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動脈性門脈造影

1998年以來,我們將CTAP、CTHA同時套用於重複介入治療的肝癌患者,發現了CTA新的作用和價值。 CTAP和CTHA檢查肝內小病灶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明顯優於常規CT,這早已得到公認。 CTAP對已經過栓塞治療後的腫瘤周邊部改變的顯示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CT動脈性門脈造影(computedtomographyhepaticarteriography,CTHA)是肝臟的CT血管造影的一部分,肝臟的CT血管造影(computedangiography,CTA)。自Prando等於1979年首次報告以來,隨著CT機的改進,這項技術已得到很大發展。1998年以來,我們將CTAP、CTHA同時套用於重複介入治療的肝癌患者,發現了CTA新的作用和價值。它在顯示復發轉移病灶,判斷腫瘤血供,提示側支供血等許多涉及肝癌介入治療的關鍵問題上提供了常規CT和血管造影難以獲得的有用信息,從而有利地指導了介入治療的具體實施。

CTAP和CTHA檢查肝內小病灶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明顯優於常規CT,這早已得到公認。本研究表明:CTAP和CTHA顯示小病灶的敏感性和特異性不僅超過CT,也超過了DSA。CTA清晰地顯示了CT和DSA都未發現的小至5mm以下的病灶,使我們調整導管位置,找到病灶進行治療而未被遺漏,這些病灶在後來的碘油注入和碘油CT中得到證實。CTAP對已經過栓塞治療後的腫瘤周邊部改變的顯示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這種能力為CTAP所獨有,常規CT和DSA目前都不能像CTAP那樣確切地顯示栓塞後腫瘤周邊部的改變。對栓塞後腫瘤周邊部CTAP顯示有低密度帶者,均給予了相應的灌注或栓塞治療。

病人的所謂“少血供”病灶經2次介入治療均未能達到有效的灌注和栓塞,後經CTHA檢查才明確了病灶的多血供性質,糾正了原來的誤解,進行了超選擇插管,達到了滿意的治療。如果某一肝段或腫瘤存在側支供血,CTHA上該區域不強化,表現為低密度。這是CTHA的一個重要功能:提示側支供血。經栓塞治療的腫瘤常發生側支供血,特別是在多發的肝內病灶中大部分為肝動脈供血,少數病灶為側支供血的情況下,即便很有經驗的介入醫生也難以發現側支供血的存在。病人如果沒有CTHA的明確提示,也很難想到側支血管的存在。其中的1個較大的病灶中既有大部分的側支供血,又有小部分的肝動脈供血,CTHA把這一切顯示得清清楚楚,這對即將進行的介入治療的指導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CTHA能對肝硬化結節的形態學改變作出細緻的描繪。肝硬化結節在CTHA上密度的變化反映了肝硬化結節由門脈供血向肝動脈供血的轉變,提示了硬化結節向惡性病變轉化的趨勢和過程。這有可能使我們把肝癌復發的診斷建立在復發之前,從而採取必要的治療措施。肝癌治療後的復發轉移十分常見,複查和復治是肝癌介入治療中極其重要的環節。敏感而特異的複查手段是保證復治以至整個介入治療質量和療效的前提和關鍵。

本研究表明:CTAP和CTHA為肝癌的介入治療提供了一個最佳的複查手段,它為介入治療提供了諸多極其珍貴的信息,有利地指導了介入治療實踐,因此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至於其具體的適應範圍,有待於進一步探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