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游婺劇

龍游婺劇是流傳於龍游、金華、衢州一帶的高腔,崑曲、亂彈、徽戲、灘簧、時調六大劇種的總稱。 龍游婺劇在地方文獻也有著完整的記載,如《龍游縣誌》等,龍游婺劇和明代中期著名的戲曲家湯顯祖,明代著名的文學家、戲曲家徐渭等人的活動緊密的聯繫在一起。 龍游婺劇有在解放前後一度十分興盛,直到文革前,還有許多民辦婺劇團。

龍游婺劇是流傳於龍游、金華、衢州一帶的高腔,崑曲、亂彈、徽戲、灘簧、時調六大劇種的總稱。其淵源於遠古時代的“稻作文化”、“儺祭文化”,1950年,在華東戲曲改革工作會議上,正式定名為婺劇。
龍游婺劇有著豐富的班社資源,近代就有葉聯玉崑腔班、新慶福科班、陳春聚班、周春聚班,還有浙江省第一個民辦公助婺劇團——衢州實驗婺劇團。
龍游婺劇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名伶,曾有“龍游出戲子”的諺語,主要著名演員有梁姜棠、劉土福、湯素梅、周越先、徐汝英等龍遊人,並經過他們培養出一大批傳人。如鄭蘭香,陳美蘭等等。
龍游婺劇在龍游建築上有完整的體現,許多龍游明清的古建築中,完好地保留著多種類、藝術價值高的龍游婺劇戲曲磚雕、木雕及古戲台,如建於清道光二十四年,龍游石佛鄉三門源村的葉氏建築群古戲曲磚雕,雕制著磚雕《劉備招親》、《尉遲公救駕》、《單刀赴會》、《虹霓關》、《臨江會》等精美絕倫的戲曲圖案。
在龍游很多地方還留有古戲台和祠堂台。如橫山鄉東塢村紹衣堂戲台、志棠鄉楊家村楊氏宗祠戲台、志棠鄉卸廳村雍睦堂戲台、志棠鄉儒大門村三槐堂戲台、志棠鄉後邵東村東陵侯戲台、馬葉鄉馬氏宗祠戲台等等。
龍游婺劇在地方文獻也有著完整的記載,如《龍游縣誌》等,龍游婺劇和明代中期著名的戲曲家湯顯祖,明代著名的文學家、戲曲家徐渭等人的活動緊密的聯繫在一起。龍游婺劇是研究婺劇文化和崑曲南移後發展的重要內容,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龍游婺劇有在解放前後一度十分興盛,直到文革前,還有許多民辦婺劇團。改革開放以後,隨著電影事業的發展,尤其是電視的普及,城鎮的觀眾逐漸下降,龍游婺劇班基本消失,許多劇團掛靠到外地,目前只剩一個民辦婺劇團,年輕人大多不願學習婺劇,整個龍游婺劇呈現出青黃不接、後繼乏人的現象,龍游婺劇進入需要保護階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