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劃沿革
龍鳳鄉,因北面山型似龍身、山峰似鳳冠的龍鳳山而 得名。清道光年間,“五品校尉”本籍人士何國圖曾於場鎮南岸開設武場,搭台習武,故取名較場壩。明初到民國末年,該鄉分屬蒼溪、南江、廣元三縣管轄,故有"一腳踏三縣”之稱。 1933年5月至1935年4月,紅四方面軍曾征戰於此,建立蘇維埃政權。1945年旺蒼設縣,1951年3月龍鳳建鄉,歸屬旺蒼第六區,1952年3月劃龍風為舞風、龍風兩鄉。1955年撤舞風鄉,將其一部分併入長樂鄉(今化龍鄉),一部分歸於龍鳳鄉。1958年10月建龍鳳公社,1981年4月更龍鳳公社為較場公社,1984年1月改為較場鄉,轄於五峰區。1992年10 月調整區鄉鎮建制,較場鄉恢復為龍鳳鄉名,縣直屬,行政區域不交,至今。
地理人口
龍鳳鄉轄中華、人民、白虎、錦旗、龍安、南埡、五營、龍鳳、天井、古水、小營等11個行政村,82個社,3650戶,耕地10305畝。置於兩縣五鄉結合部,四川盆地邊緣,多丘陵,山蠻起伏,溝壑縱橫,平均海拔600-1100 米間,相對高差500一600米。山體開闊向陽,日照充足,,年降雨量大於1100mm,年平均氣溫16℃,無霜期260天左右;土壤土質優良,粘砂適中,土層肥沃,適合於作物生長,年產優質糧食1130餘萬公斤。
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建設日益完善。場鎮建設日新月異,坐落在幽深峽谷之中,山環水流,綠蔭擁道。投資80餘萬元,建成使用面積1450平方米的綜合辦公大樓;多方籌集資金30萬元,硬化了長500米、寬9米的場鎮街道;投資5萬餘元,新建500米的河堤,美化了場鎮環堤,促進了商貿業的發展,場茹三、六、九日,市場繁榮,為旺蒼南部重要物資集散地;電力有保障,爭取國家資金260萬元,實現了高壓線路聯網供電,並實施了低壓網改,加強了農電管理,在全縣率先實現用電城鄉同網同價;信息通暢,光纖電視電話信號與縣級聯網,電視節目擴容增量至32套,發展程控電話1000門左右;爭取國家資金110萬元,建成移動遞信G網站,動通信信號覆蓋全鄉;農業基礎設施良好,近幾年以市場手段為突破口,堅持“中小微結合,提引畜並舉”原則,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整治全鄉現有5座水庫,203口山坪塘,62條硯渠堰,新修小微水池200餘口,蓄水達到200餘萬方,可灌面積7500餘畝。
公路交通
公路交通便利。近幾年圍繞產業結構調整,加快公路建設步伐。積極回響縣委“鄉造公路黑色化”的號召,投資30餘萬元,動員民工10萬人次,挖填土石方2萬餘方,備石料5萬餘方,完成了油路鋪築路基工程。如今,從縣城到鄉場鎮26公里,半小時就可到達,村道標美化完成45公里,開通了旺蒼縣第一條村級客運線,新修通村入戶路120公里, 實現了村村通公路,80%的有入戶路,打通了與周邊鄉鎮的 “斷節”路,形成了以南龍公路為主骨架,輻射全鄉的公路網路,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經濟建設
經濟建設成就輝煌。2002年底全鄉工農業總產值達到 4898萬元,財政收入150萬元,農村人均純收入1850元。農業生產穩步發展,基地建設欣欣向榮。"穩糧抓養殖,建園搞種植,大戶帶農戶"的產業結構調整思路逐漸明晰,確立了主導產業,實行區域布局,依靠大戶帶動,發展規模經營.建成優質稻生產基地5000畝,"雙低"油菜生產基地2000畝,花椒生產基地600畝,優質水果生產基地1500畝,優質茶葉生產基地1500畝,中藥材生產基地1000畝,優質牧草生產基地1100畝.出台優惠政策,培育各類種養大戶14戶,實現戶均年產值逾10萬元,帶動全鄉農民科學種養,實現年生豬出欄25000頭,小家禽14萬隻,存欄毛兔4.7萬隻,發展南江黃羊210隻,年產繭2萬公斤,藥材115萬公斤,優質茶葉1500公斤,產業結構調整如火如荼,得到市縣領導的高度評價,稱之為全縣的"亮點"工程,龍鳳已成為旺蒼糧油、畜 牧、繭桑、林果基地鄉。私營、個體經濟發展態勢良好,商賈雲集,場鎮坐商76家,流動攤點50餘處,逢場日流動民眾 3000餘人,日交易量5萬餘元。
科教衛生
科教衛生髮展迅猛。有國中1所、國小11所、衛生院l所、村防保站11個,大專以上文化程度320人,中專180 人,高中1020人,國中4860人,具有中、高級職稱200餘人,科技示範戶350戶,科技興農體系已基本形成。
物產資源
資源豐富,極具開發前景。據傳"龍鳳大米"早在唐朝時就是朝庭貢米,其糯性適中,口感好,極富營養。近年來又大力開展IPM生產,嚴格控制有害農藥,做到綠色無污染, 加之土壤由保羅系蓬萊鎮組的砂泥岩構成,呈中性至微鹼性, 適於水稻生長。形成以龍風、南埡、五營三村為主,帶動全鄉農戶栽種5000畝優質水稻,年產大米2500噸,實現產值400萬元。目前,"小青蛙"品牌已通過省市專家組驗證,已備案頒牌,極具開發潛力,市場前景可觀,期待有志之商前來洽談,進行綜合開發,力爭把龍風建成)川北無公害大米供應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