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年
甲辰年(龍年)
隋開皇四年
南朝陳至德二年
高昌延昌二十四年
西梁天保二十三年
本年年表
大事記
1、公元584年,改安州為欽州。
2、公元584年,遣開府徐平和出使突厥,將沙缽略其妻可賀敦周千金公主賜姓楊氏,編之屬籍,改封大義公主,寓意公主要以大義為重,不再反隋。
3、公元584年4月,隋破吐谷渾,殺男女萬餘口。
4、公元584年,定縣名為汶陽。
5、公元584年,廢宕州總管府。
6、公元584年,侯景勾結戍守長江的蕭正德,渡江進攻建康。
7、公元584年,《四部目錄》撰成。
8、公元584年,改清澤縣為萬安縣。
9、公元584年,沙缽略遣使向隋求和。
10、公元584年,,齊州發大水。
11、公元584年,隋文帝命宇文愷率水工開鑿了廣通渠(富民渠)引渭水自大興城(隋文帝所建新都,在長安舊城東南,今陝西西安)東到潼關長300餘里,漕運便利。
12、公元584年,在北方邊疆各族與隋朝互結友好的過程中主動承認隋帝為“真皇帝”。
13、公元584年,隋文帝發丁十五萬修築沿長城的城堡數十座。
風景名勝
新昌大佛寺
小商橋
小商橋,位於臨潁縣黃帝廟鄉小商橋南小商河(潁河故道)上。橋為敞肩單孔石拱橋,券面石浮雕有天馬,獅子,蓮花和幾何圖案,拱之上端置有獸,伸出橋身。橋墩下部四角有高浮雕金剛力士像,雙肩扛拱,雙手上托,大小一尺左右,造型生動,風格古樸。
據方誌記載,小商橋始建於隋開皇四年(公元584年),但現橋主體結構屬北宋建築風格,元、明、清歷代均有修葺。最大的一次修築是元大德年間(公元1297-1307年)小商橋是一座時代較早的古石橋,造型優美,結構嚴謹,做工精緻,是研究建築和交通史的重要資料。
新昌大佛寺
新昌大佛寺,是浙東名剎。位於新昌縣城西南1.5公里的南明山。又名石城山。大佛開鑿始於齊永明四年(公元486年),至梁天監土五年(公元516年)告成。公元584年,在石佛洞窟前倚崖建三層殿閣,寺改“瑞像閣”
博達大佛塔
博達大佛塔,建造於公元584年,是世界文化遺產,佛塔高38米,周長100米,是世界最大的佛塔之一。據說佛塔內藏著一位高僧的遺骨,此高僧受到佛教和印度教徒的愛戴。
歷史紀事隋鑿廣通渠
583年,隋朝遷入新都大興城後,水陸交通日見繁忙。但大興城地處中原,河流水位並不高漲。而作為漕運的主要幹道渭水,由於當時的水文地質原因,含沙量較高,在不同的河道中沉積了許多泥沙,航道很不通暢,更加阻塞了漕運的順利。開皇四年(584)六月二十一日,隋文帝楊堅詔令太子左庶子宇文愷組織水工開鑿渠道。宇文愷是隋朝著名的建築家,他於528年主持規劃和建設了新都大興城,之後又建設了東都洛陽等宏偉工程。這次他又受命開鑿渠道,引來渭水流經開挖的渠道。渠道從大興城東(今陝西西安北)到潼關(今陝西潼關)共300多里長,為的就是疏通漕運,有利於交通順暢,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廣通渠”。
大事
(1)春,正月,甲子,日有食之。
(1)春季,正月,甲子(初一),出現日食。
(2)己巳,隋主享太廟;辛未,祀南郊。
(2)己巳(初六),隋文帝到太廟祭祀祖先。辛未(初八),隋文帝在長安城南郊祭天。
(3)壬申,梁主入朝於隋,服通天冠、絳紗袍,北面受郊勞。及入見於大興殿,隋主服通天冠、絳紗袍,梁主服遠遊冠、朝服,君臣並拜。賜縑萬匹,珍玩稱是。
(3)壬申(初九),後梁國主親自到長安朝見隋天子,頭戴通天冠,身穿深紅色的紗袍,在郊外受到迎接時面北而立。等進入新都,在大興殿朝見隋文帝時,隋文帝戴通天冠,穿絳紅色紗袍;後梁國主改戴遠遊冠,穿朝服,君臣互拜。隋文帝又賞賜後梁國主縑萬匹及相當於萬匹縑價值的大量珍寶。
(4)隋前華州刺史張賓、儀同三司劉暉等造《甲子元歷》成,奏之。壬辰,詔頒新曆。
(4)隋朝前任華州刺史張賓、儀同三司劉暉等人修成《甲子元歷》,進呈給隋文帝。壬辰(二十九日),文帝下詔令頒布新的曆書。
(5)癸巳,大赦。
(5)癸巳(疑誤),陳朝大赦天下。
(6)二月,乙巳,隋主餞梁主於灞上。
(6)二月,乙巳(十三日),隋文帝在灞上設宴為後梁國主餞行。
(7)突厥蘇尼部男女萬餘口降隋。
(7)突厥蘇尼部落男女一萬多口歸降隋朝。
(8)庚戌,隋主如隴州。
(8)庚戌(十八日),隋文帝駕幸隴州。
(9)突厥達頭可汗請降於隋。
(9)突厥達頭可汗請求降附隋朝。
(10)夏,四月,庚子,隋以吏部尚書虞慶則為右僕射。
(10)夏季,四月,庚子(初九),隋朝任命吏部尚書虞慶則為尚書右僕射。
(11)隋上大將軍賀婁子乾發五州兵擊吐谷渾,殺男女萬餘口,二旬而還。
(11)隋朝上大將軍賀婁子乾調發河西涼、甘、瓜、鄯、廓五州的軍隊攻打吐谷渾,斬殺吐谷渾部落男女一萬多口,歷時二十天才班師還軍。
帝以隴西頻被寇掠,而俗不設村塢,命子乾勒民為堡,仍營田積穀。子幹上書曰:“隴右、河西,土曠民稀,邊境未寧,不可廣佃。比見屯田之所,獲少費多,虛役人功,卒逢踐暴;屯田疏遠者請皆廢省。但隴右之人以畜牧為事,若更屯聚,彌不自安。但使鎮戍連線,烽堠相望,民雖散居,必謂無慮。”帝從之。
隋文帝由於隴西一帶經常遭到外族侵犯虜掠,而民間從來不建立永久性居住、具有防禦能力的村塢,於是命令賀婁子乾強制百姓建造城堡,並屯田積糧。賀婁子幹上書說:“隴右、河西地區地曠民稀,邊疆不安定,不可到處耕作。我近來發現一些屯田地區,雖然收穫不多,但費用開支卻很大,白白浪費了許多人力,最終還會遭到入侵者的蹂躪毀壞。因此,凡是疏遠的屯田之所,請求全部廢掉。只是隴右地區的老百姓一向從事畜牧業,如果強迫他們屯聚而居崐,會更加驚恐不安。只要能多建立鎮、戍等軍事要塞和負責望、傳達軍情的烽火台、堠堡,使其絡繹相望,雖然百姓分散居住,也一定能確保他們安居樂業。”隋文帝聽從了他的建議。
以子乾曉習邊事,丁巳,以為榆關總管。
隋文帝由於賀婁子乾熟悉邊疆事務,丁巳(二十六日),任命他為榆關總管。
(12)五月,以吏部尚書江總為僕射。
(12)五月,南陳朝廷任命吏部尚書江總為尚書僕射。
(13)隋主以渭水多沙,深淺不常,漕者苦之,六月,壬子,詔太子左庶子宇文愷帥水工鑿渠,引渭水,自大興城東至潼關三百餘里,名曰廣通渠,漕運通利,關內賴之。
(13)隋文帝因為渭河多沙,河水深淺不固定,漕運的丁役深以為苦,六月,壬子(二十二日),下詔令太子左庶子宇文愷率領民工開鑿渠道,引渭水,自新都大興城向東直到潼關,共三百餘里,名叫“廣通渠”。以利漕運和通商,關內都依賴它。
(14)秋,七月,丙寅,遣兼散騎常侍謝泉等聘於隋。
(14)秋季,七月,丙寅(初六),陳朝派遣兼散騎常侍謝泉等人出使隋朝。
(15)八月,壬寅,隋鄧恭公竇熾卒。
(15)八月,壬寅(十三日),隋朝鄧恭公竇熾去世。
(16)乙卯,將軍夏侯苗請降於隋,隋主以通和,不納。
(16)乙卯(二十六日),陳朝將軍夏侯苗請求歸降隋朝,隋文帝因為與陳朝交好,不予接納。
(17)九月,甲戌,隋主以關中飢,行如洛陽。
(17)九月,甲戍(十五日),隋文帝由於關內出現饑荒,駕幸洛陽。
(18)隋主不喜詞華,詔天下公私文翰並宜實錄。泗州刺史司馬幼之文表華艷,付所司治罪。治書侍御史趙郡李諤亦以當時屬文,體尚輕薄,上書曰:“魏之三祖,崇尚文詞,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蟲之小藝。下之從上,遂成風俗。江左、齊、梁,其弊彌甚:競一韻之奇,爭一字之巧;連篇累牘,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唯是風雲之狀。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據茲擢士。祿利之路既開,愛尚之情愈篤。於是閭里童昏,貴游總草,未窺六甲,先制五言,至如羲皇、舜、禹之典,伊、傅、周、孔之說,不復關心,何嘗入耳。以傲誕為清虛,以緣情為勳績,指儒素為古拙,用詞賦為君子。故文筆日繁,其政日亂,良由棄大聖之軌模,構無用以為用也。今朝廷雖有是詔,如聞外州遠縣,仍踵弊風:躬仁孝之行者,擯落私門,不加收齒;工輕薄之藝者,選充吏職,舉送天朝。蓋由刺史、縣令未遵風教。請普加采察,送台推劾。”又上言:“士大夫矜伐乾進,無復廉恥,乞明加罪黜,以懲風軌。”詔以諤前後所奏頒示四方。
(18)隋文帝不喜好文章用詞華麗,詔令天下公私文書都要寫得符合實際情況。泗州刺史司馬幼之的文章奏表浮華艷麗,隋文帝把他交付有關部門治罪。治書侍御史趙郡人李諤也因為當時人們撰寫文章,文風崇尚輕薄浮華,而上書說:“以前曹魏的三位君主撰寫文章崇尚文詞優美華麗,忽略治理萬民的大道,喜好雕琢詞句的小技。下面紛紛起而仿效,遂成一種社會風尚。到了江東晉、齊、梁朝,這種文風的危害達到了極點。人們熱衷於追求一的新奇,競逐一字的巧妙。文章連篇累牘,不過是刻劃了月升露落的景致;作品積案盈箱,也只是描寫了風起雲飄的情形。世俗以此而互相標榜,朝廷據此來選拔官吏。以擅長雕蟲小技求取功名利祿的道路既然已經開通,人們偏愛華麗崇尚輕浮的文風越發厲害。因此,不論是鄉閭孩童,還是王公子弟,不是首先學習實用知識而是首先學習如何做五言詩;對於羲皇、虞舜、夏禹的典籍,伊尹、傅說、周公、孔子的學說,不再關心,未曾入耳。把虛誕放縱當作灑脫高雅,把緣情體物當作功勳勞績,把有德的碩儒看作古樸迂腐之人,把工於詞賦之士當成君子大人。所以文筆日益繁盛,而政治日益動亂。這都是由於統治者拋棄了上古聖賢制定的法式、規則,造作無益於治道的文體來推廣使用。如今朝廷雖然頒布了禁絕浮華艷麗文風的詔令,但是我聽說一些外州遠縣,仍然踵襲前代的衰敗風氣。躬行仁義孝悌者被私門擯落,不加錄用;擅長輕薄浮華之雕蟲小技者,則被選拔充任官吏,保舉薦送朝廷。這都是由於這些州、縣的刺史、縣令沒有執行陛下的詔令。請求陛下普遍派人加以調查,送御史台推劾治罪。”後來又崐上書說:“有些士大夫炫耀功績、出身以謀求進身做官,沒有廉恥之心,請求明示其罪,加以黜退,以矯正社會風氣。”隋文帝詔令將李諤前後奏章頒布天下。
(19)突厥沙缽略可汗數為隋所敗,乃請和親。千金公主自請改姓楊氏,為隋主女。隋主遣開府儀同三司徐平和使於沙缽略,更封千金公主為大義公主。晉王廣請因釁乘之,隋主不許。
(19)突厥沙缽略可汗數次被隋朝打敗,於是請求與隋朝和親。千金公主宇文氏也請求改姓楊氏,作隋文帝的女兒。於是隋文帝派遣開府儀同三司徐平和出使突厥沙缽略可汗,改封千金公主為大義公主。晉王楊廣請求乘突厥內外交困之機出兵討伐,隋文帝不答應。
沙缽略遣使致書曰:“從天生大突厥天下賢聖天子伊利居盧設莫何沙體略可汗致書大隋皇帝:皇帝,婦父,乃是翁比。此為女夫,乃是兒例。兩境雖殊,情義如一。自今子子孫孫,乃至萬世,親好不絕。上天為證,終不違負!此國羊馬,皆皇帝之畜。彼之繒彩,皆此國之物。”
沙缽略可汗派遣使者致書隋文帝說:“從天生大突厥天下賢聖天子伊利居盧設莫何沙缽略可汗致書大隋天子:皇帝陛下,您是我夫人的父親,也就等於是我的父親。我是您的女婿,自然應該算是您的兒子。我們兩國的禮俗雖然不同,但人們的情義卻是一樣的。自今以後,子子孫孫以至萬世,親好不絕。上天為證,永不違負!我國的牛羊駝馬,都是皇帝陛下的牲畜;貴國的繒彩絹帛,也都是我國的財物。”
帝復書曰:“大隋天子貽書大突厥沙缽略可汗:得書,知大有善意。既為沙缽略婦翁,今日視沙缽略與兒子不異。時遣大臣往彼省女,復省沙缽略也。”於是遣尚書右僕射虞慶則使於沙缽略,車騎將軍長孫晟副之。
隋文帝復書沙缽略可汗說:“大隋天子致書大突厥沙缽略可汗:收到來信,知道你有和好的善意。朕既然是沙缽略可汗的岳父,現在就將沙缽略可汗當作兒子一樣看待。朕即刻就派遣大臣到突厥去看望女兒,同時也看望沙缽略可汗。”於是派遣尚收右僕射虞慶則出使突厥沙缽略可汗,車騎將軍長孫晟作為副使同行。
沙缽略陳兵列其珍寶,坐見慶則,稱病不能起,且曰:“我諸父以來,不向人拜。”慶則責而諭之。千金公主私謂慶則曰:“可汗豺狼性;過與爭,將齧人。”長孫晟謂沙缽略曰:“突厥與隋俱大國天子,可汗不起,安敢違意。但可賀敦為帝女,則可汗是大隋女婿,奈何不敬婦翁!”沙缽略笑謂其達官曰:“須拜婦翁!”乃起拜頓顙,跪受璽書,以戴於首。既而大慚,與群下相聚慟哭。慶則又遣稱臣,沙缽略謂左右曰:“何謂臣?”左右曰:“隋言臣,猶此雲奴耳。”沙缽略曰:“得為大隋天子奴,虞僕射之力也。”贈慶則馬千匹,並以從妹妻之。
突厥沙缽略可汗陳列軍隊,擺放珍寶,坐在座位上接見虞慶則,稱身體有病而不能起立,並且說:“從我父親那輩以來,從不跪拜別人。”虞慶則對他加以責備並曉以大義。千金公主私下對虞慶則說:“沙缽略可汗豺狼本性,過分與他爭執,激怒了他,就會咬人的。”長孫晟對沙缽略可汗說:“突厥可汗與隋朝皇帝都是大國天子,禮相匹敵,可汗不肯起身跪拜,我們做使節的怎敢違背您的意願。但是可賀敦是隋文帝的女兒,那么可汗您就是大隋天子的女婿。女婿怎么能不尊敬岳父!”沙缽略可汗笑著對屬下達官貴人說:“看來必須跪拜岳父。”於是起立跪拜,伏地叩頭,然後跪著接受了隋文帝璽書,頂在頭上。過一會兒,感到非常羞愧,於是與其部下相聚慟哭。虞慶則又指使突厥對隋稱臣,沙缽略可汗問左右侍從:“什麼叫臣子?”左右侍從回答說:“隋朝所說的臣子,就是我們所說的奴僕。”沙缽略可汗說:“我能夠成為大隋天子的奴僕,全仗虞僕射出力成全。”於是饋贈虞慶則馬一千匹,並將堂妹嫁給他。
(20)冬,十一月,壬戌,隋主遣兼散騎常侍薛道衡等來聘,戒道衡“當識朕意,勾以言辭相折”。
(20)冬季,十一月,壬戌(初四),隋文帝派遣兼散常侍薛道衡等人出使陳朝,並在臨行前告誡薛道衡說:“你應當明白朕的意思,不要在言辭上與對方爭高低。”
(21)是歲,上於光昭殿前起臨春、結綺、望仙三閣,各高數十丈,連延數崐十間,其窗、牖、壁帶、縣楣、欄、檻皆以沈、檀為之,飾以金玉,間以珠翠,外施珠簾,內有寶床、寶帳,其服玩瑰麗,近古所未有。每微風暫至,香聞數里。其下積石為山,引水為池,雜植奇花異卉。
(21)這年,陳後主在皇宮光昭殿前修建臨春、結綺、望仙三棟樓閣。樓閣各高數十丈,連延數十間,窗戶、壁帶、懸楣、欄桿等都是用沉木和檀木製成,並用黃金、玉石或者珍珠、翡翠加以裝飾,樓閣門窗均外掛珠簾,室內有寶床寶帳,穿戴玩賞的東西瑰奇精美,近古以來所未見。每當微風吹來,沉木、檀木香飄數里。閣下堆石成山,引水為池並雜種奇花異草。
上自居臨春閣,張貴妃居結綺閣,龔、孔二貴嬪居望仙閣,並復道交相往來。又有王、李二美人,張、薛二淑媛,袁昭儀、何婕妤、江容,並有寵,迭游其上。以宮人有文學者袁大舍等為女學士。僕射江總雖為宰輔,不親政務,日與都官尚書孔范、散騎常侍王等文士十餘人,侍上游宴後庭,無復尊卑之序,謂之“狎客”。上每飲酒,使諸妃、嬪及學士與狎客共賦詩,互相贈答,采其尤艷麗者,被以新聲,選宮女千餘人習而歌之,分部迭進。其曲有《玉樹後庭花》、《臨春樂》等,大略皆美諸妃嬪之容色。君臣酣歌,自夕達旦,以此為常。
陳後主自己居住在臨春閣,張貴妃居住在結綺閣,龔、孔兩貴嬪居住在望仙閣,通過各樓閣之間的復道互相往來。另外,後宮裡還有王美人、李美人、張淑媛、薛淑媛、袁昭儀、何婕妤、江容,都受到了陳後主的寵愛,也都經常到三座樓閣上遊玩宴樂。陳後主又任命宮女中有文才的袁大舍等人為女學士。尚書僕射江總雖然擔任宰相,但並不親自處理政務,每天與都官尚書孔范、散騎常侍王等文士十餘人,侍奉後主在皇宮後庭遊玩宴樂,不講君臣尊卑次序,被稱之為“狎客”。陳後主每舉辦酒宴,就使諸位妃、嬪和江總等狎客一起賦詩,互相贈答,然後挑選其中特別艷麗的詩作,譜上新曲,再挑選宮女千餘人練習歌唱,分部演出。其歌曲有《玉樹後庭花》、《臨春樂》等,大都是讚美諸位妃、嬪的美麗容貌。君臣飲酒酣歌,從夜晚到清晨,以為常事。
張貴妃名麗華,本兵家女,為龔貴嬪侍兒,上見而悅之,得幸,生太子深。貴妃髮長七尺,其光可鑑,性敏慧,有神彩,進止詳華,每瞻視眄睞,光采溢目,照映左右。善候人主顏色,引薦諸宮女;後宮鹹德之,競言其善。又有厭魅之術,常置淫祀於宮中,聚女巫鼓舞。上怠於政事,百司啟奏,並因宦者蔡脫兒、李善度進請;上倚隱囊,置張貴妃於膝上,共決之。李、蔡所不能記者,貴妃並為條疏,無所遺脫。因參訪外事,人間有一言一事,貴妃必先知白之;由是益加寵異,冠絕後庭。宦官近習,內外連結,援引宗戚,縱橫不法,賣官鬻獄,貨賂公行;賞罰之命,不出於外。大臣有不從者,因而譖之。於是孔、張之權熏灼四方,大臣執政皆從風諂附。
張貴妃名叫張麗華,家中世代為兵,是龔貴妃的侍女,陳後主一見鍾情。她得到陳後主的寵幸後,生下了皇太子陳深。張貴妃的一頭秀髮約長七尺,油光發亮,又聰明穎慧,富有富采,舉止優雅,每當她顧盼凝視時,更顯得光彩照人,映動左右。張貴妃善於體察陳後主的心意,向後主引薦宮女;因此後宮妃、嬪、宮女都對她感恩戴德,競相在陳後主面前讚美她。她又擅長祈禱鬼神的厭魅方術,經常在後宮中進行各種不合禮制規定的祭祀,聚集女巫伴著樂聲跳舞,裝神弄鬼。陳後主懶於處理政事,朝中百官大臣有所啟奏,都由宦官蔡脫兒、李善度呈進請示;陳後主靠著鬆軟的靠墊,讓張貴妃坐在他的膝蓋上,兩人一起審批奏表,裁決政事。凡是蔡脫兒、李善度兩人所沒有記住的,張貴妃都逐條加以分析,沒有遺漏。張貴妃經常參訪了解皇宮外面發生的事情,外間的一言一事,張貴妃必定事先知道,然後告訴陳後主。因此更加受到陳後主的寵愛,遠在後宮諸位妃、嬪之上。陳後主身旁的宦官與親信內外勾結,朋比為奸,援引宗屬親戚,橫行不法,賣官鬻獄,賄賂公行,就連朝廷賞罰之命,也出於宮掖。外朝大臣有不順從旨意的,就尋找機會加以陷害。於是孔貴嬪、張貴妃的權勢炙手可熱,執掌朝政的公卿大臣都競相奉承依附。
孔范與孔貴嬪結為兄妹;上惡聞過失,每有惡事,孔范必曲為文飾,稱揚讚美,由是寵遇優渥,言聽計從。群臣有諫者,輒以罪斥之。中書舍人施文慶,頗涉書史,嘗事上於東宮,聰敏強記,明閒吏職,心算口占,應時條理,由是大被親幸。又薦所善吳興沈客卿、陽惠朗、徐哲、暨慧景等,雲有吏能,上皆擢用之;以客卿為中書舍人。客卿有口辯,頗知朝廷典故,兼掌金帛局。舊制崐:軍人、士人並無關市之稅。上盛修宮室,窮極耳目,府庫空虛,有所興造,恆苦不給。客卿奏請不問士庶並責關市之徵,而又增重其舊。於是以陽惠朗為太市令,暨慧景為尚書金、倉都令史,二人家本小吏,考校簿領,纖毫不差;然皆不達大體,督責苛碎,聚斂無厭,士民嗟怨。客卿總督之,每歲所入,過於常格數十倍。上大悅,益以施文慶為知人,尤見親重,小大眾事,無不委任;轉相汲引,珥貂蟬者五十人。
都官尚書孔范與孔貴嬪結拜為兄妹;陳後主厭惡聽到說自己犯有過失的話,所以每當他做錯了事,孔范必然設法為他掩飾開脫,並稱頌讚美他的聖明。因此陳後主對孔范的寵信禮遇有加,言聽計從。百官大臣有敢於直言進諫者,孔范都要構之以罪,然後將他斥逐出朝。中書舍人施文慶讀書頗多,陳後主為皇太子時曾在東宮供職,他聰明敏慧,記憶力強,通曉熟諳吏職政務,能心算口占,隨時隨地能把事情處理得井井有條,因此深得陳後主的親近和寵幸。施文慶又向陳後主推薦了與他交好的吳興人沈客卿、陽惠朗、徐哲、暨慧景等人,說他們有擔任官吏的才幹,陳後主都給予提拔重用,並任命沈客卿為中書舍人。沈客卿能言善辯,懂得乾廷典章常例,兼掌中書省金帛局。按照舊制,軍人、官吏都不徵收入市關稅。陳後主由於大修宮室,極其豪華富麗,府庫空虛,財用枯竭,再要有所興造,就經常苦於沒錢支付。沈客卿上奏請求不管官吏還是平民,都得交納入市關稅,而且還請求增加徵收數額。陳後主於是任命陽惠朗為太市令,暨慧景為尚書金、倉都令史。陽、暨二人家中本是小吏,考校文簿,絲毫不差;但都不識為政大體,督責苛刻繁碎,聚斂從不滿足,使得官吏百姓怨聲載道。沈客卿總領負責,每年所得收入,超過正常數額幾十倍。陳後主非常高興,愈加感到施文慶有知人之明,特別對他親信倚重,把朝廷大小事情都交給他處理。施文慶一夥人轉相薦引,成為達官顯貴的多達五十人。
孔范自謂文武才能,舉朝莫及,從容白上曰:“外間諸將,起自行伍,匹夫敵耳。深見遠慮,豈其所知!”上以問施文慶,文慶畏范,亦以為然;司馬申復贊之。自是將帥微有過失,即奪其兵,分配文吏;奪任忠部曲以配范及蔡徵。由是文武解體,以至覆滅。
孔范自以為有文武全才,朝中無人能比,於是神色自若地對陳後主說:“朝外那些帶兵的將帥都是行伍出身,只有匹夫之勇。至於深謀遠慮,運籌帷幄,豈是他們所能知曉的!”陳後主以此向施文慶徵詢意見,施文慶因為懼怕孔范的權勢,就隨聲附和;中書通事舍人司馬申也表示贊成孔范的見解。自此以後,將帥如果稍有過失,就立刻削奪他們的軍隊,分配給文職官吏;曾經奪取領軍將軍任忠的部曲分配給孔范和蔡徵。因此文臣武將都離心離德,終至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