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度

邵度

邵度(1910年 — 1970年),浙江省溫州市人,平生致力於攝影事業,猶擅長風光攝影。14歲進照相館當學徒,開始接觸攝影。1931年在《文華》雜誌上發表處女作《偉大的橋工》及《龍泉濟川橋》。

基本信息

簡介

邵度 邵度

邵度(1910--1970),生前任香港《大地》畫報特約攝影記者。中國攝影學會會員。少年時代愛好文學、美術。14歲在溫州師範附小畢業後進溫州"愛吾"照相館學藝。1928年任"還吾"照相館攝影師。1931年在《文化畫報》23期發表處女作。

1935年《豐獲》、《斜陽城郭》入選"萬國攝影展覽會"而開始聞名於攝影界。其後,拍攝許多歌頌家鄉農民辛勤勞動和描繪浙南田園秀麗風光的照片陸續在《飛鷹》、《良友》、《大地》、《環球》、《美術生活》、《中國攝影》等攝影畫報上發表,抗戰期間,面對日寇的侵略,以相機為武器,拍攝了許多記錄日寇暴行和表達全國人民奮起抗日的照片,主要有:《雄視》(1939年9期《飛鷹》),《戰時模範教材第一課》(1939年4期《大地畫報》)、《暴鷹的牧場》、《敵機敵艦威脅下之溫州》(1937年2期、1938年9期香港《良友》畫報)等。

1939年被聘為香港《大地》畫報特約攝影記者,及時向國內外報導戰況。早期風光照片代表作有《風雪夜歸人》,曾收入《中國攝影藝術集》(第一集),並於1948年和《風起雲飛揚》、《月皓塔影昏》等照片參加上海中國攝影學會第一屆展覽會。《台灣行》第35屆作品發表在1947年22-25期《環球》畫報。後期代表作《毆江晨曦》、《毆江日出》、《溫州曉色》等先後入選全國影展及刊登在《中國攝影》和《江山如此多嬌》上。1985年9月浙江攝影家協會舉辦"邵度攝影遺作展覽"以作紀念。《中國攝影》載文評價,稱邵度的一生"為祖國和攝影事業作了有價值的奉獻",其作品顯著特點是"質樸自然、情真意切"、"為情而造文,有感而發"。1970年逝世。

童年經歷

邵度出生於溫州永強區一個書香世家。其父,鄉親們尊稱為“靜山相”。隨著清王朝的式微,家道中落,童年的邵度亦曾經歷過上山砍柴、放牛的艱苦生活。十四歲那年國小畢業,便進入溫州府

前橋邊的愛吾照相館當學徒。三年出師,轉到胞兄邵量開設的還吾照相館做幫手。邵量早逝,留下一筆債務由邵度負擔。艱苦創業,加倍努力,終於還清了債務。知友王璞評他的為人“立身廉,處事儉,取予義,交友信”。

攝影經歷

《風雪夜歸人》 《風雪夜歸人》

邵度對攝影藝術具有鍥而不捨、銳意進取的精神。14歲開始接觸攝影,1931年在《文化畫報》23期發表處女作。1935年《豐獲》、《斜陽城郭》入選"萬國攝影展覽會"而開始聞名於攝影界。其後,拍攝許多歌頌家鄉農民辛勤勞動和描繪浙南田園秀麗風光的照片陸續在《飛鷹》、《良友》、《大地》、《環球》、《美術生活》、《中國攝影》等攝影畫報上發表,抗戰期間,面對日寇的侵略,以相機為武器,拍攝了許多記錄日寇暴行和表達全國人民奮起抗日的照片,主要有:《雄視》(1939年9期《飛鷹》),《戰時模範教材第一課》(1939年4期《大地畫報》)、《暴鷹的牧場》、《敵機敵艦威脅下之溫州》(1937年2期、1938年9期香港《良友》畫報)等。1939年被聘為香港《大地》畫報特約攝影記者,及時向國內外報導戰況。早期風光照片代表作有《風雪夜歸人》,曾收入《中國攝影藝術集》(第一集),並於1948年和《風起雲飛揚》、《月皓塔影昏》等照片參加上海中國攝影學會第一屆展覽會。《台灣行》第35屆作品發表在1947年22-25期《環球》畫報。

作品特色

邵度的攝影作品具有濃郁的國畫韻味和民族氣息,人稱其作品如同田園詩人的詩,自成一格

《甌江日出》 《甌江日出》

。早期代表作《風雪夜歸人》運用樸素的線條,白描了江南雪天村野風光;而後期代表作《甌江日出》,則用飽蘸水墨畫意的筆觸,勾勒了江南水鄉的晨姿,畫面充滿生機和活力,激發人們對祖國美好河山的眷戀之情。 邵度一生勤奮好學,刻苦鑽研,拍攝照片講究意境。他認為,一張照片寓意深遠與否,與作者的思想修養息息相關。“積之平日,得之俄頃”是他畢生從事攝影創作的經驗之談。

後期作品

解放後,邵度為祖國的新生而歡欣鼓舞,作品一改以往清高冷逸的格調,變得熱烈豪放、生機蓬勃,如《萬心歡躍迎朝陽》、《滔滔江水向東流》、《壯麗江山圖畫中》等,都顯示了作者新的藝術風格。發表在1961年第5期《中國攝影》上的《甌江日出》是邵度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二周年而創作的。畫面上江天一色,朝陽透過迷霧,呈現一種美妙的藝術境界;近處停泊的幾隻漁舟,與江心幾隻徐徐行進的舢板,形成了靜與動、大與小、近與遠、深與淺的對比;整個畫面渾厚壯麗,充滿了勃勃的生機。《甌江日出》和《北極溫泉》被選入紀念國慶十五周年的大型畫冊《江山如此多嬌》,作為周恩來總理出訪亞非拉諸國的饋禮。

邵度 作品 邵度 作品

為了創作,他把全家從鬧市區搬到偏僻的西郊郭公山麓定居。這裡登山,東瞰市區,南望蓮峰,西眺甌江,北覽孤嶼,山光水色,盡收眼底;季節的遷移,氣候的變化所顯現的佳境,幾乎成了邵度創作基地。

“文革”期間,邵度收藏的攝影書籍和刊有他大量作品的畫報等,被紅衛兵付之一炬。他不能公開搞攝影創作,就把照相機的皮殼卸掉,用馬糞紙重做一個外套,遮人耳目。依舊跋山涉水,廣為捕捉鏡頭。深信雨後必然天晴。就在他即將走完人生路程的前夕,於1969年,他創作了一幅《荊棘叢中別有天》,透過眼前尖利的荊棘叢,映現出遠處晴朗明澈的山巒和島嶼,傾注著他全部想望。

個人作品

於《文華畫報》(1931年23期)發表處女作《偉大的橋工》和《龍泉洛州橋》。嗣後於《美術生活》(41期)發表一組反映家鄉農民勞動生活畫面的照片《耕耘和收穫》。還陸續在《寰球畫報》、《中國攝影》等攝影刊物上發表作品。《豐獲》、《斜陽城廓》二幅入選萬國攝影展覽會(上海,1935年)。

拍攝許多歌頌家鄉農民辛勤勞動和描繪浙南田園秀麗風光的照片陸續在《飛鷹》、《良友》、《大地》、《環球》、《美術生活》、《中國攝影》等攝影畫報上發表。

拍攝了許多記錄日寇暴行和表達全國人民奮起抗日的照片,主要有:《雄視》(1939年9期《飛鷹》),《戰時模範教材第一課》(1939年4期《大地畫報》)、《暴鷹的牧場》、《敵機敵艦威脅下之溫州》(1937年2期、1938年9期香港《良友》畫報)等。

後期代表作《毆江晨曦》、《毆江日出》、《溫州曉色》等先後入選全國影展及刊登在《中國攝影》和《江山如此多嬌》上。

個人榮譽

他生前兩次想辦個人作品展覽,均未如願。為了紀念他,1985年,中國攝影家協會浙江分會在杭州浙江展覽館舉辦了“邵度攝影遺作展”,次年,又在溫州市展覽館展出。

邵度八個子女有五個從事專業攝影。大兒子邵家業,特級攝影師,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1989年和1992年蟬聯兩屆中國攝影金像獎提名獎。200多幅作品在國際影展上展出,幾十幅獲金、銀、銅獎。1995年在義大利舉辦邵家業個人攝影作品展覽。有《邵家業攝影集》出版。三女兒邵羨冰,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女攝影家協會理事。在國內外發表新聞照片、藝術作品6千餘幅,多次獲獎。第三代邵大浪,邵度的長孫,邵家業的兒子,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作品10多次獲美國、英國和港、澳、台等地區舉辦的國際影展金牌、銀牌。一門三代,人才輩出,可謂攝影世家。

相關評價

《中國攝影》載文評價,稱邵度的一生"為祖國和攝影事業作了有價值的奉獻",其作品顯著特點是"質樸自然、情真意切"、"為情而造文,有感而發"。

邵度一生勤奮好學,酷愛文學和美術,尤其推崇清代詩人袁枚的《隨園詩話》,潛心研讀。他在攝影藝術上,繼承和發揚了祖國文化藝術傳統,汲取了宋、元山水畫家的雄渾特色,把多姿多彩、瑰麗燦爛的大自然風光再現在人們面前。許多作品極富中國山水畫特色,可與宋元山水名畫相媲美,而意境卻超越宋元山水,具有時代特色。

中國著名攝影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