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蛙科(Ranidae) 無尾目的1大科,肩帶固胸型,椎體參差型,薦椎橫突柱狀;指趾末端二骨節間沒有間介軟骨。約50屬670種,下分若干亞科。蛙亞科24屬404種;其中蛙屬約260種,分布很廣;全北界只有蛙屬種類,在歐洲有1種達北極圈南緣,在美洲只有1種能達南美北部;澳洲有引進種。其餘亞科中約2/3的種類分布於非洲。中國現有7屬90餘種,其中2/3為蛙屬;湍蛙屬次之,其餘5屬各有1~3種。形態
體長可達10厘米,皮膚粗糙,布滿大小疣粒。背面黃綠棕色,有不規則斑紋。腹面白色,前後肢有橫斑。趾端尖圓,趾間具全蹼。前肢粗壯,指墊發達,呈灰色。雄蛙具外聲囊一對。生活在近山的曠野、水田和池塘中。捕食昆蟲、蚯蚓、蜘蛛和其他小型蛙類。產於華東、華中、華南和西南各省。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蛙科蝌蚪為左出水孔型。體形、生態、習性各異。非洲產的巨蛙體長可達30厘米。有水陸兩棲、陸棲、穴居、樹棲、水棲等種類。從平原至高山,從熱帶至寒帶,江湖小溪的水域均有它們的蹤跡。
分布
高山蛙、倭蛙兩屬分布於古北界(後者為中國特有屬),浮蛙、岩蛙、扁手蛙3屬見於東洋界。中國的蛙屬大致可分為真蛙、水蛙兩大類群。真蛙類群趾末端無橫溝,不為吸盤狀,其中包括真蛙群(如黑斑蛙等)、林蛙群(如哈士蟆等)、棘蛙群(如棘腹蛙等);與上述特徵相反的歸水蛙類群(如台北蛙、沼蛙、臭蛙等)。無指盤臭蛙(Ranegrahami)具過渡型性狀。
研究“蛙科” 相關問題的主要學者
葉昌媛 費梁 江建平 松井正文 陳曉虹 周開亞 計翔 李成 謝鋒
出版“蛙科”相關文獻的期刊
動物分類學報 動物學報 動物學研究 貴陽醫學院學報 河南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四川動物
無尾目
界: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兩棲綱 (Amphibia | 目: 無尾目 Anura | ||
目 | 亞目 | 科 |
無尾目(學名:Anura)是屬於兩棲綱的動物,成體基本無尾,卵一般產於水中,孵化成蝌蚪,用腮呼吸,經過變態,成體主要用肺呼吸,但多數皮膚也有部分呼吸功能。主要包括兩類動物:蛙和蟾蜍。 | 始蛙亞目(Archaeobatrachia) | 滑蹠蟾科 | 盤舌蟾科 | 負子蟾科 | 異舌蟾科 | 鋤足蟾科 | 合附蟾科 |
新蛙亞目(Neobatrachia) | 細趾蟾科 | 龜蟾科 | 塞舌蛙科 | 沼蟾科 | 雨蛙科 | 附蛙科 | 疣蛙科 | 短頭蟾科 | 達爾文蛙科 | 多指節蟾科 | 箭毒蛙科 | 蟾蜍科 | 蛙科 | 樹蛙科 | 非洲樹蛙科 | 節蛙科 | 姬蛙科 | |
兩棲動物分類表
概述 | 兩棲動物共分為3綱。其中2個已經滅絕,現存的滑體亞綱又分為3目,其種類超過4000種。 | |
迷齒亞綱 | 離片錐目 | |
殼椎亞綱 | 缺肢目 | |
納克螈目 | ||
鱗鯢目 | ||
滑體亞綱 | 無足目 | 吻蚓科 | 魚螈科 | 盲尾蚓科| 蠕蚓科| 盲游蚓科 |
有尾目 | 隱鰓鯢科 | 小鯢科 | 鰻螈科 | 兩棲鯢科 | 蠑螈科 | 洞螈科 | 鈍口螈科 | 陸巨螈科 | 無肺螈科 | 急流螈科 | |
無尾目 | 始蛙亞目 | 滑蹠蟾科 | 盤舌蟾科 | 中蛙亞目 | 負子蟾科 | 異舌蟾科 | 鋤足蟾科 | 合附蟾科 |新蛙亞目 | 細趾蟾科 | 龜蟾科 | 塞舌蛙科 | 沼蟾科 | 雨蛙科 | 附蛙科 | 疣蛙科 |短頭蟾科 | 達爾文蛙科 | 多指節蟾科 | 箭毒蛙科 | 蟾蜍科 | 蛙科 | 樹蛙科 | 非洲樹蛙科 | 節蛙科 | 姬蛙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