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國生態氣象公報

2017年全國生態氣象公報

《2017年全國生態氣象公報》是在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指導下,由國家氣象中心聯合國家級業務單位和相關省局編制的公報。在評估了2017年天氣氣候和2000年以來氣候變化對全國陸地植被生態質量影響的基礎上,加強了對典型濕地、荒漠生態系統以及北京密雲水庫、雄安新區、額濟納綠洲、貴州石漠化區等重點生態保護和建設區的氣象影響評估,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社會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2018年2月6日,中國氣象局在北京發布《2017年全國生態氣象公報》。

基本信息

編制單位

2017年全國生態氣象公報2017年全國生態氣象公報
該公報在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指導下,由國家氣象中心聯合國家級業務單位和相關省局編制。

主要內容

《公報》顯示,2017年全國大部地區光、溫、

水條件匹配較好,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夏季降水量為1998年之後最多,氣象條件總體利於植物生長。全國植被生態質量優於2016年,森林生態質量為近18年來最好。

《公報》指出,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重大氣象災害、氣候暖乾化仍是影響中國生態建設和保護的不利因素,生態文明建設應繼續做好應對氣候變化和防災減災工作。

數據分析

與常年相比,2017年全國植被生態質量處於正常偏好等級的面積比例達83.0%,較2016年增加1個百分點。十八大以來,全國植被平均淨初級生產力和覆蓋度比2000—2012年均值分別提高了36.9克碳/平方米和2.3%,人居“綠色”生態環境改善十分明顯。2017年全國有11省份植被生態質量指數達80.0以上,福建植被生態質量躍居全國第一,廣西第二。但是,2017年中國區域性氣象災害影響仍較為嚴重,特別是內蒙古、東北地區西部高溫乾旱影響植被正常生長,植被生態質量偏差。

從長期變化來看,2000年以來全國平均氣溫呈上升、降水呈增加趨勢,有力促進了國家生態工程建設和保護地區的生態恢復。全國有90.7%的區域植被生態質量呈改善趨勢,植被固碳釋氧能力明顯增強;十八大以來平均固碳釋氧能力比2000—2012年均值提高了9.1%;全國植被覆蓋持續增加,氣象條件貢獻率平均達84.0%以上,貴州和廣西達92.0%以上。2000—2017年全國31個省份植被生態質量均呈改善趨勢,其中山西、陝西、重慶、安徽、廣西位於全國植被生態質量改善前5名,山西植被生態改善最快。

作為全國八大荒漠區之一的柴達木盆地的荒漠化範圍進一步減少。2017年,柴達木盆地荒漠化面積為20.4萬平方公里,比2016年減小0.5萬平方公里,比2000年減少1.1萬平方公里。

建設成效

對重點生態建設和保護地區的氣象監測結果表明,從2000年到2017年,三江源地區、北京密雲水庫、雄安新區呼倫湖區域、額濟納綠洲、貴州和廣西石漠化區、柴達木盆地、扎龍濕地等都出現了植被恢復、水體面積擴大等生態質量改善趨勢,生態保護建設成效顯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