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W1試飛時的描述:1998年空軍試飛團團長湯連剛被中央電視台列為“東方之子”進行了採訪;1999年湯連剛被空軍評為“十佳飛行員”予以表彰。這位41歲中國唯一的空軍試飛團的現任上校團長,在他25年的飛行生涯中,為共和國的航空事業填補了三項空白,曾獲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在祖國的西部有著兩千年古老文明的世界歷史名城西安郊區,有一顆中國航空界的明珠——中國試飛院。在試飛院承擔著科研試飛的“藍天探險家”們,就是中國空軍一支名震華夏的特殊部隊——空軍試飛團,湯連剛就是這個團的主官。
1975年,16歲的湯連剛從遼寧新民縣招飛。1983年,他作為空軍飛行尖子被選入中國試飛院,成了空軍試飛團的一名藍天開路人。17年來,他在新機科研試飛中鐫刻下了自己的人生亮點。
BW-1 空中遇險
BW-1變穩飛機是我國第一架電傳操縱變穩型空中試驗機。它的問世為我國航空工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空中試驗平台,使我國的戰機從機械操縱向電子操縱轉化有了可靠的空中試驗手段。
電傳操縱系統是將飛行員的操縱指令變換為電信號以操縱飛機的系統。它的優點是結構簡單、體積小、重量輕、回響快、操縱省力、易於安裝和維護、便於和其它系統交聯、能控制更多操縱面。目前美、俄、英、法等國的著名戰機都採用了這一技術,用它代替舵桿的機械操縱,使飛機的作戰性能發生了一次飛躍。BW-l是中國試飛院周自全研究員用了多年時間攻關研製出的一種以電子操縱為主,並配有機械操縱的空中試飛機。它上邊安裝了多種新型設備,是我國第三、四代新機研製的先驅。
湯連剛第一個吃“螃蟹”,擔任了該機的首席試飛員。經過地面模擬台的多次練習和反覆研究資料,他的一個小本本上已記滿了數據。他還不斷勉勵自己,“是自己代表中國空軍第一次進入國產新機的電傳動領域,只許成功,不能失敗”。
1989年初冬的一天,中國試飛院機場的上空白雲淡淡,冷風颼颼。西伯利亞的冷空氣雖然給關中大地帶來了朔風勁吹的寒流,但也帶來了天高雲淡、青山可見的大好天氣,正是BW-1試飛最緊張的時刻。
湯連剛和他的戰友登上BW-1,進行閉環試飛。閉環試飛用於檢驗電傳動的自動化功能效率,是一個極其危險的科目。這架銀白色的戰鷹在起飛線上請示過當天的指揮員後,就展翅衝上藍天。
已經飛過14個年頭的湯連剛專心地注視著座艙前邊的每一個儀表,他知道自己的重任,這是在乾前人沒幹過的事業。
1000米、2 000米、3 000米,正在爬升的飛機突然“咔”的一聲,飛機開始下墜。湯連剛拉拉操縱系統,飛機沒有反應,操縱系統失靈了。這時候,飛機猛然一低頭,產生負過載,使他和坐在后座的戰友脫離了座椅,懸在座艙中。
所謂過載,簡單說就是身體所承受的壓力為自己體重的倍數。正過載向下壓,負過載向上提。負過載特別嚴重時,可以將飛行員的眼珠從眼眶中拉出來,造成事故。在這一瞬間,湯連剛和他的戰友感到一種無形的力量將他們拉離了座椅,拉得他們手臂發麻。眼珠鼓脹,渾身無力。
也就在這時,地面指揮員發出了詢問:“02,02,飛機怎么樣?飛機怎么樣”?送話器就在口邊,湯連剛說:“操縱失靈。”地面指揮員說:“請及時處理,保持聯繫。”
湯連剛穩了穩自己,又調整了幾次操縱系統,飛機還是沒有改變姿態,低頭撲向地面,大地好像一個吃人惡魔似地張著血盆大口,隨時準備吞下他們。
這時候,湯連剛想到了跳傘,只要手一按電鈕,他和戰友就可以生還,但是BW-1就完了,這可是試飛院科技人員多年的努力啊,也是國家投了巨資才搞出來的。
“為了國家利益,再試。”他對戰友說,戰友也同意他的打算。
眼看到1000米了,幸運之神終於趕走了死神,湯連剛手一拉桿,BW-l又抬起了頭,運轉正常了,又一次沖向了藍天。
雖是寒風凜冽的初冬,湯連剛落地時,他和戰友的飛行服還是被汗水濕透了。
在湯連剛和試飛院科技人員的努力下,BW-1在90年代初終獲成功,並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湯連剛和主設計師周自全研究員都被評為一等功臣。看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證書上寫著自己的名字,湯連剛的眼睛濕潤了,他想起了德國科學家奧托·李林塔爾說過的一句話:“發明一架飛機算不了什麼,製造出來也沒有什麼了不起,而試驗它才艱難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