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WIKI的數字媒介產業,有兩個問題是需要解決的:
一個就是內容,現在指內容為王,這個內容是寬泛的。內容本身就是一種模式,也就是說必須要通過內容的互動、內容的互動產生更多的機會、連結更多的資源,這就是不同於傳統媒介的新的媒介模式。我們現在不僅僅要像傳統媒介一樣製作好的內容、好的文章等等這些東西,而是通過製作內容是把更多的信息資源、人力資源等串在一起,在這樣一個串聯過程當中形成自己的價值、形成自己的涅磐等等。
另外,就是內容的原創。首先就是對比於那種複製貼上的所謂“創作”。這裡內容的創作方式,主要還是建立在對傳統媒介內容的採集、編輯、整理這個上面,這應該說是有很多問題的,這不是我們數字媒介、網路媒介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所在,要依靠它就永遠是有一個軟肋。最好我們自己寫出心得,以小搏多的。而網路最大的特點是海量信息的儲存、連結、互動,這是網路自身的特性。因此網路的內容一定不能用傳統媒介的生產方式生產,用這種方式生產就不是基於網路的原創,網路必須找到基於網路自身技術的內容的原創方式。
以前我看過一篇文章,就講這個內容,所謂的團體寫作、團體共享交流這樣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們寫、我們來共享、我們來消費。比如像“互動維客”的知識生產方式,跟傳統的知識累積不同,這種生產方式最充分地利用了資源,不是一個人完成,是由對話題擁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團體共同完成的。而且是活的是不斷成長的 ,這些知識可以進行有機的重新排列,這就是基於網路技術原創。應當用這樣的思路形成網路的生產方式,這就是WIKI獨有的知識生產方式。
如“教師信息素養”,可以開闢一個專用的空間,號召所有感興趣的參與者寫出自己在該領域的所思、所想。傳統媒介或許可以找一百人寫這個東西,但是我們可以匯集到一百萬人、一千萬人甚至更多。我們所找到的東西是樹立了一個百科全書式的模型,它的價值比傳統的一本書要豐富得多。
我們現在需要做的是,把大家寫作的積極性,這樣一種自我情緒、自我情感的表露,變成為社會的生產、為他人的生產。我們作為一個團體、作為一個信息類型的新產業需要找到一個接口一個轉化平台,找到了這個接口、找到了這個轉化平台,WIKI這樣一種原創性的知識生產方式就真正地建立起來了。
參考:喻國明 06年5月16日在“新媒體勢力崛起與網際網路產業新經濟高峰論壇”上的發言/本文刊於《青年記者》2006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