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耽

賈耽

賈耽(730年-805年10月26日),字敦詩,滄州南皮(今河北省滄州市南皮縣)人。唐朝中期宰相,地理學家、政治家。是唐朝玄、肅、代、德、順、憲宗6朝元老 。 天寶十年(751年),賈耽走上仕途。乾元元年(758年),賈耽出任貝州臨清縣縣尉,轉任絳州正平縣縣尉,升任度支判官。貞元九年(793年),被封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加封為金紫光祿大夫,轉任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遷任檢校司空,封為魏國公。永貞元年(805年),賈耽病逝。追贈太傅,諡號“元靖”。大中二年(848年),賈耽被繪像在凌煙閣中。 從興元元年(784年)到貞元十七年(801年),賈耽繪成《海內華夷圖》,撰寫《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賈耽著有10卷《皇華四達記》,6卷《關中隴右山南九州別錄》,4卷《吐蕃黃河錄》 。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出仕為官

賈耽出身於仕宦世家。賈耽從小喜歡讀地理書籍,喜愛騎馬射獵。青少年時期勤奮讀書,博聞強記 。

天寶十年(751年),22歲的賈耽以通曉兩經登第,從此走上仕途。

乾元元年(758年),賈耽出任貝州臨清(今河北清河)縣尉。不久,又轉任絳州正平(今山西新絳)縣尉。在處理日常政務中表現出色,得到太原尹王思禮賞識,升任度支判官。後轉任試大理司直、監察殿中侍御史 。

上元二年(761年),賈耽升任檢校繕部員外郎兼太原少尹、侍御史、北都副留守、檢校禮部郎中。

大曆八年(773年),賈耽被調任為汾州刺史,在任七年。

助平叛亂

大曆十四年(779年),賈耽升任鴻臚卿兼左右威遠營使,負責接待外國使節和出使歸臣的工作。同年十一月五日,轉任檢校左散騎常侍兼梁州刺史、山南西道節度觀察度支營田等使,加朝議大夫,封廣川男。時值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起兵謀反,賈耽受命進屯谷城,攻取均州。賈耽榮立軍功,加封銀青光祿大夫。

建中三年(782年)十一月,任檢校工部尚書兼襄州刺史、御史大夫、山南東道節度觀察使(山南東道節度使)。

建中四年(783年)四月,荊南節度使張伯儀出任淮西應援招討使,賈耽與江南西道節度使、曹王李皋一同任應援招討副使。

興元元年(784年)三月,德宗逃至山南西道,賈耽派行軍司馬樊澤前往行在拜見德宗。樊澤返回後,賈耽正召集諸將舉行宴會,突然有緊急文書傳到,命樊澤接替賈耽任節度使,賈耽改任工部尚書 。

擔任宰相

貞元元年(785年)二月,賈耽前往東都(洛陽)宣慰百姓。六月,兼御史大夫、東都留守、判東都尚書、東都畿汝州都防禦觀察等使。

貞元二年(786年)七月,加任東都畿唐、汝、鄧都防禦觀察使。同年九月十一日,任檢校尚書右僕射兼滑州刺史,充義成軍節度、鄭、滑等州觀察處置等使(義成軍節度使)。

貞元九年(793年),賈耽以六十四歲高齡奉詣入覲。同年五月二十七日,任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朝廷為之寶,廓為之重,天下以之信向,蠻夷以之懷來,加金紫光祿大夫”。而後轉任左僕射,依前平章事,遷檢校司空,賈耽正式擔任宰相 。

潛心地理

貞元十二年(796年),賈耽因健康原因,首次上表提出辭呈。表曰:“荏苒四年,昧於攝生,素有多病。眼有盲膜之疾,耳聞風雨之聲。自趙憬雲亡,盧邁染患,忽忽驚悸。舊疹頓加,屍素之中,視聽不逮。……省躬量力,誠所不任。非求退讓之名,實為官謗所迫。伏希聖鑒俯察懇誠,無任惶迫切之至。”德宗沒有批准。

貞元十三年(公元 797 年),賈耽又以因健康原因提出辭呈,德宗仍然沒有批准 。

貞元十七年(801年),賈耽經過長達三十多年的積累,完成了《海內華夷圖》及《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四十卷,進獻朝廷。其中《海內華夷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幅大型地圖。在製圖技術上,創墨朱殊文製圖法 。

屢乞骸骨

永貞元年(805年),唐順宗即位,賈耽轉任左僕射,依前平章事,遷檢校司空。賈耽厭惡王叔文一黨當權,便托稱有病,不再出門。賈耽的健康每況愈下,病疾日益嚴重,於三月二十一日、二十七日、五月二十日、七月二十日、八月八日、十月一日,他接連六次上表請求退職, 陳述“殘年沈療,漸不支持”,“顧茲朽質”,“枕席纏綿,形神消耗”, “大病之期,晦明難保”,“伏乞賜臣骸骨,收臣印綬”,“無任量力懇 迫之至”。可是,順宗還沒有批准。

永貞元年(805年)十月一日(10月26日),賈耽於長安(今陝西西安)光福里的私宅中病逝,享年七十六歲。賈耽居相位13年。唐憲宗為其輟朝四日,冊贈太傅,諡號“元靖”,贈絹一千匹、米粟一千石,葬於長安高陽原 。

主要成就

政治

天寶十年(751年),賈耽入仕後,結合政治、軍事研究地理,考察地理。賈耽研究並繪製地圖,是為唐朝的政治、軍事服務。賈耽年輕時正經歷“安史之亂”,唐的西北邊界,被吐蕃等入侵推進到了河西隴右(今河西走廊)一帶,唐朝國勢衰落、邊疆多事,賈耽深表憂慮。賈耽常說“率土山川,不忘寢寐”,賈耽盼望早日收復失地,恢復領土完整。賈耽處理政務中,表現出“器重識高,涵泳萬頃”。任汾州刺史七年,政績茂異。大曆十四年(779年),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起兵造反,賈耽受命進駐屯紮在谷城,領部下沿江東討,和將帥們一起,取得攻打江漢、奪取均州的勝利,賈耽榮立軍功,獲得賞銀和青光祿大夫的嘉獎。貞元二年(公元786年),賈耽討伐僭越稱帝的李希烈,李希烈兵敗被部將毒殺,賈耽有功,任東都畿唐、汝、鄧都防禦觀察使。貞元九年(793年),賈耽當了宰相,在政事之餘,潛心研究地理。賈耽撰寫的相關著作,成為唐朝政治、軍事的重要依據。賈耽德政兼優,深得德宗皇帝的信任,因健康原因多次上表提出辭呈,德宗都沒有批准 。

地理

賈耽主要成就 賈耽主要成就

賈耽是中國地理地圖史上一位人物,他繼承並發展了科學製圖的方法, 在書籍中的地理記述是中國對外宣示領土和海權的重要依據。利用掌管接待外國使節的工作便利,向外國使節打聽各國的山川形勢、地理沿革和風土人情,然後再分門別類加以整理。此外,從事貿易活動的商人、少數民族的遺老,甚至民間流傳的小說謠諺,他都會留意記錄,然後汲取精華,去偽存真。貞元十四年(798年),賈耽用裴秀的製圖六原則繪製“關中隴右及山南九州圖”一軸,主要表現隴右兼及關中等毗鄰邊州一些地方的山川關隘、道路橋樑、軍鎮設定等內容。他用文字註記詳加說明,然後彙編成冊,故名《關中隴右山南九州別錄》、 《吐蕃黃河錄》。圖和說明一併奏之朝廷 。

貞元十七年(801年),賈耽經過三十多年的閱讀文獻,調查採訪,認真選取資料,繪成了《海內華夷圖》,撰寫了《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四十卷,獻給朝廷。《海內華夷圖》為表現唐代統一的面貌,圖的面積約110平方米,“廣三丈,縱三丈三尺,率以一寸折成百里。別章甫左衽,奠高山大川;縮四極於纖縞,分百郡於作繪。宇宙雖廣,舒之不盈庭;舟車所通,覽之鹹在目”。其地理範圍除唐朝所轄行政區外,還有四鄰一些國家,是一幅小範圍的亞洲地圖,比例尺為一寸折百里,相當於1∶180萬。圖的內容包括唐朝疆域沿革、行政區劃、古今郡縣、山川名稱、方位、交通道路等。圖中的地名古今並注,古地名用黑色,今地名用紅色,開中國以兩種顏色標註地名的先河。這種墨朱殊文製圖法為後世歷史沿革地圖所遵循。如李兆洛的《歷代地理沿革圖》,楊守敬的《歷代疆域形勢圖》,都採用這種方法。《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是《海內華夷圖》的文字說明,屬地誌。南宋紹興七年(1137年),《海內華夷圖》被縮成《華夷圖》和《禹跡圖》刻於石上,保存在西安碑林 。

貞元二十年(804年),賈耽撰成了《皇華四達記》。《皇華四達記》記載了唐對外交通發展的情況,描述了“廣州通海夷道”貫穿南海、印度洋、波斯灣和東非海岸的90多個國家,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遠洋航線和唐朝最重要的海外交通線 。原書已流失,有片段留存,記載了中國通向外面的道路,其中有一條是唐朝絲綢之路,最遠可達波斯灣及東非地區 。

人物評價

常袞:燕趙環奇之士,儒雅之才,循良秉懿,沖用經遠。著安邊之上策,佐分閫之中權,行達理體,精詳法度。論兵契要,先務於止戈;饋運惟艱,且聞於足食。累書嘉績,備洽令猷,素推兼濟之能,允葉至公之舉 。

陸贄:豁達貞方,識通大體,明九域山川之要,究五方風俗之宜。恆因物情,以施教化,所蒞之郡,藹其休聲。悅李廣之風,人皆自便;懷羊祜之德,敵不敢侵。自誠而明,在久彌著,分我憂寄,實惟其人。董制軍師,安集疲瘵,統御都邑,握持紀綱,懋昭厥猷,無替朕命。

鄭餘慶:公玩習經籍,老而不倦,九流百氏,靡不該覽,通夷裔之風俗,盡山川之險易,歷代沿革之自,百王廢置之由,關塞通塞之因,牧圉盛衰之異,道程疏密之準,要荒享獻之數,聚米畫沙,成於指掌,矧夫丹青神化,縑緗纂述。數十年來,西戎陷我河湟,其圖籍志錄,泯絕散落,非公強力精專,蹂(闕)貫穿,靡書不探,雖賤必訪,則自(闕一字)龍而西,傳疑唱謬,紛紛不巳,巳化為革昧,天意若曰降公之聰達精博,拯厥將墜歟?

權德輿:相國魏公,明誠助化育,奧學窮古今。百揆師長,十年樞衡。贊端拱無為之風,以宥天下,王佐盛業,論著形焉。大凡類是者十有二條,制萬方之樞鍵,出千古之耳目,故今之言地理者,稱魏公焉。親百姓,撫四夷,真宰相之事也。公忠正仁恕,極深研幾,究今古於百氏,窮地域於九譯。

李肇:大曆已後,專學者有蔡廣成《周易》,強象《論語》,啖助、趙匡、陸質《春秋》,施士丐《毛詩》,刁彝、仲子陵、韋彤、裴茝講《禮》,章廷珪、薛伯高、徐潤並通經。其餘地理則賈僕射,兵賦則杜太保,故事則蘇冕、蔣乂,歷算則董和,天文則徐澤,氏族則林寶。

李德裕:天旨以賈耽有陳平鎮撫之才,得(趙)充國通知之敏,其所述作,該明古今,乃詔太子詹事韋宗卿、秘書少監呂述往蒞賓館,以展私覿,稽契約異,覼縷闕遺,傳胡貊兜離之音,載山川曲折之狀,條貫周備,文理洽通 。

劉昫:賈魏公以溫克長者,致位丞相,拒(張)獻甫之請,畋李納之郊,則器略可知矣。元靖訏謨,真謂純儒。手調鼎飪,心運地圖。

宋祁:耽、(杜)佑(杜佑)、(令狐)楚皆惇儒,大衣高冠,雍容廟堂,道古今,處成務,可也;以大節責之,蓋(石昬)中而玉表歟。

胡三省:即日離鎮,既得“君命召,不伏駕”之義,亦所以遏亂原。以張獻甫自隨,則樊澤無所猜嫌,亦所以全獻甫也。

謝肇淛:沈約之識焦明罨蓋也,斛斯徵之識(錞)於也,劉杳之識挈囊也,傅弈之識金剛石也,歐獻乘之識息壤也,賈耽之識虱瘕也,段成式之識報時鐵也,留源之識冤氣也 。

趙青黎:他如設宴受代,有若賈耽。藩鎮亦何負於朝廷。

李慈銘:賈元靖之待樊澤,可謂大臣之度。不納張獻甫言,恐其為變,挈以從行,弭亂效節,公忠達權,可謂大臣之心。推誠李納,館其兵不疑,獵其境不懼,使自畏服,不敢有謀,可謂大臣之才。及正揆席,乃亦箝於(王)叔文,雖病諸心,不能有異,乞退不得,汨汨以終。嗚呼,若二公(賈耽、高郢)者,皆一代之傑,而晚節少刷,名德遂減,史冊蒙議,千載合然,可不戒哉。而其始以賈高二公之宿德,鄭文獻杜文簡之重望,同時在位,皆僥顏承順,得非叔文之才,固有以異人,而其任八司馬,所行多善政,諸公亦心服之耶。

軼事典故

隱諱其詞

唐朝時由於黃河年年泛濫,賈耽駐守滑台的時候,命人在城北修了一個八角井以鎮黃河。井修好了,賈耽專門派人在井邊守著,想聽聽人們的意見。果然,有個老頭走過來問:“這是誰鑿的井?”答曰:“賈相公。”老頭嘆口氣說:“質量還不錯,可惜啊,近東、近西、近南、近北。”人們聽得一頭霧水,趕緊報告到賈耽那裡。賈耽想了想說:“喔,他是嫌我的井太大 。”

大冢尋糧

賈耽擔任義成軍節度使時,適逢天大旱。賈耽召見軍中兩位大將,對他們說:“正值荒年,勞煩二位去拯救百姓。”二位將軍說:“只要是有利於軍隊和民眾的事,萬死不辭。”賈耽笑著說:“你們受點委屈走一次長路。會有兩個騎馬的人,穿暗紅色的衣服,騎的馬邁蕃步披長鬃。他們經這市鎮出城,你們要跟蹤他們去。暗中觀看確定他們消失的地方,我們的事情就成功了。”於是兩人就帶著乾糧,穿上黑衣,去尋找那兩個人,果然看見兩個騎馬穿紅衣服的人,經過鬧市到野外去了。那兩人走了二百多里路,在一座大墓前一閃就消失了。兩位將軍壘起幾塊石頭作為標記,連夜返回。賈耽聞訊後大喜,派出幾百人,全都帶著鐵鍬、箕畚,同兩位將軍一起前往挖掘古墓,獲得陳糧數十萬斛。人們怎么也猜測不出,賈耽是如何知道此處存糧的。

村叟尋牛

賈耽為相時,以忠直磊落態度輔佐皇上,凡有尚未萌發的災福,定能根治消除。至於陰陽星相占卜之類,他也無不通曉。有個農民丟失了一頭牛,到桑國師那裡占卜,卦成之後,桑國師對他說:“你的牛,是賈相國偷了去放在巾帽盒裡了。你只要等候上朝時突然到他面前將此事告訴他就行。”

這個老農就按國師的話去見相國。相國盤問他,便將算卦人的話告訴了他,相國在馬上大笑,為他打開巾盒,取出式盤,在馬鞍上運轉給他看,過了一段時間,對丟牛的說:“我沒偷你的牛,要想知道牛的去處,只要在安國觀三門後面大槐樹梢上的鵲窩去取就行。”老農徑直來到三門,見槐樹梢上果然有鵲巢。爬上去一看,毫無所獲,便從樹上下來。低頭一看,丟失的那頭牛正在樹根下,用繩拴著吃草,草的旁邊就是偷牛人的家。

親屬成員

•二十一世祖:賈詡,字文和,東漢末年至三國初年著名謀士 。

•七世祖:賈憲,字元楷,後周秘書監,因避葛榮之亂,遷居浮陽(即後來的清池,今河北滄縣) 。

•曾祖:賈遠則,德州長河尉,其四弟賈季鄰為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乙亥科狀元 。

•祖父:賈知義,沁州沁源主簿,贈揚州大都督 。

•祖母:崔氏,贈博陵郡太夫人。

•父親:賈琰之,燕居不仕,贈尚書左僕射。

•母親:鞠氏,贈齊國太夫人。

•妻室:蘇氏,駕部郎中蘇守忠之孫蘇珣的女兒。贈扶風郡夫人,先於賈耽二十五年去世 。

•兒子:賈疇,太常寺協律郎,早逝;賈疄,太子議郎;賈蹂:京兆府參軍 。

個人作品

類別作品備註
地方志書《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40卷唐朝地誌
《皇華四達記》10卷唐朝域外地理知識
《海內華夷圖》亞洲形勢圖
《貞元十道錄》4卷唐朝地理知識
《關中隴右山南九州別錄》6卷唐朝軍事地圖
《隴右山南圖》6卷唐朝邊疆地圖
《吐蕃黃河錄》4卷水利
《三代地理志》6卷
《地理論》6卷
《地圖》10卷
歷史《唐七聖歷》1卷
醫藥《備急單方》1卷
《醫牛經》1卷
花卉《百花譜》1卷
文學《賦虞書歌》詩歌

史籍記載

《順宗實錄》

《左僕射賈耽神道碑》

《贈太傅賈公墓志銘》

《魏國公貞元十道錄序》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八·列傳第八十八》

《新唐書·卷一百六十六·列傳第九十一》

後世紀念

雕塑畫像

大中二年(848年)七月十一日,賈耽畫像繪於凌煙閣 。

2010年,河北滄州名人植物園立賈耽雕塑。

賈耽墓

後世紀念 後世紀念

據《太平寰宇記》載:“賈耽墓在縣南二十里居安坊。 ”居安坊,位於潏河北,有大居安、小居安二村,均屬郭杜鎮。此處原有大墓7座,大居安村北門外3座,村西北角和東北角各1座,西門外1座;小居安村東北角1座。“文化大革命”期間平毀5座,現僅留大居安村北門外兩座;距村較近的1座,僅留部分殘跡,距村較遠的1座,現存封土堆周40餘米,高6米。

2016年11月,陝西師範大學新校區博士樓旁施工工地挖掘出了一座古墓,初步斷定是賈耽墓 。

賈耽族譜

2011年,一本民國九年(1920年)修撰賈耽族譜現身河北省南皮縣。書中錄有《賈耽傳》,唐朝中書侍郎權德興寫的《耽公墓銘》,唐宋八大家之一韓愈寫的《耽公東都留守制》,王安石題《魏公耽遺像》以及李題《贈黃中公神童及第》等文字。

《南皮縣賈氏祖譜》是在南皮縣潞灌鄉鳳翔村賈國晏家發現的。《南皮縣賈氏祖譜》兩本,線裝,小楷毛筆書寫。書中記載了南皮賈氏始祖賈知在揚州任大都督,後遷居南皮賈家屯;三世祖賈耽的生平簡介;十世賈黃中與王安石同朝為官的歷史等 。

隋唐名人

介紹一下隋唐時期一些帝王,名臣,乃至一些在各行各業有著突出成就的人,其中包括一些僧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