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龍鳳鄉位於株洲縣最南端,距縣城47千米。面積53.4平方千米,人口1.41萬人(2005年)。轄龍鳳、長遠、生田、天台寺、興台、天石、中田、茅塘、四房、山田、金福、李馬、福沖13個行政村。鄉政府駐龍鳳橋。境內鳳凰山為南嶽七十二峰之一。
沿革
相傳境內昔有一石橋,橋南有一山丘似龍,東有一山丘似鳳,綴名龍鳳橋,鄉由此而得名。原屬湘潭縣,1959年劃歸株洲市郊區,1961年屬龍鳳公社,1965年劃歸株洲縣,1967年為長征公社,1972年改龍鳳公社,1984年改鄉。1997年,面積53平方千米,人口1.4萬,鄉政府駐龍鳳橋,轄長遠、生田、茅塘、四方、山田、天台寺、興台、天石、龍鳳、中田、金伏、李馬12個行政村。
【郵編】412112 【2009年代碼】430221200:~201龍鳳村 ~202長遠村 ~203生田村 ~204天台寺村 ~205興台村 ~206天石村 ~207中田村 ~208茅塘村 ~209四房村 ~210山田村 ~211金福村 ~212李馬村 ~213福沖村
鳳凰山地理位置
株洲縣鳳凰山(鳳凰古寺)座落在龍鳳鄉天台寺村的鳳凰山頂的千金坪,南距衡東縣城洣水鎮25公里,地處株洲縣、衡東縣、攸縣、醴陵市的交界地,海拔680米,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大約修建於唐代佛教興盛的時期。
歷史來由
唐貞觀二十二年,有位高僧帶著四個弟子云游此處,在此選址建寺,命名為八寶蓮花寺,就是如今的鳳凰古寺。
公元1645年,清順治二年,義軍領袖鄧斯艾和王承先占據寺廟,開展反清復明活動,歷經5年,後來,清朝開展剿匪戰,其全軍覆滅,鳳凰古寺也遭大劫。
清代中期至民國,寺院多次重建,1948年寺廟被土匪占據,70年代,民間信士自發多次建小廟,但只有六七尺高,不足兩米寬;八十年代,民間信士自發組織重建了丈多高的三間土築瓦廟。
2004年,由劉淑媛居士引進了果安法師,修復鳳凰古寺。2005年至2010年,建造了三聖殿、緣和堂,土地廟、大雄寶殿,雕塑了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等。此後,衡東縣修建了登山公路,龍鳳鄉與天台寺村也修築了登山路。
2006年,經湖南省宗教局批准為《正式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 史書記載鳳凰山是南嶽72峰之一,群巒起伏,山高林密,泉水潺潺,怪石林立。《潛確類書》載:“南嶽有鳳凰峰。昔祝融君祭南嶽,感碧雞鳳凰集其頂,故名。”《湘潭縣誌》描述:“周盤百里,靈關玉壘,結隅幽阻,懸泉奔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