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eComte ,中文譯名為奧古斯特·孔德(1798年1月19日-1857年9月5日),他是法國著名的哲學家,社會學、實證主義的創始人,1798年1月孔德出生於蒙彼利埃的一個中級官吏家庭,在其著作中正式提出“社會學”這一名稱並建立起社會學的框架和構想,整個19世紀,值得一提的法國社會學家屈指可數,但作為實證主義的創始人,社會學之父的奧古斯特·孔德(AugustComte,1798-1857)卻當之無愧.他創立的實證主義學說是西方哲學由近代轉入現代的重要標誌之一.
生平
1798年1月孔德出生於蒙彼利埃的一個中級官吏家庭。1817年8月,他成為著名的空想社會主義者聖西門的秘書。1830年, 《實證哲學教程》第一卷出版,稍後其他各卷(共四卷)陸續出版。1842年出版的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社會學”這一名稱並建立起社會學的框架和構想。1844年孔德遇到對其理論發生重大影響的德克洛蒂爾德·德沃。受德沃影響,孔德創立“人道教”,並成立了具有宗教色彩的“實證主義學會”。1857年9月,孔德在巴黎逝世。
學術研究
他認為人類社會有統一性。人性中的感性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人性中的才智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工具。因而理想社會應該是人人都有實證思想,企業家或科學家當主管,科學用來指導生活,沒有戰爭,很有秩序的工業社會。在那兒,大家有統一的信仰,教權很重,人人都輕視世俗中按才智區分的地位,而重視精神上的地位。
過去的社會和目前的社會是不完美的。但會進化到理想社會中去。進化的動力是差異性。個人無法改變歷史。社會大於個人,語言、宗教、所有制、人數與財富,都在傳承、支撐著社會。分工對社會有利有弊,社會現象之間彼此聯繫,有一定的功能,理想社會會自動實現。
孔德從秩序、進步的原則出發提出他的社會學構想。他反對一切空想的、批判的學說,把重整法國革命後社會動盪的希望寄托在工業社會自身的秩序上,最終以建立一種普遍人性的新宗教作為他的社會學任務。孔德認為,在整個世界發展中,群體、社會、科學甚至個人思想都經歷了神學、形上學、科學3個階段。他所處的時代,神學思想已屬過去,支配現代人的將是科學思想;封建君主制度也正在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以科學思想為指引的工業社會;人類理智的性質和發展階段決定著社會秩序的組成和社會進步的類型;與人類理智發展的神學、形上學和實證科學三階段相對立的社會組織形式,分別為神權政體、王權政體和共和政體。這樣孔德就把人類社會歷史完全歸結為人類的理智發展史,因而與理智發展最高階段相匹配的社會組織形式——工業社會就具有了普遍的、全人類的品格。孔德認為,為了獲得實證知識,要採用4種方法,即觀察法、實驗法、比較法和歷史法。貫穿在這些具體方法中的基本原則就是堅持統一的科學觀,即認為社會同自然並無本質的不同,沒有必要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作出劃分。這一思想,為後來的實證主義社會學奠定了方法論基礎,也成為長期爭議的問題。
孔德按物理學的分類方法,把社會學分為社會動力學和社會靜力學。認為社會動力學是從社會變遷的連續階段和相互關係的過程來研究社會發展和進步的規律;社會靜力學旨在研究社會各個不同部分的結構關係,以及彼此間持久不斷的相互作用和反作用,也就是研究個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幾個不同層次的結構和相互關係的各個方面。孔德主張把社會靜力學和社會動力學看作是密切聯繫的和相互補充的科學。認為進步如果不同秩序結合在一起,進步就不能持久;秩序如果不與進步共存,真正的秩序也無法建立。孔德開啟了社會學實證主義傳統的先河,他的一些思想為E.迪爾凱姆等人從不同方面加以繼承和發展,成為100多年來西方社會學發展中的主流。由於階級和歷史的局限性,他的思想中有許多不切實際的成分。但是他的實證科學理想,激發了後來幾代人為把社會學變成一門科學而辛勤努力,使這門相對較晚出現的學科成為當代社會科學知識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正因為如此,人們把他尊為社會學的創始人、奠基人,或認為是社會學的命名人。著有《實證哲學教程》、《實證政治體系》、《主觀的綜合》等。
實證社會學理論
孔德認為,在所有六種科學中,最早出現的科學也最早擺脫神學和形上學的統治。到了他的時代,前五種科學都擺脫了神學和形上學的統治,進入了實證階段,唯獨社會學還處在形上學階段,仍然空喊抽象的民主、自由、平等。因此,他的歷史任務就是建立實證社會學,從而結束歐洲動盪不安的混亂局面,建立穩定的社會秩序。在孔德看來,要建立穩定的社會秩序,必須有一個共同的信念,這個共同的信念就是實證社會學。他對自己在社會方面的理論特別自負,認為是他第一次把人的歷史當作一個社會整體來考察,並且發現了社會的象其他領域的規律一樣的規律。孔德說自己第一次發現了社會規律固然是自我吹脹,但按照實證原則建立社會學的確實數他最早。社會學(Sociology)這個詞就是他首先提出並使用的,從而使他成為資產階級社會學的創始人。
孔德指出,既然人屬於動物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那么就應當納入自然科學的軌道。人是動物進化系統的“最終項”,社會本身像生物體一樣是個“有機體”,社會生活規律是自然規律、生物進化規律的延續。孔德把人看作是進化的產物,把社會看作是有機體,這本身並沒有錯,但他忽視質的差別,把人與動物、人類社會與動物界等量齊觀,就陷入了社會觀上的生物學主義。
孔德把社會和自然作簡單的類比,在社會學中生搬硬套自然科學模式,制定了一系列實證社會學概念,論證了社會學的科學地位。他把社會學叫做“社會物理學”,並參照力學的靜態和動態概念,把社會學分為社會靜力學和社會動力學。
(一)社會靜力學
社會靜力學就是從靜止的狀態去研究社會,是研究一般的社會關係、秩序、結構及其性質的學說。簡而言之,社會靜力學是關於人類社會自然秩序的一般理論的預備性考察。
孔德主張社會學研究應從經驗事實出發,認為個人是社會的構成要素,個人的特性關係到社會的特性,因而個人是社會最基本的經驗事實。首先,人有感情和理智兩種資質。感情資質使人喜好變化、厭惡忍耐,理智資質使人為了生存而忍受長期、枯燥、單調的勞作。前者一般處於絕對優勢,所以人總是容易感到疲倦。但在社會進化過程中後者不斷發展,削弱了前者,使人接受哪怕是最不合意的活動,並把它轉變為必要的活動。兩者的關係如何,對人類社會性質具有重大影響。孔德主張,人應發展比動物高出一籌的理智資質。其次,人的感情可分為個人感情和社會感情。個人感情傾向於利己,甚至使人為了滿足個人本能需要而置道德於不顧。社會感情傾向於利他,使人愛人如愛己。在現實社會中,人的利己本能往往占絕對優勢,但不能由此認為人性從根本上是不道德的,因為個人的利己本能是現實生活中“第一個不可缺少的動因”。孔德說,個人感情給我們的社會活動指出了目的和方向,若沒有它,個人對社會生活就會漠不關心,甚至反過來牴觸社會感情,有損於社會利益。他有句名言:人不愛己,焉能愛人。因此他主張,解決社會問題的途徑不是消除個人本能的支配地位,而是妥善協調個人感情與社會感情,使二者相得益彰。
孔德十分重視對家庭的研究。在他看來,社會起源不是個人而是家庭,家庭是構成社會的最基本的單位,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組織是個人本能和社會本能的調和。家庭是利己的,又是利他的,所以對個人本能和社會本能具有調和作用。個人本能和社會本能是決定社會起源、性質的東西。這是說,社會性質不是由生產方式而是由人的意志、感情決定的,因而是明顯的歷史唯心主義。
孔德認為家庭生活的協調規律是愛與感激。關於家庭的社會學理論歸總起來是研究兩種關係,一是男女兩性從屬關係,二是長幼從屬關係。前者創造家庭,後者維繫家庭。男子在體力、智力上優於女子,所以女子從屬於男子。兩性關係的凝聚力在於“愛”,而愛的最終決定權掌握在女性手裡。男女關係不平等卻能表現出完善的和諧。父母對子女具有絕對權威,子女應服從父母,長幼之間的維繫力在於“感激”,家庭生活由家長調節,全家服從家長,小輩服從長輩,婦女服從男人。家庭關係的原則是社會生活的基礎。在社會生活中,政府負責調節,政府是社會本能(利他心)的自然產物。政府的職責在於防止知識和社會解體、調節社會關係和鞏固社會秩序,人民必須服從政府。在社會中,也必須貫徹家庭中的合作互愛的原則,各階級的人們要相互友愛、相互同情,平民服從領袖,大家都遵守政府的規定,才能建立安定的社會環境。社會出現了弊病怎么辦呢?要靠精神道德的改良,用不著改變社會的物質基礎,否則就會引起廢除私有制的問題,就會導致社會秩序的混亂,私有制可以穩定社會秩序。言下之意,他反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論,具體說是反對聖西門的空想社會主義。
(二)社會動力學
社會動力學是在靜力學的基礎上研究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速度、方向和規律的學說。
孔德認為,人類社會總體發展的特徵是,人身上的動物性逐漸削弱,其知性、德性逐漸發達,並最終取得支配地位。在這一過程中,文化、文明起著決定作用,或者說,社會生活是由精神、道德原則決定的,社會的發展是由精神、道德的完善決定的。人類社會進化的總方向是:由於文明的發展,人的物質條件不斷改善,人的潛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人不再完全受肉體需要的束縛,越來越求之於社會本能和理性,人的本質屬性將得到充分展現。
關於社會進化的速度,孔德認為是由整個自然決定的,即由作為內部自然的人的有機體和作為外部自然的人類有機體生長的環境決定的。人的平均壽命應保持適度。一般來說,老年人是保守的,如果平均年齡過長,老年人的保守精神就會壓倒青年人的革新精神,從而阻礙社會進化。青年人是革新的,如果平均年齡過短,革新精神過盛,就會影響社會穩定,同樣不利於社會進化。另外,人口、種族、氣候等外界環境也可加速或延緩社會進化。孔德的分析有一定合理因素,但他並沒有抓住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力,也沒有揭示社會發展的根本規律--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因此,他的分析仍然停留在現象層面,並沒有深入到本質領域。
孔德認為,人類歷史從根本上講是一部精神歷史,社會進化的原動力是人類理智的進化。既然人類理智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那么社會的進化也相應地經歷了三個階段。與神學階段相對應的是軍事時期;與形上學階段相對應的是抽象法權時期;與實證階段相對應的是工業時期。孔德說,這種分期法是唯一的能被普遍接受的歷史概念。孔德指出,過渡時期的思想家們提出了一些抽象權利如平等、自由、人權等,對社會起了破壞作用,造成了社會的混亂和無政府狀態,雅各賓專政就是這種狀態的頂點。工業時期是社會發展的最高階段,這是由實證哲學決定的。在這個階段,有一種新的共同信念來保證社會秩序的穩定。這個信念就是把社會看成一個有機體,其中各部分各司其職,相互協調,資本家和銀行家既是經濟領袖,又是政治領袖,負責調節工業生產,掌管政治權力。實證哲學家擔任精神領袖,用精神的感染力去調節資本家與工人的矛盾。
孔德把精神看作社會進化的決定性因素,把工業社會看作社會進化的頂點,這是典型的唯心主義和形上學的歷史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