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7年

1377年

洪武十年六月十一日,朱元璋為了解下情,命令臣民奏言實封直達御前。 洪武十年(1377)六月十一日,朱元璋令天下臣民言事實封直達御前。 洪武十年(1377)十一月三十日,任命一批有司官員,朱元璋告諭其立志為善。

(圖)朱元璋朱元璋

公元1377年,丁巳,洪武十年。

歷史紀事

寶泉局的廢立

朱元璋即位之初,頒行《洪武通寶》,令各行省皆設寶泉局,與京師的寶源局一起鑄造。洪武九年(1376)六月二十六日,罷寶源、寶泉局,停止鑄造。洪武十年五月二十九日,命各布政司復設寶泉局,鑄小錢,與鈔兼行。洪武二十六年,因兩浙、江西、福建、廣東民重錢輕鈔,有以錢一百六十文折鈔一貫的,因而物價上漲,錢法益壞不行。便下令罷寶泉局。

通政使司的創立

洪武三年(1370)置察言司,設司令二人,掌四方章奏。不久罷去。洪武十年六月十一日,朱元璋為了解下情,命令臣民奏言實封直達御前。七月初八日,正式創立通政使司。設通政使一人,正三品;左右通政各一人,正四品;左右參議各一人,正五品;經歷一人,正七品;知事一人,正八品。掌出納諸司文書敷奏封駁之事。即命曾秉正為通政使、劉仁為左通政。朱元璋告諭:“政猶水,欲其常通。所以以‘通政’名官。你們的職責是審命令以正百官,達幽隱以通庶務。當執奏的勿忌避,當駁正的勿阿隨,當敷陳的勿隱蔽,當引見的勿留難。不要巧言以取容,不要苛察以邀功,不要讒間以欺罔。做到公清直亮。”洪武十二年,撥承敕監給事中、殿廷儀禮司、九關通事使隸於其下。建文中改司為寺,通政使為通政卿,通政、參議為少卿、寺丞。增置左右補闕、左右拾遺各一人。成祖恢復洪武舊制。成化二年(1466)增置提督譽黃右通政,不理司事,錄武官黃衛所襲替之故,以徵選事。萬曆九年(1581)革。具體職責包括:凡四方陳情建言,或告不法等事,於底簿內謄寫訴告緣由,齎狀奏聞。凡天下臣民實封入遞,即於公廳啟視,節寫副本,然後奏聞。即五府、六部、御史台(後為都察院)等衙門,有事關機密且重大的,其入奏仍用本司印信。凡諸司公文、勘合辨驗允當,編號注寫,公文用“日照之記”、勘合用“驗正之記”關防之。凡在外之題本、奏本,在京之奏本,一併受理,於早朝匯而進呈;有經自封進的則參駁。午朝則引言事的臣民,有機密則不時入奏,有違誤則稽而匯請。凡抄發、照駁諸司公移及勘合、訟牒、勾提件數、給由人員,月終類奏,歲終通奏。凡議大政、大獄及會推文武大臣,必予參預。

文化紀事

宋濂致仕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又號玄真子,浙江金華人。元至正中薦授翰林編修,以老辭不赴,隱於龍門山著書。元至正十八年 (1358)末,朱元璋取婺州,改寧越府,命開郡學,聘請宋濂為五經師。至正二十年,被薦與劉基等四人至京師,任江南儒學提舉,教太子經,不久改任起居注,以文學受到元璋信任,常侍左右,備顧問。洪武二年 (1369)任《元史》總裁官,累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知制誥。其性誠謹,不言人過,所居室署“溫樹”。朱元璋曾說:“我聽說太上為聖,其次為賢,其次為君子。宋景濂事我十九年,未賞有一言之偽,誚一人之短,始終無二,非止君子,抑可謂賢人。”為文醇深演迤。郊社宗廟山川百神之典,朝會宴享律歷衣冠之制,四裔貢賦賞罰之儀,旁及元勛巨卿碑記刻石之辭,皆參與其中,屢被推為開國文臣之首。而一代禮樂製作,其裁定者居多。洪武十年(1377)正月初六日致仕。洪武十三年,孫宋慎坐胡惟庸黨,朱元璋命逮宋濂至京師,欲置之死,地。皇后、太子力救,元璋才免其死安置茂州。洪武十四年五月十三日行至夔州,居僧舍,哀嘆自殺身死,年七十三。著有《潛溪集》、《蘿山集》、《龍門子》、《浦陽人物記》、《翰苑集》、《芝園集》等。

雜譚逸事

鄧愈征討吐蕃

吐蕃所部川藏,邀殺使者鞏哥鎖南等,於是,洪武十年(1377)四月初二日,朱元璋命衛國公鄧愈為征西將軍、大都督府同知沐英為副將軍率師征討吐蕃。分兵三道,並力攻入蕃部川藏,覆滅其巢穴,窮兵追至崑崙山,斬獲萬計,掠得馬匹五千,牛羊十三萬頭。在征討過程中,留兵戍守要害之地,班師回朝。

嚴懲議政宦官

洪武十年(1377)五月二十九日,有一久事內廷的宦官從容言及政事。朱元璋嚴懲不貸,立即逐出,遣還鄉里,永不敘用。他告諭群臣說:“自古聖明之君,凡有事必與公卿大夫商議,然後決斷,從未聽說宦官得以參與說東道西的。宦官之輩,朝夕在人君左右出入起居之際,聲音笑貌日接於耳目,其小善小信足以固結君心,而便嬖專忍其本態。若偶然為其所惑而不省,他們必假威福、竊權勢以干預政事。若時間長久,遂至於不可抑。由此而致亂的事例頗多。所以我常引為鑑戒,特予立法:寺人不過侍奉灑掃,不許干預政事。今此宦者雖事我日久,不可姑息;決然去之,以懲將來。”

奏言實封直達御前

洪武十年(1377)六月十一日,朱元璋令天下臣民言事實封直達御前。他對中書省臣說:“清明之朝,耳目外通;昏暗之世,聰明內蔽。外通則下無壅遏,內蔽則上如聾瞽。國家治與不治,實關於此。我常擔心下情不能上達,得失無由以知,所以廣言路以求直言。其奏言論事,我皆虛心以納。儘管如此,還慮微賤之人敢言而不得言,疏遠之士欲言而恐不信。如此則所知有限,所聞不廣。你們應令天下臣民,凡願上書奏言的,實封之後,直接送到我這裡。我將一一閱覽,擇其善者付諸實施。”

皇太子裁決政事奏聞

洪武十年(1377)六月二十日,朱元璋命群臣自今大小政事皆啟皇太子處分,然後奏聞。他對皇太子說:“人君治天下,日有萬機。一事之得,天下蒙其利;一事之失,天下受其害。自古以來,創業之君,歷涉勤事,達於人情、周於物理。所以處事之際,很少失誤。守成之君,生長富貴,若非平日練達,臨政之時,很難避免失誤。因此,我特命你每天聽斷諸司啟事,以便練習國政。要記住,惟仁則不失於躁暴,惟明則不惑於邪佞,惟勤則不溺於安逸,惟斷則不牽於文法。凡此皆以一心為之權度。我自有天下以來,未賞暇逸,惟恐處事稍有不當,以負上天付託之意。戴星而朝,夜分而寢,這些你都親自看見,若能體而行之,乃為天下之福。”同時令儒臣為皇太子講《大學衍義》

官員儀從、公使數額的確定

其初定丞相、大都督準侯例儀從用十五人,從一品十三人,正、從二品九人,三品七人,四品五人,五品四人,六品、七品三人,八品、九品二人。洪武十年(1377)八月二十六日重新確定,從五品以上官員,仍照前例;六品至九品按前例各減一人。各司聽差公使數額:中書省、御史台各二十六人,六部各十人,斷事司、察院各八人,應天府十五人,上元、江寧二縣各十人。

鄧愈逝世

鄧愈(1337—1377),原名友德,元璋賜名愈,直隸虹縣人。年十六歲,即以善戰聞名。元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駐兵滁陽,鄧愈率眾來歸,授管軍總管。後以戰功累官江西行省參政,守洪都,陳友諒率兵六十萬來攻,圍數百重,城壞三百餘丈,鄧愈且築且戰,晝夜不解甲達三月之久,終使陳友諒解圍而去,鄧愈又攻掠江西之地,諸路皆下,以功遷右丞,常遇春克襄陽,鄧愈官湖廣行省平章鎮守其地,威惠並行,遠近聞名。吳元年(1367)召回任御史大夫。洪武元年(1368),鄧愈以征戍將軍收江淮未附州縣。洪武三年,從征定西,大破擴廓帖木兒。十一月,封衛國公。四年,往湖廣練兵。洪武十年四月出征吐蕃,大勝而歸。十一月初八日行至壽春,以疾而卒,年四十。追封寧河王,謚武順。

朱元璋論善惡

洪武十年(1377)十一月三十日,任命一批有司官員,朱元璋告諭其立志為善。他說;近來天下有司奏報缺官,朝廷以時補選。可是,任命未久,有司仍奏報缺官。為什麼因犯罪而罷黜的官員這么多呢?如若移其作奸之心以為善該有多好呵!國家俸祿如井泉,汲而不竭。那些犯罪官吏,不思守法以保其俸祿地位,而欺人欺天,競為贓利。雖積錢充屋,一旦事覺,皆非已有。大丈夫立志為善,功業不難。若念慮一失,淪於不善,迷而不悟,遂不可救。不知為善的,是愚笨之人;能為善的,才是賢良之輩。至於為惡的,更是下愚無顧忌之人。然而,為善為惡,關鍵在於人之存心如何。聖賢之道,率性修道,人能推行終身,受用不盡。人幼不識事,長則知孝友,此乃天賦性善。若以此道天天行之,則是率性之道。我為善事而他人效法,是修道之教。推廣此例,何善不立!何事不成!今天你們赴任,宜以前非為鑑,勉於為善,則能永守祿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