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a-particle scattering experiment
[解釋]:
揭示原子有核模型的實驗。為E.盧瑟福等人所做,又稱盧瑟福 a 粒子散射實驗。J.J.湯姆孫發現電子揭示了原子具有內部結構後,1903年提出原子的葡萄乾圓麵包模型,認為原子的正電荷和質量聯繫在一起均勻連續分布於原子範圍,電子鑲嵌在其中,可以在其平衡位置作微小振動。
1909年盧瑟福的助手H.蓋革和E.馬斯登在盧瑟福建議下做了 a粒子散射實驗,用準直的 a射線轟擊厚度為微米的金箔,發現絕大多數的 a粒子都照直穿過薄金箔,偏轉很小,但有少數 a粒子發生角度比湯姆孫模 型所預言的大得多的偏轉,大約有1/8000的 a粒子偏轉角大於90°,甚至觀察到偏轉角等於150°的散射,稱大角散射 ,更無法用湯姆孫模型說明。1911年盧瑟福提出原子的有核模型,與正電荷聯繫的質量集中在中心形成原子核,電子繞著核在核外運動,由此導出 a粒子散射公式,說明了 a 粒子的大角散射。盧瑟福的散射公式後來被蓋革和馬斯登改進了的實驗系統地驗證。根據大角散射的數據可得出原子核的半徑上限為10 -14 米。此實驗開創了原子結構研究的先河。
相關詞條
-
粒子散射實驗
粒子散射實驗是揭示原子有核模型的實驗。為E.盧瑟福等人所做,又稱盧瑟福a 粒子散射實驗。J.J.湯姆孫發現電子揭示了原子具有內部結構後,1903年提出原...
發明 -
α粒子散射實驗
α粒子散射實驗(Geiger–Marsden experiment(s))又稱金箔實驗、Geiger-Marsden實驗或盧瑟福α粒子散射實驗。是190...
發展歷史 實驗內容 -
a粒子散射實驗
a粒子散射實驗(a-particle scattering experiment)又稱金箔實驗、Geiger-Marsden實驗或盧瑟福α粒子散射實驗引...
-
盧瑟福粒子散射實驗
盧瑟福粒子散射實驗,由盧瑟福等人所做的α粒子穿透金屬薄膜後向各個方向散射的實驗。之前湯姆生認為中性原子中的等量正負電荷均勻分布在原子內。
發現 -
高分子及納米粒子的溶液光散射
綜合內容簡介書籍化工書店本書第1章簡單介紹了作為光散射實驗者所必須掌握的基本理論知識;第2和第3章分別描述了光散射儀器的組成以及都有哪些公司提供這些儀器...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目錄 -
粒子物理學
粒子物理學是研究組成物質和射線的基本粒子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的物理學的一個分支。由於許多基本粒子在大自然在一般條件下不存在或不單獨出現,物理學家只有使...
粒子物理學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
散射效應
X線的物理學效應之一。能量較大的X線光子撞擊到原子的軌道電子,僅將一部分能量給予被擊脫電子,使其獲得較大動能,而光子作用並沒有消失,只是減少了一部分能量...
介紹 發現 解釋 注意 發現者 -
上帝粒子[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
希格斯玻色子是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預言的一種自旋為零的玻色子。1964年,英國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提出了希格斯機制。在此機制中,希格斯場引起自發對稱性破缺...
名稱來源與希格斯反粒子實粒子的發現 理論發展史 實驗探索 宇宙因它而沒有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