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知識
動態心電圖(Dynamic Electrocardiography DCG)於1957年由美國Holter首創,故又稱Holter心電圖.國外1961年由Del Mar最先推出Holter系統套用於臨床,1978年4月,我國引進Holter監測技術;近年來國內迅猛發展,其儀器由磁帶式記錄發展為固態式記錄、快閃記憶體卡記錄,由單導、雙導發展為12導聯全記錄。DCG可連續記錄24小時心電活動的全過程,包括休息、活動、進餐、工作、學習和睡眠等不同情況下的心電圖資料,能夠來發現常規 ECG不易發現的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是臨床分析病情.確立診斷.判斷療效重要的客觀依據。近半世紀以,隨著動態監護領域的進一步拓展,如動態血壓、動態腦電、動態睡眠呼吸監測等技術在醫學臨床及科研中的廣泛套用,現今,Holter的全新詮釋應包括:動態心電/動態血壓/動態睡眠呼吸等多種參數。
以往診治的局限或失誤提醒人們,無論是預防、治療疾病,還是判斷疾病預後者需要充分證據。但人類疾病往往是繼發或同時並存的,如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症可引發高血壓、肺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高血壓可引發冠心病、心衰等,而多數降壓藥物又會對呼吸產生不同程度的抑制,由此可見,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症(SAS)、高血壓(Hypertension)與心臟病(Heart Disease)之間有著廣泛的因果聯繫。同步多參數Holter可有助於我們準確甄別出原發病灶與繼發改變。
適應症
一、心律失常
1. 檢出隱匿性心律失常:短暫的,特定情況下始出現的心律失常,常規ECG易漏診,而DCG可以捕捉到短暫的異常心電變化, 了解心律失的起源.持續時間、頻率、發生與終止規律,可與臨床症狀,日常活動同步分析其相互關係。
2.監測快速性心律失常:可進一步了解其發生與終止規律.是否伴有SSS綜合徵或預激綜合徵(尤其間歇性)以及其分型。
3. 觀察緩慢性心律失常:了解其主要表現形式及有無竇房結功能不全。對快一慢綜合徵,通過DCG觀測,協助選擇抗心律失常藥,調整劑量或考慮其它治療方法,為安裝起搏器及類型選擇提供客觀依據。
4. 協助判斷不同類型異位節律或傳導阻滯的臨床意義:通過DCG監測其發生頻度與嚴重程度,和生活或活動的相應關係,確定治療方針。
5.評價抗心律失常藥物的療效:DCG是研究評價抗心律失常藥物可靠的臨床指標。
二、發現猝死的潛在危險因素
心性猝死最常見的原因是室速或室顫,發生前常有心電活動不穩的室性心律失常,它僅能依靠DCG才易發現其發生規律。對有可能發生猝死的二尖瓣脫垂、肥厚性或擴張性心肌病、Q-T延長綜合徵患者,DCG可及時並比較全面地發現猝死危險因素,有助於及時採取有力治療措施。
三、協助判斷間歇出現的症狀如胸悶、心悸、眩暈、黑朦或暈厥是否心源性。
四、對缺血性心臟病的診斷
DCG連續監測12導聯的ECG,對心肌缺血的檢出率高,還可進行定位診斷,尤其症狀不典型的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或無症狀心肌缺血具有無可代替的臨床價值。ST-T改變與時間同步的活動相關分析,有助於判斷其心肌缺血的類型和選擇藥物。此外,還能檢出心肌缺血時伴隨的心律失常類型及頻率,以及預測發生心源性猝死的可能性,便於及早採取防治措施。
五、 檢測人功心臟起搏器的功能
DCG可監測患者在活動或休息時的起搏心電圖變化,了解起搏器的脈衝發放與感知功能,以及有無心律失常的發生。
24小時動態監護和分析(Holter)系統
Holter是以人名命名的監護分析系統,最初是用在動態記錄和分析心電信號,現除心電Holter外,還出現了血壓監護Holter、腦電監護Holter、多道Holter和基於阻抗法的心輸出量Holter等。
Holter系統分成兩部分:攜帶式記錄盒和快速回放分析部分。
攜帶部分包括生命信號獲取、調理和儲存等,也包含有病人自覺症狀的記錄功能,一般應能記錄24小時以上的信號以便記錄日常活動中的生命信號的變化,檢出偶發性症狀,記錄介質有磁帶或存儲器。
分析部分主要由存儲信號解讀部分和分析軟體組成,主體是高性能的計算機,主要完成對所記錄的信號進行分析和統計,也能顯示、列印所存儲的具體信號波形作為醫生診斷的依據,回放和自動分析的速度一般可達記錄速度60倍以上,所以要求系統有非常準確、高效的自動波形特徵提取和識別的能力,但為了提高識別的準確率,大部分分析系統都允許醫生參與識別工作,可以人為添加漏判或剔除誤判的信號波形,這樣的系統都必須有人機互動功能和快速索引功能,最終還能把結果(包括統計資料、各種代表性的波形)列印出來或存檔。
Holter心電分析系統的常見功能有:快速的系統干擾波的識別、染色標識正常和室性心電圖、彩色趨勢圖、全螢幕幕顯示或分屏疊加顯示、螢幕編輯和確定病人心電圖資料、測試結果儲存(可回放/編輯)、S-T段數據分析和HRV分析軟體、單個心電圖編輯、螢幕電子卡尺等等。
使用快閃記憶體的Holter攜帶式記錄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