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門檻象徵主人身份,但為何皇帝居住的紫禁城,有些地方竟沒有門檻?

中國古建築的結構非常特殊,有很多部件至今已經不再流傳,我們只能在那些歷史遺蹟上才能一窺真容,門檻就是其中之一。對於現代人來說,在門口處放一個高高的門檻純粹是給自己找麻煩,不過對於古人來說,門檻的存在非常重要。

門檻最初出現源於人們的需求,也就是說它是有實際功用的。門檻最初稱之為“戶限”,在人們還是穴居的時候,並沒有門的存在,為了遮擋風雨、塵土侵襲,就在入口處設定矮牆,由於其為室內外之界限,因此叫做“戶限”。後來經過不斷的發展,人們的建造技術逐漸提高,開始在地上建造房屋,“戶限”也就隨之演變,成為我們印象中,安放於大門處或石、或鐵、或木的“門檻”。

門檻門檻

隨著時間的推移,門檻的存在有了更多的意義,成為一種體現主人尊嚴和身份的東西。《禮記》中所說:“士大夫出入君門,不踐閾。”就是說臣子進入君主的門戶時,應該從門中央所放的短木旁側身通過,不能用腳踩在門檻上,否則是對君主的不敬。後來,即使在民間,人們也會用門檻的高低、華麗程度來進行攀比,表明自己的地位。

既然作用如此重要,為何在最為富貴的紫禁城中,有些地方卻沒有門檻的存在呢?難道門檻在紫禁城建造之時就被人們所遺棄了嗎?其實不然,紫禁城在建造之時依然還是遵守古代禮儀的,對於門檻自然不會馬虎,這些門檻是後來被人下令砍掉的,這個人就是溥儀。

溥儀溥儀

辛亥革命後,溥儀退位,但是仍然被允許在紫禁城中居住。當時西方列強勢力已經進入中國,一些先進的東西也開始在中國流行。有一年,溥儀收到了一件特別的禮物,腳踏車。溥儀對其非常喜愛,學會騎車之後就經常騎著它在宮中繞來繞去。不過,門檻的存在給溥儀騎車帶去了很大的障礙,每次遇到門檻,溥儀都要下車,然後搬著腳踏車跨過門檻,然後才能繼續騎行。

紫禁城紫禁城

為了能夠方便的騎腳踏車,溥儀就想下令鋸掉這些個礙事的門檻。當時隆裕太后等遺老舊臣是堅決反對的,認為這會壞了紫禁城的風水,但是溥儀是完全不在意這個的,皇位都被剝奪了,還在意破壞風水?於是,溥儀就趁著隆裕太后生病,找來兩個太監,把從順貞門,經集福門、瓊苑西門、長康右門,再往西長街的近光右門和內右門的門檻全部給鋸掉了。

由此,紫禁城的部分門檻就不見了蹤影。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