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設施
該小區截止2008年底,已實現通水、通電、通電話、通路、通電視,有路燈。全小區有200戶通自來水。有200戶通電,有163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00戶(分別占居民戶總數的 100%、82 %和100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小區戶數73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小區戶數50戶(分別占總數的36%和25%)。
該小區到鄉鎮道路為公路;進小區道路為水泥路、柏油路路面;小區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5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0.5公里。全小區共擁有汽車2輛,拖拉機3輛,機車103輛。裝有太陽能居民戶164戶。
該小區到2008年底,居民戶住房以18,20,162,0之一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8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6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
農村經濟
該小區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0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000萬元,占總收入的25%;畜牧業收入3000萬元,占總收入的38%,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0頭,收入林業收入3000萬元,占總收入的 38 %。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6人(占勞動力的10%),在省內務工20人,到省外務工16人。
人口衛生
該小區現有居戶200戶,共有居民人口593人,其中男性303人,女性290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彝族3人,白族5人。
到2008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24人,參合率55%;享受低保180人。
居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 距離居委會衛生所0.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3公里。
文化教育
該小區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0人,其中小學生25人,中學生15人。
村務公開
該小區長到2008年底,年末集體總收入0.15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89萬元,小區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 貼上公告方式公開。基層組織該村設黨小組1個,團支部一個。發展重點 該村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1、改變以糧食種植為主的傳統農業發展思路,提高農業產業水平,發揮產業化經營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推動作用; 2、加強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民眾的文明素質;3、培育勞務經濟,增加非農產業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