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集

李家集,位於湖北省荊門市掇刀區團林鋪鎮境內,東離雷集10 華里,西至207 國道鴉鋪6 華里,北枕跑馬山。

李家集,位於湖北省荊門市掇刀區團林鋪鎮境內,東離雷集10華里,西至207國道鴉鋪6華里,北枕跑馬山。街北200米處有明朝皇帝朱見深立的“借糧碑”。“李家集”這個古老的集場之地,在明朝時本是一塊空地。明朝中期明憲宗為李思恭立下“借糧碑”後,人們以碑為界,將李家集這塊地方稱之為“碑堰南崗”。
據傳說,這裡有一個名叫李鋒瓊的,一天吃早飯後,李母突發病疾昏迷過去,當母親醒來,鋒瓊將飯菜送到母親面前時,母親擺了擺手說:“沒有食慾,如有烙餅,可以吃一個。”李鋒瓊是個孝子,連忙上街去買。可這本是偏僻之地,離周圍各個集鎮均較遙遠,而且有的集場根本沒有烙餅,只有團林鋪才有一家烙餅店。當時根本沒有交通工具,李鋒瓊只好徒步到團林鋪,買烙餅往返竟用了大半天,等把烙餅送到母親手中時,母親心臟已停止了跳動。李鋒瓊想起母親給自己的諸多恩惠,不禁淚水滾滾流下,哭泣道:“媽媽呀,您連一口飯也沒吃,餓著肚子,撒手離兒而去,兒子對不住您啊!要是碑堰南崗上有家烙餅店,母親啊,您就吃上烙餅了”……親朋左鄰右舍聽了李鋒瓊的話,都議論:“要是附近有個集場,不僅吃麵食方便,而且買鹽、買油、買鐮刀、買鋤頭也方便。”在親朋鄰居的幫助下,李鋒瓊擦乾了眼淚,埋葬了母親。但他總忘不了“母親沒吃上烙餅而去”的事,悔恨不已。他和妻子商量,附近沒有集場,我們家身受其害,為了讓碑堰周圍所有住戶不出現我們一樣的遭遇,我們投資建個集場吧!妻子劉氏說:“好是好,可是這要不少錢啊,我們家的錢只能開個烙餅店,但一個集場只有一個烙餅店,既顯得冷落,又不能滿足客戶的需求,客戶們免不了還要遠赴團林鋪、雷集、五里舖去買東西。”李鋒瓊說:“我們借點錢先建三個鋪子以後慢慢再建。”於是妻子回娘家借了些錢,李鋒瓊找哥哥鋒明借了部分錢,用這些資金在碑堰南崗上修了一家烙餅店、一家小賣店、一家肉鋪。李鋒瓊的小爹域鶴將修集鎮的訊息告訴了岳父丁大人,丁大人很高興,傾其家產在肉鋪旁修了三間房子開起了粉坊,由於修集場的人一戶姓李、一戶姓丁,人們便將這新建的集場稱之為“丁李集”,後來的人為了稱說的方便省去了“丁”,直接稱之為“李家集”了。
清朝時期,李家集場又進行了擴建,李家叔祖李堯松見市場上沒有紅爐、沒有軋花、彈花等作坊,出資修了三棟瓦房,請了些手藝人,免除房租,讓他們辦起了“紅爐”、軋花坊、彈花房。從此,李家集一帶住戶趕集方便了。大家推李鋒瓊為集主。以後鋒瓊的後裔們世襲其職,共歷經12個集主,最後一個集主名李亞柏。解放後,集主才退出歷史舞台。民國時期,軍閥混戰,戰爭的餘波常常光顧李家集。同時盜竊、搶劫之事時有發生,李家集的烙餅店及其他店、坊都經常關門停業。
解放初期,李家集劃為青龍鄉管轄,隸屬於荊門縣第十三區,其轄區有青龍、白廟、扶橋、寧廟、馬山、姚廟、槐橋、洪橋、聯合、鴉鋪等。1952年,這裡建立李集管理區。共轄有九個村級單位,時任李集公社社長的劉大雄將這些村名連起來編了三句打油詩:一龍盤三廟(一龍即青龍大隊,三廟即寧廟、姚廟、白廟三個大隊),一馬踏三橋(一馬即馬山大隊,三橋即扶橋、槐橋、洪橋三個大隊),鴉鋪不想要(其位於國道之西)。後來,李家集集場得到了發展,這裡建立了行政機構—李集公社。一條東西走向的街道長約50米,,還有一家食品店,一家糧店,一所學校,一家縫紉鋪,一家代銷社。一家副食加工廠,一家理髮鋪,一家衛生所,一家鐵匠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