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18大黃蜂戰鬥攻擊機

FA-18大黃蜂戰鬥攻擊機

F/A-18大黃蜂戰鬥攻擊機(F/A-18 "Hornet" Strike Fighter)是美國海軍所發展一種專門針對航空母艦起降而開發的對空/對地全天候多功能艦載機,它同時也是美國軍方第一架同時擁有戰鬥機與攻擊機身份的機種,對於空間有限、承載機隊數量不多的航空母艦而言,像F/A-18這種角色多變的泛用機種,是非常優秀的配屬選擇,也是目前美國海軍最重要的艦載機種。

概觀

F/A-18F大黃蜂戰鬥攻擊機F/A-18F大黃蜂戰鬥攻擊機

類型 戰鬥攻擊機/多用途戰鬥機
乘員 F/A-18A/C:1人
F/A-18B/D:2人
首飛 1978年11月18日
服役 1983年1月7日
生產 麥道/波音/諾斯洛普公司
產量 1,458架以上
單位造價 約9,400萬美元(E/F型,2009年)
約1.02億美元(G型,2009年)
現況 現役
主要用戶 美國,澳大利亞,西班牙
衍生機型 F/A-18E/F超級大黃蜂,EA-18G咆哮者

技術數據

長度 56呎(17.1米)
翼展 展開:37呎6吋(11.43米)
收折27呎6吋(8.38米)
高度 15呎4吋(4.7米)
翼面積 400平方呎(38平方米)
空重 24,700磅(11,200千克)
正常起飛重量 37,150磅(16,85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 51,550磅(23,400千克)
發動機 2具通用電氣F404-GE-402渦扇發動機
推力 2×17,751磅(79.2kN)(後燃器開)

性能數據

最大速度 1.8馬赫(1,127哩/時,1,814千米/時)
高度36,100呎時(11,000米)
爬升率 50,000呎/分(254米/秒)
最大升限 50,000呎(15,000米)
最大航程 2,070哩(1,800海浬,3,330千米)
作戰半徑 330哩(290海浬,537千米)
執行高-低-低-高任務
翼負荷 93磅/平方呎(450千克/平方米)
推重比 >0.95

武器裝備

機炮 1門M61A1/A220毫米火神炮
飛彈 對空:AIM-7AIM-9AIM-120
對地 :AGM-62AGM-65B-57B-61
對艦 :AGM-84
反雷達:AGM-88
炸彈 GBU-10GBU-12GBU-16CBU-59Mk-80s

基本設定

F/A-18“黃蜂”F/A-18“黃蜂”
在設定上,F/A-18是一架雙發動機雙垂直尾翼構造,中等翼展與後掠角度,多用途的超音速戰術戰機。到目前為止,美軍的F/A-18一共發展出六種不同的衍生版本,分別是單座的F/A-18A與18C,及雙座的F/A-18B與18D。至於最新銳的F/A-18E/F雖然仍列在黃蜂家族裡面,但實際上幾乎可以被視為是一種歷經重大修改升級過後的新機種,軍方給予其超級大黃蜂(SuperHornet)的代號以便與原本的版本區隔,是目前美國海軍與海軍陸戰隊最主要的空優與對地攻擊用機種。相對於單座的A、C型,雙座的B、D型機種主要是利用更改航電系統的裝設位置與稍微減少油箱容量(約6%)來達成,B型機的主要用途是為了訓練使用,但比起一般的教練機,雙座的F/A-18仍然擁有完整的作戰能力。至於D型則常被實際用來進行作戰任務,擔任一些像是戰術空中管制、前線空中管制或是戰術偵察任務之類,需要較多人力分工的特殊任務。

F/A-18原本的發展目的是因為美國海軍需要一款價格較低、輕型的多用途戰機,以便與當時艦隊主力的空優戰機、價格高昂且大型的F-14作高低搭配。但是在2006年F-14正式自美國海軍退役,而海軍的先進戰術攻擊機(AdvancedTacticalAircraft,ATA),也就是A-12計畫又告夭折,造成原本的對地攻擊主力A-6停役後無以為繼的困境,F/A-18遂同時肩負起這兩款戰機留下的任務真空帶。最新改良型的F/A-18E/F是美國海軍航空隊主力的對地與空優任務的機種,駐地美國西岸的幾支海軍航艦戰機大隊(CarrierAirWing,CVW),因為F-14操作成本的問題造成縮減數量甚至沒有配屬F-14,而完全以F/A-18作為戰鬥主力,F/A-18對於美國海軍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歷史

YF-16 vs. YF-17

F/A-18的發展史,最早可以回溯到1972年時,美國空軍發展的輕型戰機(LightweightFighter,lwf)計畫。當時在參選的諸多團隊中通用動力(GeneralDynamics)與諾斯洛普(Northrop)獲得最後決選權,分別發展了YF-16與YF-17兩種原型機進行測試,在這計畫中YF-16中選發展成日後大家熟悉的F-16“戰隼式”(FightingFalcon)戰鬥機,但YF-17“眼鏡蛇式”(Cobra)戰機卻不幸落選。然而在1974年秋天,當美國海軍的空戰戰機(AirCombatFighter,ACF)計畫開跑時,由於美國國會要求海軍必須自空軍的這兩架競爭者中挑選,兩大集團又再次對壘,不同的是,由於雙方都未曾有承包製造航空母艦艦載機的經驗,諾斯洛普與製造海軍飛機經驗豐富的麥道公司(McDonnellDouglas)合作,以YF-17為藍本開發出海軍版的原型機,並且由該團隊打敗對手所提案-衍生自單引擎的F-16戰機之艦載機版本。雖然在一開始時,該團隊打算開發出戰鬥機版的F-18與攻擊機版的A-18,來分別取代海軍陸戰隊的F-4與海軍和陸戰隊使用的A-7與A-4攻擊機(1976年,當麥道團隊勝利得到製造授權時,他們其實是授命量產空戰用的F-18A),但是海軍稍後認為這兩種能力的確能夠存在於同一架飛機上面,因此最後的結果是二合一變成一機雙用的F/A-18,同時海軍將使用F/A-18的部隊編號改為“VFA”(戰鬥攻擊中隊)來執行空優與對地攻擊兼顧的雙重任務型態。除了航空母艦起降用的艦載機版本外,諾斯洛普也另外設計減輕重量的陸基版F/A-18L,根據兩家公司的協定,麥道公司負責艦載機版的開發、製造與銷售,諾斯洛普則負責的陸基版的促銷業務。然而尷尬的是,艦載機版F/A-18的外銷市場由於美國軍方採用而大開,反而讓陸基版本毫無商機可言,兩家合作廠商曾一度因此對簿公堂,還好在官方斡旋下解決紛爭,由麥道作為主導廠商執行此計畫,諾斯洛普只負責協助。
雖然在外觀上,F/A-18大致保留了F-17的基本構型,像是雙發動機、雙垂直尾翼與大部分的機身架構,但事實上F/A-18無論是在機體結構、航電系統或是動力系統方面,都是徹頭徹尾重新開發的。YF-17原本使用的YJ101渦輪風扇發動機在提升輸出推力成為F404渦輪扇發動機。為了能夠讓飛行員自己一個人就能順利執行對空與對地的各種任務,導入了先進的數位化概念與玻璃座艙,以陰極射線管(CathodeRayTube,CRT)的螢幕取代傳統戰鬥機所使用的複雜指針儀表,採用電傳操縱(Fly-by-Wire)進一步提升飛機的控制性。在設計上也著重飛機的維修性和降低需要的人工,這些革命性的概念對於日後F/A-18大受好評的多功能、好操作之特性,有著關鍵性的幫助。

F/A-18 A

為了加速新機種的開發,軍方訂購了11架F/A-18原型機,其中有9架為單座型,也就是日後的F/A-18A。雖然偶爾有人會稱呼這批飛機為YF/A-18A,但事實上根據官方的定義,這批飛機應該是作為預產機而非可以懸掛“Y”字代號的原型機身份。1978年11月18日,第一架預產型F/A-18A順利升空,戰機在為期一年多的測試後,正式進入量產。根據記錄總共有371架F/A-18A被製造出來,並且於1980年3月開始部署,初期當然是以美國海軍的操作測試與評估單位開始接收新飛機。不過令人有點意外的是,第一個真正正式配置F/A-18A的單位,其實是海軍陸戰隊第314“黑騎士”戰鬥攻擊中隊(VMFA-314"BlackKnights"),於1983年1月7日正式換裝完成開始運作。而第一個正式配置F/A-18A的海軍單位,則是海軍第113戰鬥攻擊中隊(VFA-113),於1983年8月換裝完成。VFA-113與後來換裝完成的VFA-25,被配屬在第14航艦航空大隊(CVW-14),因此搭載該大隊的星座號航空母艦(USSConstellationCV-64)成為第一艘正式配置F/A-18作為戰鬥武力的航空母艦。
當F/A-18A正式開始服役後,海軍的高級將領們馬上感受到這型多功能戰鬥機真正厲害的地方:它比原本對地攻擊專用的A-7載彈量更大,攻擊精確度更高,但又有不輸給海軍當家空優戰機F-14的運動能力,因此他們給了F/A-18A“搖擺戰機”(SwingFighter)的渾名,意指這架飛機能在戰鬥機與攻擊機兩種原本壁壘分明的角色中,輕易的切換。相較於過去必須更換航電才有可能有效擔任某一類型任務、或是起飛前就就必須先設定電子裝備的“多用途”戰機來說,F/A-18真正實現空中切換多任務機種的設計。
1986年4月,配屬在珊瑚海號航空母艦(USSCoralSeaCVB-43)上的兩中隊海軍航空隊與兩中隊海軍陸戰隊航空隊的F/A-18參加轟炸利比亞的“黃金峽谷任務”(OperationElDoradoCanyon)。在該行動中主要擔對地任務,尤其是壓制利比亞的防空系統與雷達。這場任務成為F/A-18與AGM-88A“HARM”高速反輻射飛彈的首次實戰登場,擊毀諸多利比亞的雷達與防空飛彈設施,包括蘇聯極少出口的SA-5長程防空飛彈,替其他進行主要攻擊的友軍開路。1991年的沙漠風暴行動(OperationDesertStorm)則是第一次由F/A-18擔綱出場的作戰任務,該次戰役中美軍一共投入了9個配備F/A-18的海軍和7個海軍陸戰隊中隊,雖然在這場作戰中F/A-18主要是擔任對地攻擊的角色,但是也常常會越界執行一下空中巡邏任務。開戰當天兩架滿載炸彈的F/A-18在路程上先是擊落了兩架伊拉克空軍的殲-7型戰機,隨後繼續飛往目標點執行轟炸任務,再次印證它真正的多功能威力。

F/A-18 B

雙座型的F/A-18B之出現,是打從F/A-18一開始在開發時就同時進行的。在F/A-18最早的11架原型機中,有兩架雙座型版本,代號TF-18A(T是美軍對於教練機的稱呼代號),但在量產後更改為F/A-18B。F/A-18B多出的一個座位是犧牲了約6%容量的油箱空間來達成,但除此之外雙座版的戰機在功能上與單座版的幾乎相同,表現也一致。根據資料F/A-18B一共只量產了40架,除了少數幾架交由測試單位運用外,幾乎都是配置在前線單位而非原本預期的純教練機用途。

F/A-18 C/D

在麥道/諾斯洛普成功生產了400架的F/A-18A/B之後,針對航電設備作為主要改良項目的新型F/A-18在1990年代中期取代了原本的A/B版本,其單座型稱為F/A-18C,雙座型則為F/A-18D,第一架F/A-18C(機身編號163427)是在1987年9月3日進行處女航,並且在1987年9月開始量產。1989年VFA-25與VFA-113首先進行換裝。新版本的戰機主要改良包括更換新的任務電腦,加裝與1553B和1760軍用標準相容的資料匯流排,新款的彈射椅與飛行事件及監測裝置,這套裝置會紀錄飛機的各項與維修相關的資料。在武器與系統上能夠配備新登場的AIM-120“AMRAAM”先進中程空對空飛彈,與採用紅外線影像尋標頭的AGM-65“小牛”式(Maverick)對地飛彈。除此之外,根據原本的設計F/A-18C能更換RF-18A(最初編號F/A-18(R))偵察機的可交換式偵查機鼻(InterchangeablerecceNose)來進行偵查任務,因此也設計保留了相關的電子接線與防電磁外泄屏避,但最後計畫還是終止而沒有實際使用到。由於F/A-18C與之前的A版本幾乎只有航電系統方面的改變,因此兩個機型在外觀上很難分辨,只能從F/A-18C較A在機身上多了一些突起的天線上看出端倪。
F/A-18C在開始生產了兩年、137架之後,自1989年以後出廠的飛機開始具備夜間攻擊能力。改良的部分包括可以使用AN/AAR-50導航前視紅外線(ForwardLookingInfraRed,FLIR)或者是AAS-38夜鷹(NITEHawk)導航與紅外線目標標定前視紅外線莢艙,紅外線影像能夠直接傳送到抬頭顯示器(HUD)上。與夜視鏡相容的座艙儀錶板,飛行員能夠使用AN/AVS-9貓眼(CatEye)夜視鏡,彩色多功能顯示幕以及電子移動地圖顯示器。第一架配備這套系統的F/A-18C(編號163985)在1989年11月1日交機,又有“夜攻黃蜂”(NightAttackHornet)的綽號。1992年之後,F/A-18可以攜帶加裝雷射目標指示器的AAS-38莢艙,為雷射制導炸彈提供照明。
F/A-18C已於1999年停產。

F/A-18 E/F 超級大黃蜂

F/A-18家族中的最新機型是單座的F/A-18E和雙座的F/A-18F,綽號“超級大黃蜂”。獲得這個綽號的是因為這兩款機型雖然延續了最初F/A-18的設計概念,但是這兩款機型被完全重新設計過,整個機身擴大了約30%,並換裝新型的F414發動機,目前有一個中隊F/A-18E和一個中隊的F/A-18F被部署在尼米茲號航空母艦上。
F/A-18E/F最大的進步在於其雷達反射面積減少約10%。雖然不能像新一代的F-22等隱身戰機般,能完全在傳統雷達前隱身,但已足夠讓敵機鎖定的有效距離減少,且就算被鎖定也比較容易逃脫,使得被擊毀的機率大幅的降低。除此之外,其武器掛載點的數量也較以往增加,並且可外掛多達五個副油箱,除了可大幅延長作戰半徑外,甚至還能執行簡易的空中加油任務。
2007年澳洲空軍初步訂購了30架上下的E/F型取代老舊的F-111中隊。


F-18 HARV

F-18HARV版是太空總署的高迎角實驗機(HighAlphaResearchVehicle),計畫期間在1987年到1996年,驗證戰機是否可以達到70度迎角(一般戰機只能55度)HARV的向量噴管是三片偏流片組成的軸對稱向量噴管。

EA-18G 咆哮者

EA-18G咆哮者是美國海軍預備在2009年財政年度開始取代現役EA-6B電子作戰飛機。EA-18G由F/A-18F的機體修改之後,利用掛載於機翼與機腹中線下方的ALQ-99干擾筴艙與機身內的電子設備,執行對地方無線電訊號源,包括雷達與通訊設備的蒐集、干擾與壓制。
2000年下半年美國海軍開始著手進行下一代電子作戰飛機發展研究,經過22個月的評估與研究之後,2001年一份2000頁的機密報告提出多種海空軍聯合研發與採購的提案,由於海空兩軍對於新機種任務規劃的差異,以及海軍陸戰隊預備採用未來服役的F-35聯合打擊戰鬥機的電子作戰版,兩軍種合作計畫因此改由海軍單獨利用F/A-18F的機體改良之後取得。
第一架EA-18G發展型,編號16641,於2006年8月3日于波音位於密蘇里州聖路易市的工廠正式對外公開,8月15日進行第一次試飛。EA-18G與F/A-18F共享90%的機身結構,APG-79主動相控陣雷達與其他航電系統,在兩處翼端,EA-18G加裝ALQ-218戰術干擾系統接收器(TacticalJammingSystemReceivers,TJSRs)。主要的電子作戰系統與EA-6B相同,都是使用ALQ-99ICAPIII筴艙,高度自動化的系統與接口設計將提高EA-18G的作戰效果。

使用國家單位

美國
o美國海軍
o美國海軍陸戰隊
o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
澳大利亞皇家空軍(RoyalAustralianAirForce)
o麥道公司內部代號AF/A-18。
o購入75架(57架單座、18架雙座),現役71架,意外事故損失4架。
o第一架於1984年10月29日運交澳大利亞皇家空軍。
o2001年曾有4架部署到迪亞哥·加西亞島(DiegoGarcia)擔任防空任務,以支援美國對阿富汗(Afghanistan)塔利班(Taliban)的作戰行動。
o全機隊規劃於2015年退役,由F-35閃電Ⅱ(LightningⅡ)式戰鬥機取代。
科威特空軍(AlQuwwatAjJawwaiyaAlKuwaitiya)
瑞士空軍(SchweizerLuftwaffe)
o初期並未具備對地攻擊能力,後續才購入對地攻擊用硬體裝備。
o購入34架,現役33架,1架D構型損失於墜毀事故。
芬蘭空軍(SuomenIlmavoimat)
o使用純截擊機版F-18C/D。
o購入64架,現役63架,1架損失於2001年發生的空中撞機事故。
o首架於1995年6月7日運交[1]。
馬來西亞皇家空軍(TenteraUdaraDirajaMalaysia,使用雙座截擊機版的F-18D)
加拿大空軍
o購入138架,配屬加拿大空軍司令部(CanadianForcesAirCommand)。
o麥道的內部代號為CF-18A,但加拿大軍方將機種代號改稱CF-18A(單座)與CF-18B(雙座)。
o全機隊現正進行航電和結構提升計畫,將服役至2020年。
西班牙空軍(EjércitodelAire,機種代號改稱C.15)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