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王尖

龍王尖城堡建成後,圍城的石寨周長約12.5千米,圈地約1.5平方公里。 龍王尖石寨較之龍王廟稍晚,始建於景泰七年(1456年)。 ---全寨共有四大寨門,以南寨門為最大、最牢固、最壯觀。

一 龍王尖(北緯31°44'東經115°08'):位於東南部的龍寨村,主峰高大,次峰矮小,其狀象龍,主峰象龍頭,海拔高度為214米。
二 龍王尖位於武漢市黃陂區李家集鎮珍珠嶺,海拔385.6米,為大別山余脈。主峰頂巔有一座古廟,名曰龍王廟,建於明宣德二年(1427年),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龍王廟被山火燒成灰燼。之後幾度毀建,今已不存。原址現存一城堡遺址,斷牆殘埂,為龍王尖石寨遺址。
《念奴嬌》縱龍王尖
秋風習習,樹木稀、煙浪黃艾密密。
草甸縱行,穿溝壑、淒清禿嶺獸跡。危崖佇立,村舍桑田,平湖呈翠碧
峰砌狼哨,蛇蜒殘恆斷壁。倚山踞嶺古寨,金湯堅如鐵,仰視難欺。
坍塌樓門,證當年、刀槍箭矢飛激。黃土隴下,夜半常磷火、亡魂哭泣。
惟石能言,青史後人追憶
龍王尖
武漢周邊的山寨建造得最為雄偉壯觀的當數黃陂李集的龍王尖了。龍王尖山寨是為御匪安民而修建,又名永安寨,坐落於李集鎮東北和長軒嶺鎮西的交界處。壯觀的山牆基本完整,蔚為壯觀,號稱武漢的長城。也是武漢的後花園一景。山寨北枕礦山,南瞻武漢,東眺木蘭山,西靠雙峰山。主峰龍王尖海拔385.6米,主峰頂巔有一座古廟,名曰龍王廟,建於明宣德二年,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秋,山北坡突發大火,古廟被毀,僅留下現存的一堆山石。鹹豐九年,湖廣總督官文曾為建設中的龍王尖石寨題寫了“固若金湯”的匾牌一塊,以示褒獎。龍王尖石寨在建修過程中,就已成為周邊民眾“避匪”、“躲長毛”的“難民集中營”,難民最多時達三萬之眾。寨牆上均砌有“哨口”、“箭窗”、“磙木檑石發座”、“烽火台”等。寨內昔日有四通八達的大小道路,現已消失在稠密的灌木、藤蔓、野草之中。
---據考證:
龍王尖古寨始建於景泰七年(1456年)。當時明朝政治FB,社會動亂,不時有匪盜來黃陂西北鄉燒殺搶掠。為“御匪安民”和防範山火,1456年冬村民集資建龍王尖石寨,至清同治七年秋石寨建成,時任黃陂知縣劉昌緒前往祝賀,並為城堡命名永安寨,即長久平安之意。
龍王尖城堡建成後,圍城的石寨周長約12.5千米,圈地約1.5平方公里。石寨倚山踞嶺,氣勢磅礴,聳立在雲纏霧繞的群峰之上。寨牆由塊石、條石、片石大小間壓,縫隙填塞碎石土渣乾砌而成。寨牆平均高3.5米,全寨共有四大寨門,以南寨門為最大、最牢固、最壯觀。石寨按九曲八卦陣建造,,砌有“哨口”、“箭窗”、“磙木檑石發座”、“烽火台”等。內牆半腰有1.1至1.4米寬的巡道(也稱走道)。哨口、箭窗一般1.8至2米一個,主要用於瞭望、發射銃彈和飛箭。烽火台有多座,其中一座置龍王廟峰巔,一座置西寨門。這座山寨,易守難攻,如遭圍攻,寨內有糧有水,便於堅守待援,三兩月可不下山寨。
鹹豐九年(1859年),湖廣總督官文曾為建設中的龍王尖石寨題寫了“固若金湯”的匾牌一塊,以示褒獎。在明清兩百多年間,石寨成為周邊民眾“避匪”的難民集中營。難民最多時達數萬之眾。鹹豐末年,寨內修建了一條包括客棧、醫藥店、雜貨店、米鋪、鐵匠鋪、裁縫鋪、木匠鋪、磨坊、酒坊、染行、賭場的街道,稱作天街或生意街。
---黃陂有數十座明清時期修築的古石寨。如洪關山寨、西峰尖寨、平峰頂寨、張家寨、周家寨、諶家寨等等。石寨均為乾砌,大小不等,各自聳立在山巔和懸崖峭壁之上。而今這些石寨毀損嚴重,幾乎全部成為殘垣破壁。惟有龍王尖石寨,保存尚算完好———寨牆中下部基本完好,石板屋多數存留半牆以上。
---龍王尖石寨自成一個小天地,一個較特別的社會聚落點,它是研究明清兩朝、尤其是鹹豐同治時期社會狀況的理想標本。
---此外,一些與龍王尖歷史文化及景觀相關,歌頌善良、正義、勇敢、純潔、孝悌的故事傳說,如“龍王為民降雨”、“綠林擒賊”、“腳夫六里坡拾金餅”、“黃鷹石”、“月母子屋”等也漸漸被人遺忘,即使是當地有一定文化基礎的古稀老人,而今對此有所了解的也寥寥無幾。關於龍王尖的歷史文化,正隨著歲月的消逝瀕臨失傳。
---據資料記載:
龍王尖石寨較之龍王廟稍晚,始建於景泰七年(1456年)。當時明朝政治FB,社會動亂,不時有匪盜來黃陂西北鄉燒殺搶掠。為“御匪安民”和防範北坡山火,1456年冬,村民集資始建龍王尖石寨。明清之際,石寨經過多次維修和復建。至清同治七年秋,城堡式的龍王尖石寨全面建成,取名永安寨:
---永安寨以龍王尖的龍王廟為最後的要塞,在李集鎮東北和長軒嶺鎮西的交界處的兩個垂直交叉的山墚處,北枕曠山,南瞻武漢,東眺木蘭山木蘭湖。石寨的圍城周長12.5千米,圈地1.5餘平方公里。
雖然倚山踞嶺,聳立在群峰之上,也不能保證不被攻破。資料記載: 1642年春,龍王尖石寨曾被張獻忠大西農民軍所克;1853年1月,太平天國扶王陳得才部、同年3月翼王石達開部、1861年英王陳玉成部、1863年秋捻軍王雙如部、1866年東捻賴文光部,曾先後多次攻克龍王尖。
想想現在荒涼的廢墟,也是當年金戈鐵馬的戰場。
---當年的寨牆由塊石、條石、片石大小間壓、縫隙填塞碎石土渣乾砌而成。寨牆平均高3.5米,這種的山寨,易守難攻,即使遭圍攻,寨內有糧有水,便於堅守待援。
---全寨共有四大寨門,以南寨門為最大、最牢固、最壯觀。現在的寨門遺址處,當年寨門上面的門楣石條依然還在,寨門軸的門臼孔還在石條上。
--- 作為“難民集中營”的龍王尖石寨,難民最多時,達三萬之眾,寨內就地勢、地段、村灣、人員、財物等不同情況,共建有大小石板屋1200餘間,這些石板屋單間面積最寬的達110平方米,最小的不足4平方米。富戶的石板屋一般要寬大,其地段位置也要好;窮苦百姓、流民的石板屋又窄小、位置也要偏一些。
---當時山寨還承建了一條包括經營客棧、醫藥店、雜貨店、當鋪、鐵匠鋪、裁縫鋪、木匠鋪、磨坊、酒坊、染行、賭場的街道,時稱天街或生意街。在寨內建街道和菜市場,這是省內外山寨所極少見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