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第三屆中國與全球化論壇

2017年4月9日,由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主辦的第三屆中國與全球化圓桌論壇在北京中國大飯店舉行。在論壇五“一帶一路與中國企業”的環節中,嘉賓就如何更加有效地推進中國和“一帶一路”國家的合作,如何以全球視野設計和實施“一帶一路”,如何將國內產業結構最佳化和國際產能合作更有機地結合起來等一系列問題展開思想交流和實例分享。

以下是幾位發言人對“一帶一路”戰略及中國企業新機遇的看法:

“一帶一路”要打造升級版需要在幾個方面著力:

在理念打造方面,要適當的淡化“中”字,要突出“共”字。“一帶一路”的倡議是中國提的,但是一定要變成各國的共同行動和共同方案。不僅僅是中國和沿線的國家要對接,此外還要推動沿線國家之間也互相開放。同時我們還要把已開發國家請進來、參與進來。

在機制化建設方面,要回響國際社會的需求,再搭建功能性的平台。下一步通過高峰論壇召開之後,是否要考慮常態化運作,秘書處是否要進入一些補充的功能性領域搭建平台?是否要分行業、分領域來建立一些合作網路?

在合作方面把握兩個關鍵字,就是精準對接。“一帶一路”、應該有序的走出去,把民間投資,國企、央企都帶出去,NGO也要發揮作用,才會發揮協同效應。

日本為什麼在過去的二、三十年社會安定有序,確實是他們的GNP發揮了作用--海外資產的回報率很高,在海外相當於有1.5個日本。將來如果我們的海外資產、海外投資能夠占到我們GDP的1.5倍以上,我們國內的抗風險能力是何等之強?

CCG副主席、美國威特集團董事長、美國百人會大中華地區共同主席李學海

中國企業的全球化從改革開放開始到現在一直在進行,只是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業態、不同的市場,以不同的模式在進行。三十幾年前,中國企業出口創匯的方式是代工做一些低端價值的產品,一直到現在生產電子、高科技產品。

近年來不少企業走出去,在歐美國家收購併購和取得專利技術、品牌等,形成了跨國企業集團,這些跨國企業有央企、國企,也有民營。有多少優秀跨國企業是衡量一個國家是否經濟強大的重要標誌,中國企業的全球化是大勢所趨。

“一帶一路”是中國企業三十幾年來全球化過程的一個延續,只是擴大了地域範圍,擴展了新市場,創造了更多的產品。這不僅在於基礎建設,也不只是央企、國企、上市公司的事,民營企業、中小企業都要根據的自身業態、資源、網路參與其中。

CCG特邀高級研究員、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原會長孫傑

金融行業要提高對“一帶一路”的認知水平,很多機構已經大舉研究和投資於國內那些走到“一帶一路”行業裡面的產品,但恐怕還不夠,還要進一步出擊。

“一帶一路”不僅是簡單提出來的一個“走出去”戰略,是一個吸取了諸多歷史經驗教訓,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一個重大舉措。

金融機構應該為“一帶一路”發揮供血功能。現在供血基本上是三大方陣:公募基金,包括國際上的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亞投行、絲路基金;大型的國有銀行和國際機構;另外就是市場上的金融機構。第一方陣、第二方陣步入市場之後,第三方陣中的一些公司沒有跟上。

公共部門應該提供一些制度。我們一些部門為了防止金融風險,管得比較嚴格一些,但是“一帶一路”不放開手腳,不承擔一點風險是做不成事的。

最後,一帶一路”中走出去的企業一定要發揮人才的作用,人才方面要給最大限度的支持和保障。

CCG高級研究員、前商務部歐洲司司長孫永福

為什麼中亞那么重要?中亞在世界政治舞台和經濟舞台上,都是知名度相對不是很高的地區,但中亞對中國非常重要。我們的資源、能源重要的來源地在中亞地區。另外,這些地方也需要出海口。中國要重視與中亞國家的合作,這個地區12個國家,各自有不同的特點。

絲綢之路要通向歐洲,因為歐盟是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也是非常重要的外資的來源地。歐盟新一屆的領導有一個所謂“容克計畫”,撬動350億歐元的資金,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領域就是在基礎設施方面,這個跟我們“一帶一路”的想法是不謀而合的。

我們在“1+16”的這樣一個機制下面,要照顧到這16個國家發展本國的一些需求,我們還要注意在一個大的環境之下就是為中國與歐盟的整體合作。

我想提醒一下,就是在國際產能合作方面要注意地域的選擇和國別的選擇。另外一個是標準--你在中亞合作,可能是俄羅斯的標準和技術,在歐洲的合作,可能要注意歐洲的標準。

CCG副主席、怡海集團董事局主席王琳達

我在塞爾維亞發現,因為缺少資金,他們的一個幼稚園六年都沒建成,我把剩下所需的33萬歐元捐給他們。我沒有想到,這個小小的舉措得到了他們國家和政府、人民對我們的認可。

我們這些海外華人華僑具備語言優勢,還懂得國際上的很多規則,以及與當地社會的關係,是需要充分發揮這些優勢。華人華僑一定要跟當地商會組織交朋友,跟他們一起共生存,跟海外企業一起共享。

民營企業家在“走出去”之前,首先要找像CCG這樣的智庫機構合作,因為我們如果不懂得當地的文化、地理、歷史、法律法規等等,就一定會吃虧。我們要做好自身準備,抓住“一帶一路”這個機遇,民營企業家要跟著國企、央企一塊抱團出海。

CCG特邀高級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外交學教授王義桅

“一帶一路”已經到了“2.0版”的時候,除了中國的動力以外,增強了多國的動力,甚至有自發動力。 “一帶一路”的“2.0版”,已經從解決中國過剩產能,中國企業“走出去”,變成了世界化、工業化,乃至於全球化的方案。

中美要共創“一帶一路”2.0,否則,如果不處理好和美國的關係,以及和已經存在的國際組織和國際體系的關係,那么“一帶一路”的境界是不夠的,也是走不遠的。

中國企業參與全球化,應該增強“自信”與“自覺”。符合當地老百姓的需要,就是我們的自信。我們的企業還要自覺地進行本土化。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幾年的經驗非常鮮活,無論是工業化、城鎮化還是現代化,都比較符合這些國家的需求。

我們要在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建立起一個橋樑和紐帶,這是 “一帶一路”2.0版本的一個重要思想。我們的思維方式要走出近代以來常說的“趕超和落後”,而是要走向新型的全球化。“一帶一路”是主動地、全方位地開放,將會再造一個中國。

CCG副主席、道同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永續自然資源保護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張醒生

在“一帶一路”和全球化的具體實施當中,著眼要虛一些,眼界要高一些;但是落的要實一點,要低一點;要像下圍棋,別像下跳棋。

中國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最好要有“聯合艦隊”的思維。而且不僅把我們的過剩產能要帶出去,還要把文化、教育、環境也帶出去。

剛才王教授提到了“一帶一路”2.0版本,我現在覺得我可以提出一個“2.0 Plus版”。如果把中國的網際網路優勢像雲彩一樣照在“一帶一路”的天空中,中國的企業、中國的影響、中國的勢力就變成了這個社會離不開,甩不掉,沒辦法對抗的一個軟實力。

網際網路領域投資,比投一條鐵路,比投一個礦山的投資要小得多,但是其影響和其穩定性,尤其是對中國國家戰略的保障和中國企業的保障將是一個巨大的裨益。物理的“一帶一路”固然重要,但是影響我們全人類未來幾十年最重要的可能還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

CCG副主席、東和昌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周華龍

第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對話,“一帶一路”的分區域合理布局,統一管理,避免中國企業內部競爭,互相殘殺。第二,按照“一帶一路”區域發展水平,分層次梯度合作,最佳化節點。通過分析當地在 “微笑曲線”中所處的位置,在關鍵技術、製造、銷售、服務和品牌等不同領域分工合作。第三,加強全球化的扶持力度,以政治影響和財政政策引導資本,重於疏,輕於堵,避免“一擁而上”。第四,加強文化與宗教的作用,熟悉當地風土人情,鞏固“一帶一路”多維度的交流,而不是單純依賴經濟驅動。 “一帶一路”合作在於百花齊放,而不在於孤芳自賞。企業最關心的是國家在“一帶一路”裡面給企業提供什麼實實在在的平台支持和政策支持。

CCG常務理事、中外建城市建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焦涌

“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最大的特點,是跟比中國經濟落後10到20年的經濟體中的市場機遇有關的。另一個機遇,是中國產能過剩的需要和利用外匯儲備的需要。

我認為基建投資是目前階段“一帶一路”非常好的機遇,因為中國的基建行業是可以做全產業鏈輸出的行業。我們發展高速增長了30年,不僅給中國基建類的企業創造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同時儲備了非常強勁的實力。

當然我們也面臨幾個挑戰,一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包括四大文明和三個世界宗教的發源地。這些國家的宗教多元化,造成這些國家政治穩定、法律體系和商業信用體系的缺失,這是我們走出去面臨的很大的問題。我特別認同網際網路先行的觀點,因為網際網路本身就是基礎設施的一部分。“走出去”的過程當中,我們也要打破傳統思維,構建網際網路的思考方式和思考模式走出去。

“一帶一路”走出去的過程當中,要做好這個體系和架構的整體設計。希望我們的“一帶一路”能夠第一時間提供信息,從而對於我們企業走出去有所借鑑,有所參考。

CCG常務理事、香港鐵路有限公司中國業務首席顧問易珉

第一個關鍵字,是 基礎設施。“一帶一路”大概有一半能夠靠鐵路來實現。國內很多城市在修高鐵、城鐵、捷運,靠PPP的模式,但是不要忘了,我們國家自己本身在PPP方面沒有立法,我們出去就變成了我們是私人資本,我們跟當地的國家進行合作,我們就變成了私營和政府之間的混合所有制,這是我們要考量的一方面。

第二個關鍵字, 工業化。但是我們有一些工業化的東西還是不夠,比如說我們有一個螺絲就可以造成很大的系統性的問題,這都是我們在走出去過程當中的問題。

第三個關鍵字就是我們要 文化的包容。因為沿線國家有穆斯林,他們居民出行的模式,很可能早期不像我們一樣,基礎設施的東西要研究當地居民的模式。

第四個上午大家也提到,我們如何能夠在 模式方面創新。我認為,最大的創新不是科技創新,最大的創新是模式創新。

第五個是 合規(Compliance。中國企業走出去經常會遇到合規問題,這也是我們遇到的新問題。

CCG常務理事、華也國際信息諮詢有限公司CEO葉雪泥

值得欣慰的是,在我們服務的中國企業,特別是大企業走出了產品翻譯的模式,走進了產品本地化深入的階段。他們不光把產品翻譯到當地的語言,他們把當地用戶的文化習俗融合到這個產品的設計當中,我們把這叫做當地的視角。

在我們接觸的100多箇中國的品牌當中,有一些共同的誤區點。第一點就是只要有質量就有品牌,只要有技術就有質量。只要有質量就可以賣高的價錢,所以這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

咱們在講中國故事的時候,很重要的一點,我們怎么被對方感受到的才是現實。從講故事的時候,能夠從當地的視角開始講,這樣在交流當中才是比較有效的。

CCG常務理事、盈創建築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長馬義和

我們做完第一次3D列印建築發布會的時候,迎來了我們的第一個客戶,就是今天“一帶一路”沿線的杜拜政府。後來沙特政府知道了我們盈創,我們與當地的一家企業進行了,沙特政府給了三千萬平方的建築,向我們租了100台的設備。

走向全球化,首先要有一個顛覆性的技術,企業有一個顛覆性的商業模式。盈創現在就是把我們的技術在全球不同的國家,不同的領域,不同的地區展開合作。我們占小股份,我們輸出技術、輸出設備,然後和當地願意擁抱這個企業的合作,最終實現我們的夢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