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記》

《醉翁亭記》

《醉翁亭記》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創作的一篇散文。宋仁宗慶曆五年(1045年),參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讒離職,歐陽修上書替他們分辯,被貶到滁州做了兩年知州。到任以後,他內心抑鬱,但還能發揮“寬簡而不擾”的作風,取得了某些政績。《醉翁亭記》就寫在這個時期。文章描寫了滁州一帶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寧靜的生活,特別是作者在山林中與民一齊游賞宴飲的樂趣。全文貫穿一個“樂”字,其中則包含著比較複雜曲折的內容。一則暗示出一個封建地方長官能“與民同樂”的情懷,一則在寄情山水背後隱藏著難言的苦衷。正當四十歲的盛年卻自號“醉翁”,而且經常出遊,加上他那“飲少輒醉”、“頹然乎其間”的種種表現,都表明歐陽修是借山水之樂來排譴謫居生活的苦悶。作者醉在兩處:一是陶醉於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於與民同樂之中。

基本信息

寫作背景

《醉翁亭記》《醉翁亭記》

慶曆五年(1045),歐陽修被貶為滁州太守,滁州地僻事簡,又值年歲豐稔,作者為政以寬,遂放情山水之間,本文為次年所作。文中描寫滁州山間的朝暮變化和四時景色,以及作者和滁人的遊樂,表現出他“樂民之樂”的胸懷,充滿了士大夫悠閒自適的情調,並從側面顯示了作者自己治理滁州的政績.時年40歲。醉翁亭,在今安徽滁縣西南七里。歐陽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他四歲喪父,家境貧困,母親用荻稈畫地教他識字讀書。後來他考取進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參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樣。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罷官,歐陽修不顧個人利害,憤然上書斥責有關的權臣,他因此也遭到貶謫。《醉翁亭記》就是他被貶到滁州(今安徽滁縣)當太守時寫的。

作品原文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破題】

歐陽修因政治原因被貶任滁州太守,《醉翁亭記》就作於這段時間內。歐陽修在滁州實行寬簡政治,發展生產,使當地人過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加之當地風景秀麗,這讓歐陽修感到無比快慰。但是當時整個的北宋王朝卻是政治昏暗,奸邪當道,國家的積弊深重,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憂慮和痛苦。這兩方面的情感都融合在了這篇文章中。

【注釋】

環滁:環繞著滁州城。滁州在今安徽省東部。

琅琊:山名,在滁州西南十里。

釀泉:水清可釀酒。

翼然:像鳥張開翅膀一樣,形容亭子四角向上翹起。

智仙:琅琊山琅琊寺僧。

林霏:樹林裡的霧氣,霏,霧氣。

雲歸:煙雲聚攏。

暝:昏暗。

晦:陰暗。

傴僂:腰背彎曲,這裡指代老年人;提攜:攙扶,帶領,這裡指代小孩子。

野蔌:野菜。蔌:菜蔬。

觥籌交錯:酒杯和酒籌互動錯雜。觥:酒杯。籌:酒籌,宴會上行令或遊戲時飲酒計數用的簽子。

蒼顏:容顏蒼老。

頹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樣子,這裡形容醉醺醺的樣子。

朗讀節奏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詞語用法

1. 環:環繞。

2. 皆:副詞,都。

3. 環滁:環繞著滁州城。

4. 滁:滁州,今安徽省東部。

5. 其:代詞,它,指滁州城。

6. 壑:山谷。

7. 尤:格外,特別。

8. 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樹木茂盛,幽深秀麗的,是琅琊山。蔚然:茂盛的樣子,然:……的樣子。而:表並列。

10.峰迴路轉:山勢迴環,路隨山轉。比喻事情經歷挫折失敗後,出現新的轉機。

11. 山:名詞作狀語,沿著山路。

12.潺潺:流水聲。

13. 而:表承接。

14. 釀泉:泉的名字。因水清可以釀酒,故名。

15. 回:迴環,曲折環繞。

16. 翼然: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17. 然:......的樣子。

18. 臨:靠近。

19. 於:在。

20. 作:建造。

21. 名:名詞作動詞,命名。

22. 自謂:自稱,用自己的別號來命名。

23. 號:名詞作動詞,取別號。

24. 曰:叫做。

25. 輒:就。

26. 年又最高:年紀又是最大的。

27. 意:這裡指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後來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目的。

28. 乎:相當於“於”。

29. 得:領略。

30. 寓:寄託。

31. 林霏:樹林中的霧氣。霏,原指雨、霧紛飛,此處指霧氣。

32. 開:消散,散開。

33. 歸:聚攏。

34. 暝:昏暗。

35. 晦:昏暗。

36. 晦明:指天氣陰晴昏暗。

37. 芳:香花。

38. 發:開放。

39.佳木秀而繁陰:美麗的樹木繁榮滋長者,形成繁密的樹蔭。

40. 秀:植物開花結實。這裡有繁榮滋長的意思。

41. 繁陰:一片濃密的樹蔭。

42. 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秋風高爽,霜色潔白,溪水滴落,山石顯露的。水落石出,原指一種自然景象,後多比喻事情終於真相大白。

43. 至於:連詞,於句首,表示兩段的過渡,提起另事。

44. 負者:背著東西的人。

45. 休於樹:在樹下休息。

46. 傴僂:腰彎背曲的樣子,這裡指老年人

47. 提攜:小孩子被大人領著走,這裡指小孩子。

48. 臨:來到。

49. 漁:捕魚。

50.釀泉:一座泉水的名字,原名玻璃泉,在琅邪山醉翁亭下。

51. 洌:清澄。

52. 山餚:野味。

53. 野蔌:野菜。蔌,菜蔬。

54. 雜然:眾多而雜亂的樣子。

55. 陳:擺開。

56. 酣:盡情地喝酒。

57. 絲:琴、瑟之類的弦樂器。

58. 竹:簫、笛之類的管樂器。非絲非竹:不是音樂。

59. 射:這裡指投壺,宴飲時的一種遊戲,把箭向壺裡投,投中多的為勝,負者照規定的杯數喝酒。

60.弈:下棋。這裡用做動詞,下圍棋。

61.觥籌交錯:酒杯和酒籌互動錯雜。

醉翁亭記醉翁亭記

62. 觥:酒杯。

63. 籌:酒籌,宴會上行令或遊戲時飲酒計數用的籌碼。

64. 蒼顏:臉色蒼白,頭髮花白。

65. 頹然乎其間:醉醺醺地在賓客中間。頹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樣子,這裡是醉醺醺的樣子。

66.已而:不久。

67. 歸:回家。

68. 陰翳:形容枝葉茂密成陰。

69. 翳:遮蓋。

70. 鳴聲上下:意思是鳥到處叫。上下,樹的上部和底部

71. 樂①其樂②:以他們的快樂做為快樂 樂①:意動用法,以…為樂。樂②:快樂。

72.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夠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

73. 謂:為,是。

74. 廬陵:廬陵郡,就是吉洲。今江西省吉安市,歐陽修先世為廬陵大族。

字詞讀音

① 滁 chú

② 琅琊 láng yá

③ 霏 fēi

④ 穴 xué

⑤ 傴僂 yǔ lǚ

⑥ 蔌 sù

⑦ 翳 yì

虛詞註解

“而”用法

1.蔚然而深秀者:表並列

2.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表承接

3.而年又最高:表遞進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遞進

5.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表承接

6.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表承接

7.水落而石出者:表承接

8.朝而往,暮而歸:表修飾

9.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表因果

10.往來而不絕者:表修飾

11.臨溪而漁:【有爭議】Ⅰ.當“臨”為動詞時,表順接 Ⅱ.當“臨”為介詞時,表修飾

12.溪深而魚肥:表並列

13.泉香而酒洌:表並列

14.雜然而前陳者:表修飾

15.起坐而喧譁者:表並列

16.太守歸而賓客從也:表承接

17.而不知人之樂:錶轉折,卻,可是

“之”用法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2.瀉出於兩峰之間者:助詞,的

3.名之者誰:代詞,指醉翁亭

4.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詞,的

5.山水之樂:助詞,的

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詞,指代“山水之樂”

7.山間之朝暮也:助詞,的

8.宴酣之樂:助詞,的

9.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詞類活用

1.山行六七里山:沿著山谷,名詞作狀語

2.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翼然:像鳥兒的翅膀張開一樣,名詞作狀語。

3. 名之者誰名:命名,取名,名詞用作動詞。

4. 自號曰醉翁也號:取名,名詞用作動詞。

5.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名詞作意動用法,翻譯為以……為樂。(這裡指前一個樂)

6. 至於負者歌於途歌:歌曲,名詞用作動詞,唱歌。

7. 雜然而前陳者前:在前面,名詞作狀語。

古今異義詞

非絲非竹【竹:古義:管樂器;今義:竹子】

四時之景不同【時:古義:季節;今義:時間】

野芳發而幽香【發:古義:開放;今義:散發】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古義:情趣;今義:願望,心愿】

林霏開【開:古義:消散;今義:打開】

頹然乎其間者【頹然:古義:醉醺醺的樣子;今義:頹廢的樣子】

佳木秀而繁陰【秀:古義:茂盛、繁茂;今義:美麗】

射者中,弈者勝【射:古義:投壺,一種遊戲;今義:射擊】

非絲非竹【古義:弦樂器;今義:蠶吐出來像線一樣的東西】

一詞多義

1.歸:

太守歸而賓客從:回去

雲歸而岩穴暝:聚攏

暮而歸:歸來

2.謂:

太守謂誰:為,是

太守自謂也:命名

3.臨:

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靠近

臨溪而漁:到

4.秀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麗

佳木秀而繁陰:草木茂盛的樣子

5.樂

山水之樂:樂趣

人知從太守游而樂:歡樂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對...感到快樂【第一個“樂”】

6.而

溪深而魚肥;表並列

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表遞進

雜然而前陳者;表修飾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表承接

特殊句式

醉翁亭醉翁亭

倒裝句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

(正常語序應為“於途歌”“於樹休”。狀語後置句)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即是省略句,又是倒裝句,屬狀語後置句。)

判斷句

環滁皆山也。(“也”表示判斷語氣。)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者,…也”,判斷句式的標誌。)

有亭翼然臨於泉上,醉翁亭也。(“也”表示判斷語氣。)

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者,…也”,判斷句式的標誌。)

水落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者,…也”,判斷句式的標誌。)

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 (“…者,…也”,判斷句式的標誌。)

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者,…也”,判斷句式的標誌。)

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者,…也”,判斷句式的標誌。)

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者,…也”,判斷句式的標誌。)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者,…也”,判斷句式的標誌。)

廬陵歐陽修也。(“也”表示判斷語氣。)

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了介詞“於”,應為“得之於心而寓之於酒也。”)

創作背景

《醉翁亭記》作於宋仁宗慶曆五年(1045年),當時歐陽修正任滁州太守。歐陽修是從慶曆五年被貶官到滁州來的。被貶前曾任太常丞知諫院、右正言知制誥、河北都轉運按察使等職。被貶官的原因是由於他一向支持韓琦、范仲淹、富弼、呂夷簡等人參與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運動,而反對保守的夏竦之流。韓范諸人早在慶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經被先後貶官,到這年的八月,歐陽修又被加了一個外甥女張氏犯罪,事情與之有牽連的罪名,落去朝職,貶放滁州。

歐陽修在滁州實行寬簡政治,發展生產,使當地人過上了一種和平安定的生活,年豐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這是使歐陽修感到無比快慰的。但是當時整個的北宋王朝,雖然政治開明、風調雨順,但卻不思進取、沉溺於現狀,一些有志改革圖強的人紛紛受到打擊,眼睜睜地看著國家的積弊不能消除,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憂慮和痛苦。這是他寫作《醉翁亭記》時的心情,悲傷又有一份歡喜。這兩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現在他的作品裡的。

《醉翁亭記》書法畫《醉翁亭記》書法畫

本文成語

【觥籌交錯】 酒器和酒籌互動錯雜。形容宴飲盡歡。

【峰迴路轉】 亦作「山迴路轉」。①謂山勢曲折,道路隨之迂迴。②今常以喻事情經歷曲折後,出現新的轉機。

【醉翁之意不在酒】宋歐陽修《醉翁亭記》:「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後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別的方面。

【水落石出】宋歐陽修《醉翁亭記》:「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本謂水位下降後石頭顯露出來。後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顯露。

【山餚野蔌】 亦作「山餚野湋」。野味和野菜。

基本賞析

賞析一

把自己的心靈沉浸到閒適、恬淡的情境裡,獲得了一種平衡、和諧的感受。這種感受滲透在《醉翁亭記》里,使文章如田園詩一般,淡雅而自然,婉轉而流暢。

《醉翁亭記》寫得格調清麗,富有詩情畫意。這篇散文寫了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重點是寫亭;第二部分,重點是寫游。而貫穿全篇的卻是一個“樂”字。

文中描寫滁州山間的朝暮變化和四時景色,以及作者和滁人的遊樂,表現出他“樂民之樂”的胸懷,充滿了士大夫悠閒自適的情調,並從側面顯示了作者自己治理滁州的政績。

賞析二

詩情畫意,秀麗多姿 ——談歐陽修的《醉翁亭記》

他的《醉翁亭記》是一篇優美的散文。這篇散文饒有詩情畫意,別具清麗格調,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確是不可多得的。

優美的意境。好的散文應為詩,要創造優美的意境。所謂意境包含著意和境兩個方面的範疇,它是浸潤著作者主觀感情的藝術畫面。優秀的散文就應該有風光綺麗的圖畫美,給讀者獨特的審美感受,以悅目而致賞心。《醉翁亭記》的思想意脈是一個“樂”字,“醉”中之樂,它像一根彩線聯綴各幅畫面。而“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間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這是作者的真意。散文立意猶如設了張本,作者就根據這樣的“意”寫了秀麗的“境”,從而達到情與景的交融,意與境的相諧。作者是從這樣幾方面濡筆,描繪散文境界的。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筆下,醉翁亭的遠近左右是一張山水畫。 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沒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織一體,既各盡其美,又多樣統一。“蔚然而深秀”的琅山,風光秀奇,迤邐連綿,蒼翠欲滴。群山作為背景,一泉環繞而過。林深路曲,泉流彎鏇,則“有亭翼然臨於泉上”。這裡賴於壯麗的群山映襯,就益顯出山泉的清朗,而亭台又偏偏踞臨泉上,則別含另一番風光。這樣,無山,則釀泉不美;無泉,則青山孤峙。無亭,則山泉失色;有泉,則亭台增趣。山與泉相依,泉與亭相襯,一幅畫中山水亭台,一應俱全,且輝映生色,構置成詩一般的優美境界。

其二,朝暮變化之美。作者寫出了醉翁亭早晚變化的優美景色。“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日上東山,陽光奔瀉大地。蓊鬱的樹林本來被薄紗般的霧氣籠罩,經日光一照,霧釋露消,又顯示出清新翠綠的顏色。而到了傍晚,日下西山,暮靄遍地,岩石穴壑一片昏暗。作者傳神地寫出早晚不同的景色。由於早晚不同,則作者運筆的色調、氣氛有別。早晨有寧靜之狀,清新之息,傍晚則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氣。作者對景色變化的觀察既深且細,筆觸如絲,根據不同的景象寫了相異的境界。

其三,四季變幻之美。作者不僅寫出了早晚的景色,而且以醉翁亭為中心,把筆墨進一步鋪展開去,描下了四季的景單調,一樣景物,一種筆致,一式情態,又有何意趣?!歐陽修在這篇散文中時時注意事物的動靜變化。先說景物與景物之間的動靜對比。蔚然壯秀的琅山是靜態,潺潺流淌的釀泉水是動態,山色蒼鬱悅目,聲琮琮動聽,相映成趣。“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樹木之靜對比出百鳥啁啾之動,相得益彰。再說景物與人物之間的動靜對比。“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殘陽息于山頭是其靜,人影移散,紛紛暮歸是其動。靜的景和動的人彼此映襯。最後,人物與人物之間的動靜對比。“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有唱有憩,有動有靜。“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以眾賓喧譁之動,對比出太守頹然之靜,生趣盎然。由於作者多方面進行對比,使散文的意境繪形繪聲,山光、水色、人情、醉態並於一畫,各具情致。

精巧的結構∶

散文,顧名思義,要散,但散並非是不著邊際的散亂,要做到散中有神,散而不亂。《醉翁亭記》結構上的精巧之處,值得我們努力學習。

金線串珠∶

《醉翁亭記》雖然時而山色露布卷面,時而水流瀉進畫幅,時而人情喧於紙上,看似散,其實一點兒也不亂。首要的原因是作者手中有一根金線。這根金線就是作者的主觀感受——“樂”,醉中之“樂”。正因為如此,文章的起、承、轉、合,就無不統攝於作者主觀感受和體驗的波瀾起伏。寫山水,是抒發“得之心”的樂;寫遊人不絕路途,是表現人情之樂;寫釀泉為酒,野餚鋪席,觥籌交錯,是表達“宴酣之樂”;寫鳴聲宛轉,飛盪林間,是顯示“禽鳥之樂”,更是為著表現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樂”。歡於萬物,樂在其中,全文因景生樂,因樂而抒情,這樣,行文走筆,一路寫出,圍繞個“樂”而展開,就不是斷片的雜碎,而是統一的整體,猶如穿千顆珠玉綴在金線之中,收萬道陽光凝於聚光鏡上。也正因為有聚光點,有主骨架,文筆的散反而會轉化成一種特色,顯得運筆從容,左右逢源,越是散越是豐滿了散文的血肉,增添了散文的生機,增強了散文的內容。

醉翁亭醉翁亭

曲徑通幽∶

《醉翁亭記》中有這樣一句話:“峰迴路轉,有亭翼然。”借用這句話來形容這篇散文的結構特色是很恰當的。作者寫四時晨昏的不同景物,五光十色的琅琊風貌,可謂匠心默運,苦意經營。作者為寫出醉翁亭的位置,頗下一番心思,他不是徑直言之,而是曲折寫來。文章一開始敷設了五層筆墨,“環滁皆山”,一層;“西南諸峰”,一層;深秀“琅琊”,一層;潺潺泉水,一層;“有亭翼然”,一層。五層筆墨不是均衡用力,平分秋色,而是層層烘染,步步進逼。先用大鏡頭、長鏡頭,然後推成小鏡頭、短鏡頭,最後跳成特寫,是《醉翁亭記》結構安排的第三個特點。 文章一開始寫道:“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但太守又“名之者誰”?暫按不表,埋下伏筆,催人卒讀。直到文章剎尾處,才端示:“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奏到首尾相照之效。再如“太守樂”呼應了“山水之樂”,樂從山水來,太守樂就有了根據。“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照應了“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年事既高,又放情山水,太守醉就有了著落。又如“夕陽在山,人影散亂”,紛紛離去,是因為時令已晚,這便跟前文的“暮而歸”又恰成照應,把這句話具體化了。處處注意呼應照應,就使文章的內在結構經緯分明,嚴謹周密,無懈可擊。

出色的語言∶

《醉翁亭記》的語言極有特色,格調清麗,遣詞凝練, 音節鏗鏘,臻於爐火純青之境,既有圖畫美,又有音樂美。

首先,《醉翁亭記》的語言高度概括,含義豐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中首創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時代和後來的作家所用,例如蘇軾在著名的《後赤壁賦》中寫秋冬之交的江上景色,就直接借用了“水落石出”一詞。又由於作者用詞精當,詞句的概括內容很廣,因而“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演變成穩定性強、規範性高的成語,發揮了它們的引申意義。

其次,《醉翁亭記》的語言凝練精粹,晶瑩潤暢。這是作者善於觀察事物,精闢地捕捉對象的本質特徵並加以提煉的結果。例如寫雙句成對的,有“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對“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

作者雖受駢文影響,但非食而不化,乃是有所創造,融化到筆底,又自然天成。不做作,不矯飾。這樣,讀來頓覺舌端潤暢;聽來,倍感聲聲清朗,具有音樂的節奏感和迴環美。

歐陽修在北宋的文學革新運動中,發揮了特殊的作用,他一掃唐五代文壇浮艷艱澀的流風,建立了清新、秀美、剛健、婉轉的文學風格。這篇《醉翁亭記》就是他的文學主張的最好的藝術實踐。 (選自《中國古典文學名著賞析》,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賞析三

《醉翁亭記》是歐陽修的名作,是一篇令人不禁喜愛的名作,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精神面貌十分樂觀。寫作時背景是歐陽修由於參加范仲淹的改革,後失敗,歐陽修被株連被貶,此文就是被貶滁州時作者創作的。貫穿《醉翁亭記》全文的主線是“樂”字。醉和樂是統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正是為了寫樂。文中寫景的成分很重,又多次提到醉字,這是無足怪的。因為既是寫亭,自當寫出亭的景色;又因亭名“醉翁”,自當寫出命名之意,這些全屬必要的烘托。文章開始寫望琅琊,寫“山行”和“聞水聲”都暗寓著一個“樂”字。至破題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後,再補一筆,便借“山水之樂”,明白八道出了全文的主線。下文又承“山水之樂”稍稍展開,寫出中朝暮和四時之景,,並點出“樂亦無窮”使讀者如入佳境。但這種“樂”趣,是人人都體會到的,著還不足為奇。等寫到“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時,“樂”的內涵就加深了,因為享受“山水之樂”的不僅有太守及賓客,還有滁人—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縱情山水,這就非同尋常了。文中用“太守醉”結束這歡樂場面,也是有深意的,說明“醉翁之意”的基調。以下從兩方面展開;第一,寫亭子四周的自然景色,以“樂亦無窮”表現作者縱情山水之意;第二,寫滁州官民同樂的情景,極力寫出滁州人民的這和平生活怡然自樂和眾賓盡歡的情態,並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這幅生動的風習畫從側面顯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本文在語言運用上也很有特色,駢散相間,節奏富於變化,讀起來聲調鏗鏘,易於成誦,首先本文的語言高度概括,含義豐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首創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時代和後來的作家所用。其次“《醉翁亭記》的語言凝練精粹,金熒潤暢。再次《醉翁亭記》的語言抑揚頓挫,鏗鏘悅耳。全文幾乎用“也”結束句尾,又一貫通篇,毫無重複之感,反有靈動之妙,具有一唱三嘆的風韻。

賞析四

文學佳作引來了有關寫作上的佳話和軼事。這種文學史上有趣的情形在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中是非常典型的。《朱子語類》所記載的歐陽修改定本文開頭的一則軼事,差不多可以和《醉翁亭記》的文章本身齊名。那故事是說,歐陽修《醉翁亭記》的原稿上,“初說‘滁州四面有山’,凡數十字,末後改定,只曰‘環滁皆山也’五字而已”。我們也確實能夠感受到,文章的開頭是簡潔有力的(不過,後來也有人指出過歐陽修的這描寫並不屬實,說除了琅琊之外,當地並沒有什麼山,見錢鍾書《管錐編》引郎瑛《七修類稿》。我們不妨把它看做一種文學家的筆法,用不著過多地糾纏於此)。從“環滁皆山也”到“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可以說是全文整體結構中的第一部分。我們不難看出,作者的筆法是很講究的,其描寫線索是:從全景慢慢地收縮視野,由群山轉入“林壑尤美”的“西南諸峰”,再轉入“蔚然深秀”的琅琊山(琅琊山,在滁縣西南十里,東晉時元帝為琅琊王,曾避居此山),然後具體到山間的泉水,即釀泉,最後幾經迴環,才在“峰迴路轉”之後出現臨於泉上的一座玲瓏剔透的亭子,即醉翁亭,而“翼然”兩字,特別能夠加強描述中的形象性,富於動感。歐陽修採用這種由大及小,層層深入的寫法,有助於引起讀者身臨其境和探勝索幽的興致。再往下,作者仍採用陳述句式,寫出了建造亭子的人,以及自己給它起了“醉翁亭”的名字,並解釋了“醉翁”二字的由來。歐陽修看來不是善飲之人,所以“飲少輒醉”,但卻為下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水之間也”,的全篇主旨(與民同樂)伏了一筆。所以作者寫道,鳥兒知道山林里的快活,卻不知道人們的快樂,人們知道跟隨太守遊玩的快樂,卻不知道太守之所以快樂是因他能使滁州人民快樂,喝醉了酒能同滁人一起歡樂,醒了酒後能將歡樂的滁人記述到文章里的,是“廬陵歐陽修也”。

《醉翁亭記》是一篇記體散文。“記”的人,一種就是那些“傲逸狂醉”的人。所以,在初貶夷陵時,他就“益慎職,無飲酒”。然而有趣的是,在十年之後,他卻在滁州改變了自己的形象。這種神奇的轉變無疑具有現實背景,也體現著歐陽修思想變化的痕跡,因為在這以後,醉酒的情趣在歐陽修的詩文中竟成了經常性的主題。

此外,《醉翁亭記》大量運用駢偶句,並夾有散句,句法既整齊又富於變化,這不僅使文章越發顯得音調鏗鏘,而且形成一種駢散結合的獨特風格。

賞析五

《醉翁亭記》不僅是一首千古傳誦的遊記,也是一篇具有積極思想意義的散文,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思想性。

一、描繪了一幅優美的風景畫

在作者筆下,醉翁亭的遠近左右都是一張山水畫。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沒有孤立地用墨,而是交織一體,既各具特色,又融合統一,蔚然深秀的琅琊山,風光綺麗,蒼翠欲滴,以群山為背景,釀泉環繞而過,一座四角翹起的亭子立在上面,這樣,無山,則泉不美,無泉,則青山孤立,無亭,則山泉失色。山與泉相依,泉與亭相襯,一幅畫中,山水亭台,一應俱全,構成詩一般的優美境界,作者筆下的朝暮和四時之景,也都是優美的風景畫。

二、勾勒了一幅“與民同樂”的風習畫

文章先寫滁人之游,描繪出一幅太平祥和的遊樂圖,在這幅圖畫中,有“負者”,有“行者”,有老人,有小孩,前呼後應,往來不絕,十分熱鬧。

賞析六

《醉翁亭記》作於宋仁宗慶曆六年(1046),當時歐陽修被貶官到滁州原因是由於他一向支持韓琦、范仲淹、富弼等人推行新政,而反對保守之流。韓范諸人早在慶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經被先後被貶,到這年的八月,歐陽修又被加了一個親戚中有人犯罪,事情與之有牽連的罪名,落去朝職,貶放滁州。

文章一開頭是“環滁皆山也”這濃蔭蔽日;秋天,風霜高潔;冬天,水落石出。四季變幻,奇景疊山。欣賞醉翁亭的山景,樂趣是無窮無盡的。

觀賞醉翁亭變幻的山景,固然其樂無窮,但在醉翁亭觀看人們行游,並在那裡宴飲,更是別有一番樂趣。背著東西的,邊走邊唱;走累了的,在樹下休息,怡然自得。人們前呼後應,老人小孩,往來不絕。這裡有靜有動,有聲有態,描繪了一幅生動的滁人遊樂圖。接著又寫到肥魚泉酒、山餚野蔌的太守宴,以及夾雜在眾人一片歡樂之中的“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的太守醉態。在極寫歡樂中,把太守複雜的心境,也微妙地表達出來了。

最後作者從禽鳥之樂,賓客之樂及太守之樂的不同內容和感情的對比中,推論出“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了,能與民同樂;醒了,能寫《醉翁亭記》一文的,就是太守歐陽修。筆墨簡練含蓄,寓意深遠。

《醉翁亭記》確是一篇風格清新、搖曳生姿、優美動人的抒情散文。

醉翁亭醉翁亭

“而”字的妙用

《醉翁亭記》是散文中別出一格特具風采的名篇,也是體現歐陽修散文風格的代表作,歷來為人們稱讚。文中多用陳述句,並以二十一個“也”作結。但“而”字的位置不同,句子結構節奏也隨之產生變化,不顯得呆板。文中第三、四小節是描寫山間朝暮、四時不同的景色和人們游山之樂的,共分六層(“朝而往,……而樂亦無窮也”,作為過渡句,不列入層次內。)除第一層和第六層用“……者,……也”句式作結束句外,中間四層都用“……而……者,……也”句式作結束句。每一層最後一句的句式基本一致,但句子長短參差不一,結束句中都用了“而”字,顯得整齊中有錯落,節奏略有變化。

第四小節中有一處似乎可能用“而”卻用了“為”。原句為“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加黑的“為”若作動詞解,則“釀泉為酒”與“臨溪而漁”就對不起來了。其實這個“為”該作“而”字解。《古書虛詞集釋》:“‘為’猶‘而’也”。這兩句中的“為”“而”為互文。這樣,就與“臨溪而漁”對得很工整了。此處“為”作“而”解,則全文實際用了二十六個“而”字。

《醉翁亭記》讀來朗朗上口,娓娓動聽,這與25個“而”字的運用也是分不開的。“而”字恰到好處的運用,使文章舒緩從容,把作者欣賞“山水之樂得之心”的閒情雅致充分表現出來了。如“朝而往,暮而歸”,若去掉“而”,成“朝往,暮歸”,就顯得緊迫短促,有早上匆匆而去傍晚急急而歸之感,插入兩個“而”字,就把遊玩者欣賞山水之樂的從容之態、歡樂之情、悠雅之興全表現出來了。文中不少句子由於用了“而”字,語氣輕重分明,誦讀時極富抑揚頓挫之致。如“臨溪而漁”句,重音在謂語“漁”上,讀重些,長些,作為狀語的“臨溪”則讀輕些,短些。若不用“而”,成“臨溪漁”,不僅彆扭滯澀,而且語氣輕重不分明。“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讀來真使人感到有內在的類似詩歌的那種韻律美。

賞析七

虛詞運用典範

21個“也”字

歐陽修在《醉翁亭記》里連用21個“也”字煞句,是創造性地使用虛詞的一個範例,讀來只覺得神采飛揚,搖曳生姿,而絕無單調重複之感。奧秘何在呢?

這要從虛詞的作用說起。現在講虛詞,一般只講它的語法作用,例如“也”是個語氣詞,用在句末表示解釋或判斷,有時也表示感嘆、祈使、疑問和反詰等語氣;用在句中則表示提示。這是把虛詞放在句子範圍內來進行研究,因此通常只要了解整句話的意思,就不難看出其中某個(或某些)虛詞的語法作用。但古人寫文章用虛詞,卻更加看重它表情達意的作用才好,因為虛詞用得好,確實有“含不盡之意於言外”的效果。這就要從全篇來看了。清末古文家林紓說:“須知有用一語助之辭,足使全神靈活者,訊息極微,讀者隅反可也。”“全神”,其實就是全篇的思想感情。著眼於全篇,才能更好地領會虛詞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再回到《醉翁亭記》上來。作者連用21個“也”②表達情意,愉悅(表達作者寄情山水,與民共樂的心情)

著名句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重點句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賞析八

根據醉翁亭記改寫的詞

宋代文學家黃庭堅曾改寫《醉翁亭記》而作成了一首詞,名為“瑞鶴仙”

其文如下:

環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翁之樂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芳佳木,風高日出,景無窮也。游也,山餚野蔌,酒洌泉香,沸觥籌也。太守醉也,喧譁眾賓歡也。況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太守樂其樂也。問當時太守為誰,醉翁是也。

賞析九

文章第一段由“醉翁亭”引出“樂”字,點出全篇主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第二段具體描寫山中朝暮與四季景物的變幻,寫出了自然山水之樂。第三段具體描寫遊人的和平恬靜以及宴遊的歡樂喧鬧,寫出了滁人游山之樂和太守宴遊之樂。第四段以禽鳥之樂襯托遊人之樂,又以遊人之樂襯托太守之樂,在議論中含蓄點名自己的思想感情。

本文在寫作上很有特色:無論是寫景寫人都能抓住特徵,山間朝暮四時之美景、滁人扶老攜幼之遊樂、太守醺然之醉態恍若圖畫呈現在眼前,精煉卻形象;句法上大量運用駢偶句,並夾有散句,既整齊又富有變化,使文章越發顯得音調鏗鏘,形成一種駢散結合的獨特風格。又多用判斷句,層次及其分明,抒情淋漓精緻“也”、“而”的反覆運用,形成迴環往復的韻律,使讀者在誦讀中獲得美的享受。

賞析十

他通過對優美的自然環境的描寫與和樂的社會風氣的描寫,含蓄委婉地表現了貶官之後的特殊心境。這篇散文中,有景物的描寫,人事的敘述,情感的抒發,而這三者又都生動地表現了歐陽修當時的特殊情懷。隨著文章中對景物的描寫,我們看到了一個閒適快活的世界: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優美,望之蔚然而深透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這兒的山,沒有嶙峋怪石,沒有岩絕壁,這兒的水,不是驚心動魄之水。山,逶迤起伏,布滿了茂盛的綠蔭,幽深秀麗,靜靜地綿延環繞;水,猶如一條迴旋曲折的銀色飄帶,潺潺而下,泠泠悅耳;還有一亭,四角翹起,像鳥一般,悄然飛臨在這細水旁,多么柔和寂靜的景色啊。《醉翁亭記》開頭這一段描寫,把我們帶到了一個景色優美的環境裡,產生了愉悅的感受。另一段景物描寫,也是如此:“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幕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這裡寫到了清晨飄散開來的淡霧,傍晚聚擾來的煙雲,春季發出幽香的野花,夏季蒼翠的綠樹,秋季潔白的霜色,冬季露出水面的石頭。一切都那么恬靜簡樸,淡雅自然。這是散文中的景物描寫,我們再看散文中人事的敘述: “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它所描寫的不是轟轟烈烈的社會巨大事件,也不是不同凡響的英雄行為,而是比較平凡的、沒有矛盾,沒有衝突的社會生活和個人生活。散文中描寫了在年事已高的太守管轄下,眾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太守自己生活的一個片斷,呈現的是一派閒適快活、安詳和平的景象,作者感到無限的快樂,不禁心曠神怡,榮辱皆忘,一切人世間的榮辱,煩惱都置之腦後,以至於忘自己“飲少輒醉”,盡興暢飲。結果,周圍歌聲繚繞,人們起坐喧譁,而他卻“頹然乎其間”,醉態可掬,欲起而不能了,這是愉快的最高境界。歐陽修通過景物的描寫,人事的敘述,抒發了自己由此而觸發的內心感慨。他的真摯的感情溶匯在景、事中,更使文章顯得情意盎然: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山水之樂,得之必而寓之酒也。” “……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這是一個飽經滄桑,在仕途宦海中顛簸數十年的人的欣慰的心情。從天聖八年(1030),年僅23歲的歐陽修就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他上下往返,盡心竭力,積極協助范仲淹革新內政,終於遭到群邪所忌,革官貶滴。他的理想在以前不能實現,而在貶於滁州之後,卻有了可喜的政績,這對於奔波勞碌,疲憊不堪的歐陽修來說,是多么舒心愜意的享受啊!滁州百姓的安樂生活,給了他極大的撫慰,而眼前的山水,又把他引入了一個恬靜的境界,他陶醉了,但不是醉於酒,而是醉於優美的景色,安詳的生活。這兒,禽鳥因山林而樂,人們因太守游而樂,而太守則是因百姓樂而樂,他處在優美的環境中,身心愉快,舒適安閒,不由便醺醺然了。歐陽修蒼顏白髮,頹然坐於眾之間,眼睛微閉,眼前的景物是優美的,人是歡欣的,歐陽修也被這和諧的氣氛所籠罩,陶醉了。歐陽修以“醉翁”自稱,曠達自放,擺脫宦海浮沉,人世紛擾,在這遠離都市的山水之間,把自己的心靈沉浸到閒適、恬淡的情境裡,獲得了一種平衡、和諧的感受。這種感受滲透在《醉翁亭記》里,使文章如田園詩一般,淡雅而自然,婉轉而流暢。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自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吾 《集古錄》一千卷,藏書一萬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吾一老於其 間,是為六一)。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散文家,詞人和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 (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稱為三蘇)、王安石、曾鞏(曾經拜過歐陽修為師)。因家中有一萬卷書、一千卷《集古錄》、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一老翁,故稱六一。自稱醉翁則是因為他“飲少輒醉”,說明他容易醉,突出一個“醉”字。而跟他一起喝酒的人當中,“年又最高”,歐陽修年紀最大,所以得到一個“翁”字。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仁宗時,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英宗,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諡文忠。其於政治和文學方面都主張革新,既是范仲淹慶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導者。又喜獎掖後進,蘇軾父子及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創作實績亦燦爛可觀,詩、詞、散文均為一時之冠。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詩風與散文近似,重氣勢而能流暢自然;其詞深婉清麗,承襲南唐餘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有《歐陽文忠公文集》。詩歌《踏沙行》。並著作著名的《醉翁亭記》。歐陽修死後葬於開封新鄭(今河南新鄭),新鄭市辛店鎮歐陽寺村現有歐陽修陵園,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另今綿陽南郊亦有其祠堂,名曰六一堂。歐陽修一生著述繁富,成績斐然。除文學外,經學研究《詩經》、《易經》、《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說,有獨到見解;金石學為開闢之功,編輯和整理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銘文碑刻上千,並撰寫成《集古錄跋尾》十卷四百多篇,簡稱《集古錄》,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學著作;史學成就尤偉,除了參加修定《新唐書》250卷外,又自撰《五代史記》(《新五代史》),總結五代的歷史經驗,意在引為鑑戒。

本文選自《歐陽文忠公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蘇教版中,選自《歐陽文忠公文集》;吉林專版中,選自《歐陽文忠公文集》。

歐陽修幼年喪父,在寡母撫育下讀書。仁宗天聖八年(1030)進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陽)留守推官,與梅堯臣、尹洙結為至交,互相切磋詩文。景佑元年(1034),召試學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館閣校勘。景佑三年,范仲淹因上章批評時政,被貶饒州,歐陽修為他辯護,被貶為夷陵(今湖北宜昌)縣令。康定元年(1040),歐陽修被召回京,復任館閣校勘,後知諫院。慶曆三年(1043),范仲淹、韓琦、富弼等人推行“慶曆新政”,歐陽修參與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軍事、貢舉法等主張。慶曆五年,范、韓、富等相繼被貶,歐陽修也被貶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以後,又知揚州、潁州(今安徽阜陽)、應天府(今河南商丘)。至和元年(1054)八月,奉歐陽修詔入京,與宋祁同修《新唐書》。嘉佑二年(1057)二月,歐陽修以翰林學士身份主持進士考試,提倡平實的文風,錄取了蘇軾、蘇轍、曾鞏等人。這對北宋文風的轉變很有影響。嘉佑五年(1060),歐陽修拜樞密副使。次年任參知政事。以後,又相繼任刑部尚書、兵部尚書等職。英宗治平二年(1065),上表請求外任,不準。此後兩三年間,因被蔣之奇等誣謗,多次辭職,都未允準。神宗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實行新法。歐陽修對青苗法曾表異議,且未執行。熙寧三年(1070),除檢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職,堅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縣)。這一年,他改號“六一居士”。熙寧四年(1071)六月,以太子少師的身份辭職,居潁州。卒諡文忠。

至和元年(1054)八月回朝,先後任翰林學士、史館修撰等職。與宋祁同修《新唐書》,又自修《五代史記》(即《新五代史》)。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二月,歐陽修以翰林學士身份主持進士考試,提倡平實文風,錄取蘇軾、蘇轍、曾鞏等人,對北宋文風轉變有很大影響。嘉祐三年六月庚戊,歐陽修以翰林學士身份兼龍圖閣學士權知開封府。五年,拜樞密副使。次年任參知政事,進樂安郡開國公。後又相繼任刑部尚書、兵部尚書等職。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上表請求外任,不準。此後兩三年間,因被蔣之奇等誣謗,多次辭職,都未允準。

神宗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實行新法。歐陽修對青苗法有所批評,且未執行。三年,除檢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職,堅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縣)。此年改號“六一居士”。

四年六月,行兵部尚書、上柱國、樂安郡開國公、食邑四千三百戶、食實封一千二百戶,特授太子少師致仕。居潁州(今安徽省阜陽市)。五年八月初八(公元1072年9月22日),歐陽修卒於潁州,諡文忠。(參考史料:宋史 列傳第七十八歐陽修傳)

歐陽修陵園位於河南省新鄭市區西辛店鎮歐陽寺村。該園環境優美,北依崗阜,丘陵起伏,南臨溝壑,溪流淙淙。陵園肅穆,碑石林立,古柏參天,一片鬱鬱蔥蔥,雨後初晴,陽光普照,霧氣升騰,如煙似雨,景色壯觀,故有“歐墳煙雨”美稱,為新鄭古代八景之一。

為紀念一代文宗,在其出生地四川綿陽南郊建有祠堂,名曰六一堂,在其故里江西永豐建有永叔公園,內有歐陽修紀念館、六一亭等建築。

《醉翁亭記》被選入人教版語文書八年級下冊第28課。

醉翁亭概況

現況

醉翁亭坐落於安徽省滁州市市區西南琅琊山麓,與北京陶然亭、長沙愛晚亭、杭州湖心亭並稱為“中國四大名亭”。是安徽省著名古蹟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歐陽修寫的傳世之作《醉翁亭記》寫的就是此亭。醉翁亭小巧獨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它緊靠峻峭的山壁,飛檐凌空挑出。數百年來雖屢次遭劫,又屢次復建,終不為人所忘。解放後,醉翁亭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多次整修。

歷史由來

宋慶曆五年(公元1045年),歐陽修來到滁州,認識了琅琊寺住持僧智仙和尚,並很快結為知音。為了便於歐陽修遊玩,智仙特在山中建造了一座亭子,歐陽修親自為它作記,由此寫出了《醉翁亭記》這一名篇。從此,歐陽修常同朋友到亭中遊樂飲酒,“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因此得名。歐陽修不僅在此飲酒,也常在此辦公。有詩讚曰:“為政風流樂歲豐,每將公事了亭中”。

布局

醉翁亭前有“讓泉”,泉請客送禮是小溪,終年水聲潺潺。清澈見底。琅琊山不僅山色淡雅,而且文化淵源久遠;自唐宋以來韋應物、歐陽修、辛棄疾、王安石、梅堯臣、宋濂、文徵明、曾鞏、薛時雨等歷代無數文豪墨客,賦詩題詠,皆在山中。醉翁亭中有宋代大文豪蘇軾手書的《醉翁亭記》碑刻稱為“歐文蘇字”,亭後最高處有一高台,名曰“玄帝宮“,登台環視,只見群山滴翠,百鳥齊鳴,令人心曠神怡!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而“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到底是何等的景色,讓嗜酒之人不為酒醉,又是如何的秀峰俊壑令其神意皆醉? ....帶著這般的好奇與憧憬,探入這片韻美的畫境。雖山不甚高,但清幽秀美,四季皆景。山中溝壑幽深,林木蔥鬱,花草遍野,鳥鳴不絕,琅琊榆亭亭如蓋,醉翁榆全國特有,琅琊溪、玻璃沼、曲水流觴溪流淙淙;讓泉、濯纓泉、紫薇泉等山泉泉泉甘冽,歸雲洞、雪鴻洞、重熙洞、桃源洞等岩洞洞洞神奇。更有唐建琅琊寺、宋建醉翁亭和豐樂亭等古建築群,以及唐、宋以來摩崖碑刻幾百處,其中唐代吳道子繪《觀自在(即觀音)菩薩》石雕像和宋代蘇東坡書《醉翁亭記》、《豐樂亭記》碑刻,被人們視為稀世珍寶。古人稱之為兼有名山、名寺、名亭、名泉、名文、名碑、名洞、名林的“皖東八名勝境”,蔚然深秀的琅琊山歷來享有“蓬萊之後無別山”之美譽。 ....山行六七里,見小橋流水,溪水源頭近在眼前,是為釀泉。柏油路噶然而止,過橋則為古樸的青石板路。“臨於泉上”的醉翁亭雖藏庭院中,上翹的亭角卻看得真真切切。“翁去百餘載,醉鄉猶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掛在亭柱上的一副對聯道出了園林的實貌,布局緊湊別致的庭院內有“醉翁九景”供人細細把玩。

亭前九曲流觴,流水不腐;亭後“二賢堂”,紀念的是歐陽修和王禹偁兩位宋朝太守。附近“寶宋新齋”供奉著“歐文蘇字”《醉翁亭記》石刻,崇文重教的當地人把這份“宋寶”用玻璃罩起來,蓋座亭子遮風雨,仔細地呵護著。

出亭西,有歐公手值的“歐梅”,千年古樹高達十數米,枝頭萬梅競放,樹下落紅護花。人勤春早,每年春節都要登山的滁人賈仁旗先生說,梅花開得特別盛。古木新葩,古城何嘗不是?滁州所轄鳳陽縣,曾是“十年倒有九年荒”的窮鄉僻壤,也是中國農村改的發源地。二十年來農村巨變,此地的很多農戶都蓋起了小樓,家中現代化電器一應俱全,他們種植經濟作物、外出務工做生意,思路開財源進。城市的變遷也日新月異,不說高樓大廈和通衢大道,便利超市、茶坊咖啡屋這些曾經新鮮的玩意兒如今已是小城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覺中,發現古亭以新貌示人,亭是人非,而人依舊為之迷醉!

閱讀習題

(甲)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范仲淹《岳陽樓記》)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歐陽修《醉翁亭記》)

1、 下面句子中加點的“於”與“行者休於樹” 中的“於”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告之於帝 B、苛政猛於虎C、躬耕於南陽D、天將降大任於斯人

2、請從(甲)(乙)兩段選文中各找出一個成語或常用的四字詞語,寫在下面的橫線上。

(甲)

(乙)

3、(甲)寫登樓所見,(乙)寫登山所見。除此之外,兩段文字所寫的景物還有哪些不同? 答:

4、下列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於是入朝見威王(《鄒忌諷齊王納諫》)

B.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C.山間之朝暮也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

D.而樂亦無窮也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愚公移山》)

5、(甲)(乙)兩段文字都寫了觀景時的感觸,請把有關句子摘抄下來。

(甲)

(乙)

6、上面兩段文字都寫到了景物的變化,作者寫這些變化有什麼不同的用意? 如:范仲淹以岳陽樓的“氣象萬千”引發遷客騷人的種種“覽物之情”,歐陽修通過一天之間和一年之間的景色變化引出“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的觀點。

參考答案:

1、C

2、(甲):“浩浩湯湯”或“氣象萬千” (乙):“水落石出”

3、①(甲)文是寫水景,(乙)文是寫山景}; ②(甲)文寫了朝暮之景,(乙)文既寫了朝暮之景又寫了四時之景;③(甲)文寫景突出其闊大壯觀,(乙)文寫景突出其秀美多變。

4、D

5、(甲)覽物之情,得無異乎?(或“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乙)而樂亦無窮也(或“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6.如:范仲淹以岳陽樓的“氣象萬千”引發遷客騷人的種種“覽物之情”,歐陽修通過一天之間和一年之間的景色變化引出“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的觀點。

目錄

醉翁亭主——歐陽修

年少現鋒芒

仕途多起伏

性情本豁達

文章自流芳

《醉翁亭記》

北宋·歐陽修

明·文徵明

賞讀

畫卷之美

音樂之美

神韻之美

《醉翁亭記》書法賞析

蘇軾大楷《醉翁亭記》賞析

文徵明小楷《醉翁亭記》賞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