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葵果

龍葵果

山東又名山茄棗。 潮汕地區稱之為烏點歸,河南周口地區稱之為黑甜甜,河北滄州地區稱之為黑榴榴,京津唐一帶稱之為狗奶兒,內蒙古赤峰地區和山東部分地區稱之為焉柚兒,東北地區別名甜甜,悠悠,黑黝黝,黑端端,甜星星,安徽地區別名大專柳,因為其型似葡萄故河北南部也稱之為野葡萄,果實熟透後可採食。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30一100厘米。莖直立,多分枝。葉卵形,長2.5—10厘米,寬1.5—3厘米,頂端尖銳,全緣或有不規則波狀粗齒,基部楔形,漸狹成柄;葉柄長達2厘米。

生長環境

喜溫暖濕潤的氣候。

分布範圍

陝西、廣東、廣西、雲南、甘肅、四川東北部、河南、安徽北部、浙江、湖南、湖北、江西、江蘇北部、山西南部、山東、河北、天津、北京、內蒙古東部及東北大部分地區有生長。

主要價值

藥理作用

龍葵果 龍葵果

本品生物鹼可升高血糖。果有鎮咳、祛痰作用。龍葵濃縮果汁以10ml/kg體重給予小鼠,可明顯抑制急性二氧化硫致咳作用[2]。

性味 :二級乾寒,味甜酸或微苦

1、《注醫典》:“一級寒、二級乾。”

2、《拜地依藥書》:“一級寒,有人認為二級寒,有人認為濕。”

3、《藥物之園》:“二級乾寒。”

4、《本草綱目》“苦微甘,滑,寒,無毒。”

功效:生乾生寒?,清熱消炎,涼血解毒,軟堅消腫。

主治:主治濕熱性或血液質性疾病,如熱性肝炎、胃炎、咽喉炎、腎炎,濕性水腫。

龍葵果 龍葵果

1、《本草綱目》:"苗 食之解勞少睡,區虛熱腫,治風(唐本),補益男子元氣,婦人敗血。消熱散結壓丹石毒宜食之 (蘇頌)。”

2、《注醫典》:“清熱收斂。主治內外各種熱性炎腫,舌炎,頭痛,耳痛,腮腺炎,腦膜炎,眼部發炎,胃炎,腎炎等。”

3、《拜地依藥書》:“清熱止癢,消腫軟堅,燥濕斂瘡,防腐除膿,生寒固精。主治各種熱性皮膚瘙癢、癰腫,口渴,燒傷,化膿性天花,腫瘤,道精等。”

用法用量: 內服:6~10g。外用:適量。可入蒸露劑、湯劑、漱口劑、耳滴劑、敷劑等製劑;亦可將鮮品含漱、擠汁滴耳、揭爛塗敷。

注意事項: 對膀胱有害,矯正藥為蜂蜜和砂糖。

代用藥: 若本品缺貨,可用酸漿代。

附方

龍葵果 龍葵果

1、治內外各種熱性炎腫 取適量龍葵實,煎湯內服或研成糊狀外敷。

2、治舌炎 取適量龍葵實煎湯漱口。

3、治頭痛,腮腺炎,腦膜炎,胃炎,腎炎 取適量龍葵實,研成糊狀外敷局部。

4、治耳痛,眼部發炎 取適量龍葵實,擠出汁液,滴於耳道或塗眼部。(1~4方出自《注醫典》)

5、治各種熱性皮膚瘙癢、癰腫 取適量龍葵實,研成糊狀,與喀什粉(碳酸鉛)、玫瑰花油調配製成敷劑,外敷於局部。

6、治燒傷,化膿性天花 取適量尤葵實,擠出汁液,與喀什粉(碳酸鉛)調配製成軟膏,塗於患處。

7、治腫瘤 取適量龍葵實,搗研外敷於局部。

8、治口渴,遺精 取適量龍葵實食用。(5~8方出自《拜地依藥書》)

化學成分

果實含龍葵鹼(solanine),澳洲茄鹼(solaso-nine),澳洲茄邊鹼(solamargine)等多種生物鹼,並以苷的形式存在,其他有維生素C、A以及皂苷。

藥材鑑別

龍葵果 龍葵果

果實呈類球形,皺縮,直徑2~5mm,黑褐色、橙紅色或黃綠色;頂端有一圓形土褐色花柱痕,下端有時帶一細果柄,乾的果實易破碎,破後可見內含多數黃白色圓扁形種子。

顯微鑑別 果實橫切面:外果皮為1列石細胞,外壁凸凹不平;中果皮為數列薄壁細胞;內果皮細胞常不清楚。種皮表皮為1列石細胞,外被種毛,其內為2~3列被擠壓的薄壁細胞;最內為一層長方形細胞;胚及子葉細胞含糊粉粒及脂肪油滴。

粉末特徵:呈褐色、棕黃或黃綠色。外果皮石細胞多角形或類圓形,可見多數網紋;胚乳及子葉細胞含眾多糊粉粒及油液;果皮及種皮石細胞,直徑50~150μm;種毛為單細胞針狀毛。

栽培技術

生物學特性

龍葵果 龍葵果

對土壤要求不嚴,以比較肥沃而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較好。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9~10月採摘成熟果實,堆放陰濕處,讓果皮自然漚爛,至第2年春季取出,搓去果皮,洗淨備用。4月播種。翻挖土地,仔細整平,開1.3m寬的畦,按行、穴距各33cm開穴,深約3cm,施入人畜糞水,每畝用種子150~200g,與草木灰及人畜糞水拌勻撒播穴里,蓋草木灰一把,澆水。田間管理 苗高7~10cm時勻苗、補苗,每穴留苗3~4株,隨後中耕除草,並施人畜糞水1次。6~7月再中耕除草和施人畜糞水1次。

採收加工: 夏、秋季果實近成熟時採收。置陰涼乾燥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