師團和兩個加強旅團,接近5萬餘人,分為瀨谷支隊和坂本支隊,其中直接進攻台兒莊的只有兩個旅團,大約2萬人,這樣的兵力規模對第五戰區而言實在是微不足道。
駐守滕縣的孫震第二十二集團軍、孫桐萱第三集團軍約合2萬餘人,防衛臨沂的龐炳勛第三軍團有1.3萬人,防守台兒莊的孫連仲第二集團軍為2.4萬人,負責守衛淮河北岸的于學忠51軍有2萬人,參與淮河阻擊戰及臨沂保衛戰的張自忠59軍人數超過3萬,臨時劃歸第五戰區的湯恩伯第二十軍團人數則多達7.2萬,直接參戰兵力約有20萬人,因此具備兵力上的絕對優勢。
不過光有兵力還不夠,正確的戰略部署極為重要。面對日軍來勢洶湧的進攻,第五戰區最初本想在兗州、滕縣等地構建數道防線,以會戰的形式消耗日軍的有生力量,最後再在徐州一帶展開決戰。然而隨著韓復榘將濟南、泰安輕易與人,兗州會戰計畫無法執行,李宗仁只得令孫震率第22集團軍嚴守滕縣,為調集援軍爭取寶貴時間。
滕縣失守後,日軍坂本支隊被龐張率軍擋在臨沂無法前行,僅有瀨谷支隊這支孤軍向台兒莊深入,李宗仁當機立斷,做出機動作戰、攻防兼備的決定,孫連仲部在台兒莊及運河一線為攻勢防禦,湯恩伯等人則繞到敵寇後方,等待時機一舉圍殲。這個決定可以說高明,出身西北軍的孫連仲部擅長防守,負責正面防禦自然不在話下,而湯恩伯等部兵力雄厚、裝備較好,機動殲敵更能發揮其優勢。
戰役部署確定後,各部隊基本都比較好地完成了既定任務,甚至還有大量超額完成的。從淮河北岸、臨沂到滕縣的歷次保衛戰,日軍都遭到阻擊,這就為後來的台兒莊攻防戰奠定了堅實基礎,如果中間有任何環節出了差錯,戰爭態勢絕對會發生難以想像的逆轉。
對於湯恩伯部在這場戰役中起到的作用,歷來爭議不休,許多人批評他為保存實力一直避而不戰,最後才勉強攻打日軍。這種說法其實戴著有色眼鏡,湯恩伯人品和後期表現確實不堪,但在台兒莊戰役中的表現卻可圈可點。早在“滕縣保衛戰”之時,湯恩伯就率領第20軍在側翼襲擊日軍,打著“63聯隊”的旗號;到台兒莊戰役剛開始的時候,第20軍第4師又以“63聯隊”的名義與日軍進行正面作戰,日軍其餘部隊基本都被湯恩伯部牽制在嶧縣、棗莊一帶,瀨谷支隊用於後方掩護的兩個中隊更是被湯恩伯部悉數殲滅。
當瀨谷啟率支隊主力攻打台兒莊時,坂本支隊本想予以策應,湯恩伯部卻硬生生地將其阻擊,還包圍了其中兩個旅團。由於瀨谷啟火速下達撤退命令,這兩個旅團才避免了全軍覆滅的悲劇下場。不過突入台兒莊內部的日軍就沒有這么幸運了,被殲滅後留下大批物資,僅有少數人逃脫。可以說,台兒莊戰役是抗戰期間國軍戰術逐漸成熟的標誌。
日本 抗戰 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