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摯

梅摯(994-1059)字公儀,北宋成都府新繁縣人,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進士,歷官大理評事,殿中侍御史,天章閣待制,龍圖閣學士,龍諫議大夫;並先後出任藍田上元知縣,蘇州通判,開封府判官,陝西都轉運使,昭州、滑州、杭州知州,江寧府、河中府知府等地方官,死於河中府任上。

個人事跡

梅摯為官勤政愛民,並經常利用接近皇帝的機會直言上疏。慶曆年間,伊、洛暴漲,浙江潰防,黃河決堤,他勸皇帝"躬責修德";在官吏的任免上,他也敢於仗義執言,使之處理得當。因此,宋仁宗對朝臣們說"梅摯言事有體"。
梅摯出任地方官,更能體察百姓疾苦,在滑州時,每年治河工程浩大,原先全都是徵調百姓,梅摯來後,便抽調駐守滑州的兵丁代替百姓治河,有次河水大漲,梅摯率領部下日夜督修堤岸,防止了水患。為此,宋仁宗特下啟嘉獎他的功勞。
景佑年間,梅摯到昭州作官,他熱愛昭州的人情風土,美酒佳果等,寫下了《十愛詩》五律十首;他憎恨封建官吏的貪贓枉法、橫徵暴斂、腐化墮落,又寫了著名文章《五瘴說》。後來,昭州人民為感謝梅摯為地方革除弊政,為百姓辦好事,特建了一座梅公亭,並把《十愛詩》和《五瘴說》刻在石壁上,以表達對梅摯的崇敬與懷念。
嘉佑二年(1057),梅摯到杭州作官,宋仁宗特別賜詩為他送行,詩中勉勵梅摯到杭州後,要分擔皇帝的憂愁,獲取百姓的頌揚。梅摯為了報答皇帝的恩寵,便根據此詩第一句"地有湖山美"的意思,在杭州吳山修了一座有美堂。《有美堂記》由著名文學家歐陽修撰文、著名書法家蔡襄書寫,並刻石於堂上。梅摯與著名文學家和政治家荔也有密切的交往。
梅摯躋身仕途,為官32年,清正廉有,政績卓著。《宋史,梅摯傳》評論分"性淳靜,不為矯厲之行,政績如其為人。平居未嘗問生業,喜為詩,多警句。有奏議四十餘篇"。
在梅摯的作品中,對當進和後世最具影響的當推《五瘴說》。瘴即瘴氣,我國南方亞熱帶潮濕地區流行的惡性瘧疾。人一染上,往往死掉,在梅摯看來,瘴氣固然可怕,但官府的租賦、刑獄、一伙食、貨財、帷簿五種瘴氣更為可怕,官員染其一種,便會引起"民怨神怒",遭到歷史懲罰。但有人還不警覺,實在荒唐。此文言簡意賅,擊中時弊,60年後,因直言上疏貶官昭州的鄒浩作詩曰:"五瘴作時雖不染,一篇留誡指其然。"南宋初年,文學家吳曾在他的一篇《能改齋錄》中也詳載了《五瘴說》及其原委。南宋紹熙元年(1190),《五瘴說》由廣西經略安撫使朱唏顏跋文、石俛書寫,刻在山水秀麗的桂林龍隱崖。1963年郭沫若游桂林,登榕樹樓,特為梅摯《五瘴說》吟詩一首。其中有兩句說:"榕樹樓頭回壁深,梅公瘴說警人心"。
南宋建炎年間,新繁知縣沈居中在東湖之南建三賢堂繪三賢像紀念鄉人梅摯和有功績於新繁的唐、宋縣官李德裕和王益。清代乾隆、嘉慶和同治年間,三賢堂又進行了重修和培修。今三賢堂雖不存,但刻有梅摯《五瘴說》的石碑仍屹立於新繁東湖之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