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

香港大學

香港大學(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簡稱為“港大(HKU)”。 是一所位處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國際化公立研究型大學,通常被認為是亞洲最具名望的大學之一,有亞洲“常春藤”之稱 。其奠基於1910年3月16日 ,次年3月30日正式註冊成立,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高等教育機構。建校初期,香港大學規模極小,自1912年3月11日正式開學,到1916年12月舉行首次畢業典禮,僅有23名畢業生。1948年4月9日後,學校秩序重建與結構轉型並舉,步入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 截至2017年12月,香港大學有十所學院,以英語為教學語言。它在經濟、金融、會計、生物醫學、牙醫、教育學、人文學科、法學、語言學、政治學與社會科學等領域展現出較強的科研實力。 香港大學的排名穩居世界前列,根據2019年QS世界大學排名,香港大學位列世界第25名。 香港大學也是全球第一個界定出SARS病原體的科研單位 。同時,香港大學為Universitas 21、環太平洋大學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京港大學聯盟成員 ,AACSB及EQUIS認證成員。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香港大學是香港第一所大學,由1887年成立的香港西醫書院及香港官立技術專科學校合併而成,於1911年在香港島正式創立;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為香港西醫書院首屆畢業生。

港大校園內的孫中山塑像 港大校園內的孫中山塑像

當時西方列強爭相在中國成立大學,時任港督盧押認為英國同樣需要在香港設立一所大學,一為與其他列強競爭,二來讓中國人(尤其是香港人)認同英國的價值觀,抗衡其他列強文化理念,便於英國向華南拓展勢力、鞏固其在整個香港的統轄管治。而清政府兩廣總督和省港工商界亦覺得成立大學有助中國人學習西方的科技,使中國自強,遂默許並予以支持。恰又逢當時太古集團轄下的一艘貨船發生工業意外事故,導致多名中國船員傷亡,管理層急欲修補公司形象,便一同捐款資助成立港大。在英國政府和其他香港英資(如滙豐銀行)支持下,盧押最終籌得足夠資金籌建大學,於1910年3月16日主持大學的奠基儀式。  

1911年港大成立,1912年舉行了正式的創校典禮。因盧吉認為當時中國社會不適宜接觸西方的人文價值觀(如共產主義理念),大學最初模仿利物浦大學的制度,重理工而輕人文,故只設三個學院:醫學院、工程學院及文學院,當中沒有開設社會學和哲學等人文課程。

1916年12月舉行第一屆畢業禮,有23個畢業生及5個榮譽畢業生。

1925—1926年省港大罷工後,政府為進一步溝通中西文化,遂召集本港紳商,磋商在香港大學增設中文學系,讓漢文中學畢業生入讀。

1927年,港大中文系成立,邀得前朝翰林賴際熙、區大典等執教,加上其時又有富商鄧志昂捐款建立中文學院、馮平山捐款建立中文圖書館等,湧起了一股重視中文教育的潮流。

1941年因香港淪陷,本部大樓遭炸毀而停辦,至1945年復辦;戰後隨社會需要陸續加設理學院、法學院、社會科學院等。

1956年,為了應對迅速變化的社會需求,香港大學建立繼續教育部, 為成人教育提供支持。

1961年,香港大學舉行50周年校慶,此時學生總數超過2000名,是1941年的四倍。

1967年,社會科學學院成立。

1969年,法學部成立。

1982年,以Prince Philip Dental Hospital為基礎,香港大學牙醫學院成立,是香港地區唯一的牙科專業高等教育機構。

1984年,教育系與建築系分別組建學院,同年法學部升格為獨立的法學院。

1989年後政府推行大專教育本地化,使多數香港人不用遠赴英國讀大學,也為主權移交中國作準備,大幅增加大了學位和課程種類,港大學生人數因而迅速增加。

1992年,繼續教育部演變為專業進修學院。

香港大學 香港大學

主權移交後,雖數次被校政風波困擾,但大學逐漸由專注於教學 過渡為教學和研究並重,並拓展和海內外大學和研究所的學術交流,猶以醫學研究(如SARS病毒研究)最盛。

2001年,香港大學第十個學院—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成立   。

2005年,香港大學醫學院更名為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

2015年,香港大學法學院加入新絲路法學院聯盟。

2017年12月15日,香港大學校務委員會任命張翔教授為香港大學第16任校長。  

2018年6月19日,教育部辦公廳批准北京大學與香港大學合作舉辦牙醫碩士學位教育項目終止辦學。  

學術科研

科研機構

截至2014年,香港大學設有5個   國家重點實驗室,各類直屬、附屬科研機構90餘個   。

國家重點實驗室
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  肝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合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醫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建築學院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 for China and Hong Kong, Centre for Construct I.T., Centre for Real Estate and Urban Economics, Centre for Renewable Energy in Architecture, Centre on Urban Studies and Urban Planning, Centre of
文學院 Applied English Studies, Centre for Humanities and Medicine, Centre for the
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 Asia Case Research Centre Asian Entrepreneurship and Business Values, Centre for China Financial Research, Centre for Chinese Management Centre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Risk Management, Centre for Hong Kong Centre for Economic Research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trategy
牙醫學院 Cleft Lip and Palate Centre Navigational Dentistry, International Centre of
教育學院 Advancement in Inclusive and Special Education, Centre for Advance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Centre for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Centre for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Centre Educational Leadership, Centre for Hong Kong Putonghua Education and Assessment Cent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Centre for Wah Ching Centre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 in China
工程學院 Asian Tall Buildings and Urban Habitat, Centre for E-Commerce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Centre for Electrical Energy Systems, Centre for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re for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Cryptography, Centre for Infrastructure and Construc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Centre for Jockey Club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Centre for Landslip Prevention and Land Development Law and Technology Centre Nonlinear Mechanics, Centre of Rock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re
法律學院 Asia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Law Chinese Law, Centre for Comparative and Public Law, Centre for Law and Technology Centre (jointly organized with the Faculty of Engineering) Medical Ethics and Law, Centre for
李嘉誠醫學院 Alimentary Research and Education, Centre of Cancer Research, Centre for Cardiovascular Science and Medicine, Institute of Carol Yu Centre for Infection Chinese Medicine, School of Clinical Trials Centre Endocrinology and Diabetes, Centre of Genomic Sciences, Centre for Human Development and Birth Defects, Centre of Human Reproduction, Centre of Humanities and Medicine, Centre for the Medical and Health Sciences Education, Institute of Medical Ethics and Humanities Unit Medical Ethics and Law, Centre for Public Health, School of Research Centre of Heart, Brain, Hormone and Healthy Aging
理學院 Applied Geoscience Centre Mathemat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Swire Institute of Marine Science Theoretical and Computational Physics, Centre of
社會科學學院 Behavioural Health, Centre on Civil Society and Governance, Centre for Criminology,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China Development Studies Journalism and Media Studies Centre Kadoorie Institute, The The Hong Kong Jockey Club Centre for Suicide Research and Prevention Sau Po Centre on Ageing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Centre

科研指標

• 科研成果

自1989年至2013年,香港大學科研團隊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共20項,其中還誕生了首位獲頒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的香港科學家。

2011年7月,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發現導致肝癌復發和化療抗藥性的癌幹細胞。港大這項嶄新發現,對於了解肝腫瘤形成和未來癌症治療帶來重大突破,研究發表於幹細胞研究範疇最權威的學術期刊《細胞幹細胞》(Cell Stem Cell)。

學校風景 學校風景

2011年6月,港大發現全新藥物療法以控制流感。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塗文偉教授研究團隊發現帕米膦酸鈉,一種一向在臨床上套用於治療骨病的藥物,能有效控制季節性、大流行H1N1病毒或禽流感H5N1病毒引起的流感。港大利用完整的人類免疫系統的”人類化小鼠“模型,證明了新療法能有效對付各種類型的流感病毒。

2009年1月,香港大學教授再度榮獲國家級科學技術獎項。香港大學三位教授與內地合作的兩個研究項目分別獲頒一等獎及二等獎。由香港大學王振宇教授和王繼德博士聯同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十三名醫學科研人員組成的研究團隊,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得獎項目為“對胃癌惡性表型相關分子群的發現及其序貫預防策略的建立和套用”。另外,香港大學土木工程系講座教授方漢平和華南理工大學和中石化機構合作共同研究開發的得獎項目“含氮有機廢水生物脫氮新技術與工程化套用”,獲頒發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除了此項二等獎外,方教授的研究屢獲獎項,包括裘槎基金會的優秀科研者獎、香港大學傑出研究學者獎及傑出研究生導師獎。

2008年1月,港大莫毅明教授經內地專家推薦獲國家自然科學獎。港大數學系講座教授莫毅明,以《關於對稱與齊次空間的復幾何》研究項目,經內地權威專家推薦,獲國家頒發200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為全國數學學科僅有的兩項獲獎項之一。

2007年2月,香港大學支志明教授:香港首位科學家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支教授以其“金屬配合物中多重鍵的反應性研究”項目,成為香港自1989年參加國家自然科學獎推薦以來,首位獲得一等獎這個最高級別獎項的香港科學家。

2006年1月,港大外科學系講座教授范上達教授及其領導的肝移植組以其突破性的“成人右葉活體肝移植”技術,獲頒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這也是首次有香港學者獲頒國家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 科研數據

2012—2013年度研究成果
 學科領域 總研究成果 已審定研究成果 獎項
 生物及醫學3,1812,702122
 工學1,14991249
 人文、社會科學及商學2,4551,72477
 自然科學55535618
總計7,3405,694265
獲頒專利(1998—2013)
 類別 總數
生活必需品100
執行操作、運輸14
化學、冶煉66
建築4
機械工程、照明、熱能、武器、爆破6
物理48
電力58
泛領域47
總數343

• 科研經費

在2012年至2013年,香港研究資助局(Research Grants Council)向香港大學撥付總計10.88億港幣的研究經費;同期,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向香港大學撥付研究用補助金11.96億港幣,香港政府撥付經費1.23億港幣。除此之外,香港大學還與本地及海外各類組織機構訂有研究契約,截至2013年契約金額總計8.3億港幣。

在受捐方面,截至2013年,香港大學獲香港慈善團體、香港工商界、本地及海外各類資助累計39.2億港幣。

• 影響因子

湯森路透發布的《2012年度期刊引用報告》(JCR)中,香港大學以3535篇文章(2012年)位居全港首位。依照刊登在湯森路透所跟進期刊內的24061篇文章計算(2003年1月至2013年6月),香港大學總計獲得331086次引用,同為全港首位。  

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截至2017年11月,香港大學圖書館系統由一個主館、六個分館組成,館藏紙本圖書總計309萬冊;港大圖書館館藏涵蓋音樂、教育、電子、醫藥多個領域,各具特色;主館下設的特別收藏館藏有香港各個時期的期刊、書籍、政府出版物、簡報,幾乎涵蓋了香港歷史及民俗的方方面面,是全港最完善的相關資料收集機構;該館同時還承擔著世界貿易組織與歐洲文獻中心的託管任務   。

MainLibraries'E-resources 主館電子資源Number 數目
電子期刊(訂閱)189,834
電子期刊 (種數)155,136
資料庫1031
電子書4,957,174
電腦檔案4,955

• 博物館所

香港大學美術館: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座落般鹹道大學東閘入口旁的馮平山樓,以及徐展堂樓底下三層;徐展堂樓展廳由徐展堂博士贊助建築經費,於一九九六年十一月正式開放。香港大學早於一九五三年已開始蒐集博物館藏品。經過多年來熱心人士捐贈和大學購藏,博物館現今收藏了超過一千八百項具有歷史價值的藝術品,這些藏品主要分為青銅器、陶瓷和書畫三類。釉里藍點彩三足水注、明嘉靖青花孔雀花卉紋罐、三國青釉奏樂人物飛鳥堆塑穀倉罐都是其中精品   。

香港大學許士芬地質博物館: 

本館位於香港大學本部,轄屬本大學地球科學系,自2009年1月16日起對公眾開放,為全港首創且唯一的地質博物館。全館收藏了包括由已故許士芬博士捐出的稀有礦物收藏品在內的近萬件藏品,當中展出950件礦物和300件岩石,並透過展出350具在中國各地發現的化石標本來介紹地球過去超過45億年的變化;館內收藏的雲南澄江生物群化石、遼寧出產的保存完好的白堊紀熱河生物群化石,都是世界上重要的化石考古發現   。

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 

2003年,饒宗頤教授將數十年里因勤於學術研究而積累的藏書,包括珍貴的古籍善本和其他書籍、書畫作品贈送給香港大學,藉此回饋香港。在已故的香港麗新集團主席林百欣先生、饒宗頤學術館之友及眾多熱心人士的鼎力支持下,香港大學成立饒宗頤學術館,並於2003年11月8日開幕。

經過初步整理,檢定古籍約有七百餘種,較為珍貴的古籍善本約百餘種,著名學者題贈的書籍近二千冊,其他各學術領域的書刊文獻約有三萬餘冊。除古籍善本和珍貴的書籍外,其他藏書均按照饒教授的研究領域和書籍性質分類,分為歷史學(包括考古學、上古史、文化史和學術史等等)、宗教與哲學(包括印度學)、潮學、甲骨學、文學、簡帛學、語言文字學、目錄學、敦煌學、藝術、叢書和期刊等十多種   。

• 學術期刊

Asian marine biology亞太公共行政學語言理論教學研究特刊亞洲公共行政學
Focus : HKUL newsletterBill of Rights bulletinLaw mediaFocus on your library
Hong Kong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Hong Kong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Justitia :Hong Kong University Law Association reviewAnnualreport(TheUniversityofHongKongLibraries)
ElixirNews啟思鴛鴦

辦學條件

院系設定

截至2014年,香港大學下設10個專業學院,另有研究生院、專業進修學院、數碼港學院等數十個獨立機構。  

院系設定
建築學院 建築系 房地產及建設系 城市規劃及設計系
文學院 中文學院 英語系 中國語文學部
中文增補課程 英文學院 中文系本部
跨文化研究系 語言與溝通系 人文學院
比較文學系 藝術史系 歷史系
語言學系 音樂系 現代語言及文化學院
哲學系 日本研究系 美國研究系
歐洲研究系 語文研習所 法語系
德語系 西班牙語系 義大利語系
葡萄牙語系 希臘語系 瑞典語系
韓語系 日語系 泰語系
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 商學院 經濟及金融學院
教育學院 資訊科技學部 語言及文學學部 學習、發展及多樣性學部
公共行政及社會科學教育學部 科學、數學及計算機學部 言語及聽覺科學學部
工程學院 土木工程系 計算機科學系 工業及製造系統工程系
機械工程系 電機電子工程系
法學院 法學系 比較及公共法中心 法律專業學系
李嘉誠醫學院 外科學系 臨床試驗中心 麻醉學系
解剖學系 生物化學系 臨床腫瘤系
社區醫學系 放射診斷學系 內科學系
微生物學系 護理學系 婦產學系
骨傷學系 兒童及青少年醫學系 病理學系
藥理學系 生理學系 精神醫學系
牙醫學院 口腔醫學
理學院 化學系  生命科學學院 物理系 
地球科學系 統計及精算學系 數學系
社會科學學院 心理學系 政治及公共行政學系 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 社會學系

師資情況

截至2013年9月,香港大學有教授1070名,其中兩院院士8人,博士及其以上專業學歷的教師占94%   ,有125名教職人員以其著作被引用次數計算,獲評為世界前1%頂尖科學家(2013年度)   。

教職員一覽(截至2013年10月)
 教職人員類別 全職 兼職 名譽/客座 總計
教師1,688  1,6483,7297,065
教授1,070282,6493,747
研究人員2501,4232371,910
教學輔助人員3681978431,408
兩院院士
李焯芬袁國勇范上達鄭耀宗
梁智仁葉嘉安支志明任詠華

優勢學科

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在1997年推出了“卓越學科領域計畫(The Areas of Excellence scheme)”,在全部18個領域項目中,香港大學主持了8項,並協同其他機構參與了6項;截至2013年,香港大學已完成“經濟及商業策略”、“藥物合成與研發”兩項,關於“海洋環境”、“大規模流行疾病”、“鼻咽癌”、“骨骼疾病”、“高分子材料”、“新興電子建模與仿真”等領域的研究仍在進行中   。

從“卓越學科領域計畫”中不難看出,醫學、商科、信息科學都是香港大學傳統且極具競爭力的學科領域;除此之外,港大的土建、法政、教育等學科亦處於世界一流行列。

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
學科2014年2013年2012年
會計與金融 18 2326
生命科學 42 51-10042
化學 35 209
新聞傳播學 50 51-10021
計算機科學及信息系統 14 1022
地球與海洋科學 34 51-10019
經濟與計量經濟學 28 3029
教育培訓 16 118
化學工程 51-100 51-10051-100
土木工程 10 814
電子電氣工程 27 1920
機械工程 34 4130
環境學 51-100 2037
地理學 25 ————
歷史與考古學 38 ————
法學 18 2016
語言學 18 ————
材料科學 51-100 51-10051-100
數學 45 4425
醫學 24 2428
現代語言學 17 1815
藥學 37 51-10034
哲學 41 30——
物理學 101-150 51-10051-100
政治學 16 1219
心理學 25 1822
社會學414019
統計及運籌學 19 1516

教學建設

港大以小班教學為主,人數不多,課堂內容詳實,且十分注重師生間的互動。得益於班級的大小,在課堂上教師隨時都會向學生提問,他們非常鼓勵學生問問題。同時,團隊協作成為日常學習中的重要一環,在香港大學的課程中,需要團隊共同合作完成的比例很大,這對提升交流、合作能力十分有效。

港大沒有強制性要求學生上課的措施,更不靠點名保證出勤率,保證學生出席率最好的方法就是提升自己課程的質量,自然地吸引學生來上課。港大採取的是漸進式的教學模式,淡化了期末考試的重要性;為了更加合理地評價一名學生的水平,老師平時會留一些很有針對性的作業,其目的是考察學生跟隨課程學習的進度。這種漸進式教學方式既可以保證學生平時的學習質量,又給了學生充裕的自由可支配時間。  

學校建築 學校建築

港大十分重視評教,這也是港大的老師教學質量普遍比較高的原因之一;對於一門課程,不僅主任老師要被評教,助教也要被評教。學校的管理部門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負責學術的教授和老師,一個是負責服務學生的管理部門,兩個部分平行運行,各司其職,互不干涉;這種模式某種程度上保障了教師的教學、學術自由性。

2012年起,香港大學採用了新的四年制學位課程。新課程架構將賦予學生更靈活、多樣化且多層面的選擇,以汲取知識。新課程架構除有助學生建立強大的本科及跨學科知識基礎外,更著重培訓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與獨立思想能力,並協助他們掌握有效的溝通技巧,成為出色的團隊成員,最終成為想像力與創造力兼備的領袖。新課程中引進了”核心課程“和”體驗學習“兩大模式。其中,”核心課程“主要有科學與科技、人文學科、全球問題和中國研究四大主題,而各個學院設立的多種”體驗學習“包括了諸如工作實習等讓學生體驗真實專業領域工作,提供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卓越學習經歷,提供與全球共融且具國際視野的大學教育。  

對外交流

1998年,香港大學創立全球學生交換計畫,為本科生創造在世界各國生活和學習的機會,並予所有交換生以支援。   香港大學同時還是Universitas 21聯盟的創始成員,這個聯盟旨在推進各個成員間的交流合作並促進自身的國際化水平。

2012年4月26日在上海復旦大學光華樓,“香港大學千人內地交流計畫”啟動儀式舉行。“香港大學千人內地交流計畫”是港大2012年著力發展的新項目,其緣於李克強總理出席港大百周年校慶典禮時,宣布由2012年開始,中央政府會成立專項資金,每年支持1000名港大學生和老師到內地去學習、考察和開展科研工作,加強中港兩地教育交流。  

2013年2月1日,香港大學與浙江大學、清華大學簽署合作草案,加入“感染性疾病診治協同創新中心”,與兩所大學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國內的科研單位和學者,在人才交流﹑研究生培養﹑分享研究資源等多方面展開合作。  

社會評價

QS世界大學排名(2014—2015),世界第28位,亞洲第2位。  

QS世界大學排名(2013/14):世界第26位,亞洲第2位,香港第1位。  

QS亞洲大學排名(2014):亞洲第3位,香港第1位。  

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大學排名(2013-14):世界第43位,亞洲第3位,香港第1位。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聲譽排名(2013):世界36位,亞洲第5位,香港第1位。

在2010/11、2011/12、2012/13年度,香港大學均獲《QS世界大學排名》評為亞洲第一,世界22至23位不等;   在地區性排名《QS亞洲大學排名》中,2009、2010年位居榜首。  

校園環境

香港大學校園本部坐落香港島西部的薄扶林道以東、般鹹道以南、羅便臣道以西、龍虎山以北;牙醫學院及教育學院言語及聽覺科學部位於西營盤的菲臘牙科醫院內。另有位於新界的嘉道理農業研究所及香港石澳鶴咀的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

香港大學平面地圖 香港大學平面地圖

香港大學校園內設有4個文娛中心給同學使用,分別為: 徐朗星文娛中心、莊月明文娛中心、薄扶林文娛中心及方樹泉文娛中心。 各文娛中心外分別設有劇場、食肆、排舞室、禮堂等設施供同學使用。其中某部分亦開放給公眾使用,如位於莊月明文娛中心的兩間食肆。另外於薄扶林道設有兩個體育館,分別為何世光夫人體育館及賴蒙廉夫人體育館,館內有排球場、籃球場、手球場、壁球場、健身室及一個25米游泳池等設施。此外於沙灣徑設有何鴻燊運動場,場內設有一個天然草及兩個人做草場,可用作11人足球、曲棍球、壘球等活動. 此外亦設有6個膠地網球場及一個50米的標準游泳池。

• 本部大樓

香港大學建於1910年2月26日,這是其中歷史最悠久的建築就是本部大樓。大樓用文藝復興期建築模式的花崗石柱廊所支撐,頂部則建有一座高塔和四座角塔,具有典型的西方建築風格。本部大樓不僅是文學院的大本營,同時也是港大學生拍攝畢業照的首選地,其中陸佑堂是電影《色戒》學生們演戲的劇場取景地。

本部大樓 本部大樓

• 大學堂

位於薄扶林道山頂,揉合了都鐸及歌德式建築特色,引人注目。大學堂於1861年由蘇格蘭商人杜格拉斯興建,作為公司總部及寓所,因此取名為“杜格拉斯堡”。1894年,一個法國傳道團買下了這幢建築物,並大舉修葺及增建,後於1953年遷出。香港大學在1954年收購了這幢建築物,並自1956年闢作男生宿舍,改稱大學堂。

大學堂之外有設計優雅的梯級,而於內部則有古色古香的圖書館及螺旋式樓梯,都是該建築物的特色。多套香港電影曾於該建築物取景,包括《流氓俠醫》、《玻璃之城》等。

大學堂 大學堂

• 鄧志昂樓

鄧志昂樓是香港大學的一座古老建築物,位於香港港島薄扶林道本部校園,鄰近薄扶林道,由鄧肇堅爵士父親鄧志昂於1929年捐助建成,作為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之用。

鄧志昂樓為1座樓高3層之平頂建築,外牆鋪以洗水批盪,裝飾花紋簡樸。2樓外牆有5個小陽台。大樓於1931年9月28日由當時之香港總督貝璐爵士揭幕,現為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

• 孔慶熒樓

香港大學孔慶熒樓是香港大學的一座古老建築物,位於香港港島薄扶林道本部校園,本部大樓出口對面。大樓於1919年落成啟用。其外部自1985年起成為香港法定古蹟。原為港大學生會大樓,現為文學院音樂系使用。

孔慶熒樓 孔慶熒樓

• 嘉道理樓

香港大學嘉道理生物科學大樓曾榮膺過亞洲最佳建築物,原因是其擁有的高科技設計,足以與香港滙豐銀行大廈分庭抗禮。

這座十層高的大樓由八支十米高的倒金字塔形支柱支撐,而在對稱的鋼質弧形屋頂之下,是大樓的核心部分 ── 擁有高科技含量的實驗室,實驗室的設備能配合日新月異的科學研究,不但延長了建築物的壽命,也減少了在建築物改動過程中能源的消耗和廢棄物的產生。

嘉道理樓 嘉道理樓

• 舍堂

香港大學校園 香港大學校園

“舍堂”是香港大學為學生(尤其是本科生)提供共同生活的地方,希望透過學生自行組織活動、彼此學習,達致課堂和學術以外的“全人教育”。“舍堂教育”的概念源自英國劍橋、牛津等大學的“學院制”,但港大的舍堂從一開始就不具備學院的學術教學及獨立招生功能,而衍化為只保留社交和課外教育功能的“舍堂”。舍堂主要是住宿性 的,同時擔當學生宿舍的角色,然而港大亦有純粹供學生居住而沒有任何學生組織的“學生住宿樓”。除此之外,港大亦有非住宿舍堂。舍堂的活動多姿多彩,但時間上多集中於晚上至凌晨,而且有部分是住宿生必須參加的。“學生住宿樓”只有男女各三十六個宿位,對於居於較遠離港大的學生來說,變相只有舍堂可供選擇。由於很多舍堂每年重新審訂宿生資格(re-admission)是基於舍堂內活動的表現,希望專注學業或不希望參與太多課外活動的學生只能租住附近的私人住宅或申請非舍堂的學生宿舍(student flat),另外在外租房的內地學生可以得到香港大學學生髮展及資源中心(cedars)的經濟補助。

現時香港大學共有十三所住宿舍堂及三所非住宿舍堂,十三所住宿舍堂為:何東夫人紀念堂、利希慎堂、利銘澤堂、利瑪竇宿舍、李國賢堂、聖約翰學院、施德堂、太古堂、大學堂、偉倫堂、馬禮遜堂、李兆基堂及孫志新堂。三所非住宿舍堂分別為康寧堂、根德公爵夫人堂、李志雄紀念堂。其中何東夫人紀念堂及根德公爵夫人堂為女生舍堂,利瑪竇宿舍、大學堂、馬禮遜堂(本科生部分)及康寧堂為男生舍堂,其餘為男女混合舍堂。另外利瑪竇宿舍由天主教耶穌會主辦、聖約翰學院由基督教聖公會主辦,行政上皆獨立於香港大學。

港大歷史上還曾有聖母玫瑰堂,惟因故停辦。明原堂於1992年搬遷,易名為利希慎堂。馬禮遜堂曾於1968年停辦,2005年重開;然而主辦者已由倫敦傳道會及後來的中華基督教會變為大學本身。

文化傳統

校徽

香港大學的校徽根據英國紋章院的建議訂立,並於1913年5月14日獲得包含校盾和校訓的紋章。早於1912年10月,香港大學已於一封交與紋章院的信件中提及盾形紋章的設計,但設計者已不可考,可能是一位熟悉紋章學的歐洲人。從紋章的設計可以看出大學奠基者寄予的期望——將其發展成為一所中西合壁的大學;背景的藍、綠色分別代表大學所在的香港島和四面包環的景致   ,現時採用的盾章根據1958年紋章院的繪圖訂立。  

學校校徽 學校校徽

校訓

校訓為“ 明德格物”,對應拉丁文為 Sapientia Et Virtus

“明德格物”語出《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意指博大的學問,儒家治學,首重個人德行修為,“明德”就是彰顯德行,先完善內在德智的修養,然後推己及人。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香港大學任命張翔教授為第十六任校長   天下平。故欲平天下,首當格物也。

紋章

學校紋章 學校紋章

在1981年,香港大學建校70周年時,大學向紋章院申請一個完整的紋章,添加部分包括冠頂及扶持盾牌的獸形,此項申請於1984年獲英國紋章院批准   。紋章里(校徽外)有三頭生物,居頂的是代表英格蘭的小獅子,左面是代表中國的龍,右面是代表英國的獅子,腳踏著的草地代表香港島。三頭生物都系著翡翠項飾,頭盔與彩帶代表勇敢的騎士。  

校歌

香港大學校歌The University Anthem   由聖約翰大教堂管風琴師Denman Fuller作曲,時任署理輔政司的前港督金文泰爵士以拉丁文填詞。1912 年 3 月 11 日於港大本部大樓落成時,聖約翰大教堂歌詠團等樂團曾公開演唱。校歌沿用至 30 年代,至戰後存放於大學檔案處。

在香港大學百周年校慶期間,音樂系系主任陳慶恩博士為校歌重新編曲,注入新元素後灌錄重現人前。2011 年版本的校歌由香港小交響樂團指揮兼駐校藝術家葉詠詩指揮,港大學生會合唱團與一群中學生攜手唱出。  

在2011年香港大學百年校慶期間,由港大70年代校友許冠傑先生作曲,80年代校友、著名詞人林夕先生作詞,90年代校友周博賢編曲,90年代校友謝安琪、新世紀校友許廷鏗演唱,跨越四代校友合力為香港大學創作了百年校慶紀念歌曲《明我以德》   。

《明我以德》
作詞:林夕作曲:許冠傑編曲:周博賢演唱:謝安琪、許廷鏗。
路,前人踏過,用見識為我點燈。學養光照了靈魂,學會致知格物懷疑發問。時代在變,未變的是我的根。世紀耕作百年人,在這裡磨利眼光、敞開我心。明我以德、明我以堅貞的勇敢,承繼了知識作護蔭,維護我思考的足印;無論,長夜再深,持續發光發熱。廣大學識彰顯我校訓,風大浪急不改我校訓。
道,由人自創,用我心覓我的真。以見識建設前程,用智慧擁抱自由和責任。明辨事理,像聖火滅了再生,世界演進靠傳人。上世紀傳下世紀、鑑古創今。明我以德、明我以堅貞的勇敢,承繼了知識作護蔭,維護我思考的足印;無論,長夜再深,持續發光發熱。廣大學識彰顯我校訓,風大浪急不改我校訓。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校監  林鄭月娥女士
副校監李國寶博士
署理校長譚廣亨教授 
首席副校長譚廣亨教授
校長張翔 
行政及財務副校長康諾恩博士
副校長(學術人力資源)區潔芳教授
副校長(環球事務)高為元教授
副校長(研究)賀子森教授
副校長(教學)何立仁教授

歷任校長

歷任校長
姓名任期
盧吉勳爵(Lord Frederick Lugard)1910 - 1912
儀禮爵士 (Sir Charles Eliot)1912 - 1918
Prof. G. P. Jordan1918 - 1921
Sir William Brunyate1921 - 1924
康寧爵士 (Sir Hornell)1924 - 1937
Dr. Duncan Sloss1937 - 1949
賴廉士爵士 (Sir Linsay Ride) 1949 - 1964
紐魯斯博士 (Dr. W. C. G. Knowles)1964 - 1965
Prof. A. J. S. McFadzean1965
Dr. Kenneth E. Robinson1965 - 1972
黃麗松1972 - 1986
王賡武教授1986 - 1995
鄭耀宗教授1996 - 2000
戴義安教授(署任)2000 - 2002
徐立之教授2002 - 2014
馬斐森教授2013-2018
譚廣亨教授(署理)、張翔2018-

(參考資料    )

傑出校友

孫中山 中華民國國父、中國國民黨創始人,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傅秉常 中華民國駐蘇聯大使、中華民國司法院副院長
林謀盛 陸軍少將、新加坡民族英雄
何鴻鑾 港英政府官員,何啟東家族成員
衛奕信 前香港總督
林鄭月娥第五任香港特首,第一位女特首
曾鈺成 民主建港協進聯盟的首任主席,現任香港立法會主席
張愛玲 中國現代女作家
朱光潛 中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劉殿爵香港翻譯家、語言學家、漢學家
胡燕青 香港基督徒作家、詩人,浸會大學副教授
林燕妮 香港女作家,素有“才女”的稱號
王寵益 病理學家,香港大學首位華人教授
黃麗松 香港大學首位華人校長,化學家
簡悅威 國際知名遺傳學家,英國皇家科學院首位華人院士
沈祖堯腸胃研究權威,香港中文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郭斌和 語言文學家
何建宗 紅潮研究專家、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和環境學課程主任
梁智仁 香港公開大學校長及世界矯形及創傷外科協會主席
李心平 國際膽管及膽石權威,現任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院長
袁國勇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系主任,世界知名的傳染病專家
范上達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系主任,肝臟移植權威,有“換肝之父”之稱
周錫年 香港富商,為香港首位華人耳鼻喉科醫生
方心讓 香港骨科醫生,香港復康會創辦人
莊月明 香港富商李嘉誠的表妹兼髮妻
馬時亨 前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
任志剛 香港金融管理局前任總裁
許鞍華 香港女導演
梁乃鵬 電視廣播有限公司行政主席、聯意製作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載通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載通國際九龍巴士董事長
李汶靜 無線電視中英文台記者、新聞主播及公共事務部節目主持及監製
黃沾 香港作家、詞曲家
林夕 原名梁偉文,華語樂壇詞作家

(參考資料  )

香港九所法定大學

 法定大學是指經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同意及通過,再經立法會通過相關法例,成為一所受獨立法例規管的法定大學。

香港特別行政區高校一覽

環太平洋大學聯盟

香港旅遊景點列表

地 區名        景點名 

香港 島    

                          

維多利亞海灣 | 海洋公園 | 星光大道 | 太平山 | 動植物公園[香港香港島] | 赤柱 | 尖沙咀 | 北角 | 赤柱警署 | 淺水灣 | 銅鑼灣 | 跑馬地賽馬場 | 香港大學 | 茶具博物館 | 皇后像廣場 | 蘭桂坊 | 維多利亞公園中環廣場| 凌霄閣 | 上環 | 中銀大廈 | 太古廣場 | 灣仔 | 聖約翰大教堂 | 皇后大道西 | 午炮 | 樓梯街 | 香港公園 | 香港動植物公園 | 西港城 | 虎豹別墅 |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 | 集古村 | 香港賽馬博物館 | 半山區電梯住宅巡禮 | 軒尼詩道 | 荷李活道 | 香港西區 | 南灣 | 馮平山博物館 | 香港仔郊野公園 | 羅屋民俗館 | 香港仔 | 鴨利洲大橋 | 警隊博物館 | 文武廟 | 香港禮賓府 | 嚤囉上街及樂古道 | 鐘樓[香港香港島] | 徐氏藝術館 | 香港醫學博物館

 九龍                

                  

紅勘 | 九龍城 | 彌頓道 | 太空館 | 九龍公園 | 宋城 | 柏麗大道 | 旺角 | 尖東海濱紅墈高山劇場 | 黃大仙廟 | 荃灣 | 九龍寨城公園 | 香港體育館 | 香港歷史博物館 | 香港啟德機場 | 沙田馬場 | 香港科學館 | 鯉魚門 | 香港文化中心 | 西貢 | 雀仔街 | 吐露港旺角 | 香港藝術館 | 天后廟 | 九龍清真寺 | 李鄭屋古墓 | 曾大屋

 新界      

上水 | 清水灣 |大埔 | 元朗 | 屯門 | 粉嶺聯和墟 | 大帽山 | 落馬洲 | 車公廟 | 流浮山 | 鹿頸 | 吉慶圍 | 新界林村許願樹 | 米埔野生動物保護區 | 新田大夫第 | 新娘潭瀑布 | 香港鐵路博物館 | 萬佛寺 | 三棟屋博物館 | 青山禪院 | 三門仔 | 竹林禪院 | 望夫石 | 青松觀 | 圓玄學園

 離島                

香港迪斯尼樂園 | 南丫島 | 離島風景旅遊 | 大嶼山 | 長洲 | 青馬大橋 | 坪洲島 | 馬灣 | 海蝕洞 | 蒲台群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