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可分為兩類:一是獲得性,由電解質平衡失調(低血鉀、低血鈣、低血鎂)、藥物作用(奎尼丁、雙異丙吡胺、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藥,酚噻嗪,三環類抗憂鬱藥)、某些中風、二尖瓣脫垂等引起;一是先天性或家族性,或原因不明,狹義的QT間期延長綜合徵僅指此類。
關於後一類的病因有三種意見:
①由於植物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因為在實驗中發現刺激或切除一側星狀神經節可以引起QT間期延長與T波交替電壓,而臨床上影響交感神經張力的一些情況,可以在本症誘發昏厥。②由於心臟內神經變性。病理學檢查發現,竇房結和左心室中都有神經纖維變性,神經纖維和神經節細胞間有多數炎症細胞浸潤。這種病變不僅見於傳導系統,亦見於心室肌層的神經。③由於先天性心肌缺乏某種酶而引起代謝異常。電生理研究發現室性心律失常的機制可能為①折返②觸發活性,與之相關的因素為①腎上腺素能興奮;②動作電位時間變化;③早期或延遲除極;④折返環路。
臨床表現
都由心律失常造成。從臨床角度可分為二型:一型為腎上腺素能依賴QT間期延長綜合徵。此型包括賈-蘭綜合徵、瓦-羅綜合徵等病因不明的患者,以及蛛網膜下腔出血或植物神經系統手術的患者。在用力、驚恐、疼痛、激動等交感神經張力增高的情況下容易發病。發病時心率加快,U波指幅增高,QTU間期延長,然後出現尖端扭轉型室性心動過速發作,最後可致心室顫動。室性快速心律發作時可有眩暈發作,重者意識喪失,抽搐,猝死。另一型為心跳暫停依賴QT間期延長綜合徵。此型包括藥物作用、電解質平衡失調、營養不良、緩慢心律等條件下發生的患者。當心率減慢或在心搏間長間歇之後U波增大,在U波頂上發生尖端扭轉型室性心動過速,最後也可發生心室顫動。
原因不明或先天性的患者在不同時間可有QT間期和T、U波的變化,發作時出現症狀,不發作時可無症狀。
診斷說明
依靠臨床表現,有QT間期延長和室性心律失常者應考慮本病。其次,應分析其起病原因,獲得性者在臨床上根據服藥史及血電解質測定多數可以找到原因。有家族史,QT間期延長並有昏厥史者不難診斷為原發性,根據有否耳聾又不難區分其為賈-蘭或瓦-羅綜合徵。在發作前後注意其過程,區別其屬於腎上腺素能依賴,還是心跳暫停依賴,以利於治療。
Q-T間期延長綜合徵的心電圖特徵
Q-T間期延長、T波寬大,可有切跡、雙相或倒置。同一患者在不同時間Q-T間期和T波形態可有變化。u波常較大。Q-T間期有隨年齡增長而短縮的趨向,昏厥發作時心電圖呈室性心動過速,多數為尖端扭轉型,也可有心室顫動或心室停搏。發作前後可有T波電壓交替,頻發室性過早搏動。但也有在發作時僅有胸痛及ST-T變化而無昏厥及室性心律失常者。
治療說明
對腎上腺素能依賴型,治療以減低交感神經張力為主,常用β受體阻滯劑如普萘洛爾作為首先治療,其用量根據療效逐步增加,最多可達100~150mg/d。苯妥英鈉0.1每日三次,卡馬西平(醯胺咪嗪)10mg,每天3~4次也有效。交感神經阻滯藥如胍乙啶、利血平等也可套用。藥物治療效果不滿意時可作左頸胸交感神經節切除術。
對心跳暫停依賴型,治療以提高心率為主,為此,除尋找病因加以去除或糾正外,對症治療在於用異丙腎上腺素、阿托品或起搏治療。異丙腎上腺素可作為首先治療。硫酸鎂1~2克靜脈注射也有效。
從電生理分析中,示腎上腺素能興奮,心室復極時QT離散度大者用β受體阻滯劑,必要時作交感神經節切除療效較好;示早期或延遲後除極者則考慮用維拉帕米,鎂鹽,異丙腎上腺素,阿托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