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街道[湖北省荊門市東寶區龍泉街道]

龍泉街道[湖北省荊門市東寶區龍泉街道]

龍泉街道隸屬湖北省荊門市東寶區,位於湖北省中部,荊門市北城區中南部,荊門市人民政府坐落於境內,是荊門市政治、經濟中心。街道轄區面積10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100795人(2014年),轄15個社區,街道辦事處駐千佛洞社區白雲大道82號。 龍泉街道原為荊門縣城關鎮,因象山東麓有龍、蒙、惠、順泉而得名。街道位於江漢平原西部,荊山山脈東南麓,為丘陵崗地區,主要山峰有東寶山、象山。竹皮河流經境內。礦產資源有石灰石、煤炭等。 龍泉街道地處荊門市區,至20世紀末已無耕地,以發展二三產業為主, 第三產業為經濟主體。 2014年,龍泉街道實現企業產值49.8073億元,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335萬元。

建制沿革

唐貞觀八年(634年),置荊門縣,今龍泉街道境域屬之。

後周顯德二年(955年),屬長林縣。

明洪武九年(1376年),荊門州降為荊門縣,廢長林縣入荊門縣。今龍泉街道境域屬荊門縣。

清同治七年(1868年),荊門縣劃為十二村,五十九里。今龍泉街道境域屬坊廂村,轄一個里。

民國三年(1914年),荊門縣設10個區,第一區區公所駐於境內。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荊門縣設37個鄉,境內屬象山鄉。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月,境內改為城關區;8月,改為城關鎮。

1979年12月,荊門市(縣級)成立後,城關鎮改為龍泉街道。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79年12月龍泉街道成立時,龍泉街道轄1個鄉(東寶鄉),4個社區(民主街社區、建設街社區、工商街社區、團結街社區)。

1985年5月,龍泉街道轄千佛洞、土門巷、南台、南門、塔影、團結、白雲樓、北門、西門、鳳台、龍山、白龍、金蝦河等13個社區。

1986年初,東寶鄉更名為泉口鄉,由龍泉街道管轄。泉口鄉轄蘇台、新橋、曾廟、瀏河、金泉、石蓮6個行政村。

1987年9月,泉口鄉改設為泉口街道,脫離龍泉街道管轄。原泉口鄉所轄的蘇台、新橋、曾廟、瀏河、金泉、石蓮6個行政村劃歸新成立的泉口街道。

1995年,龍泉街道轄建設、象山2個行政村和12個社區,214個居民小組。

2005年,龍泉街道轄千佛洞、土門巷、南台、南門、塔影、團結、白雲樓、北門、西門、鳳台、龍山、白龍、金蝦河13個社區。

2006年6月,宏圖社區成立,為央企改制移交地方管理的特殊型城市社區, 由龍泉街道管轄。龍泉街道共轄14個社區。

2011年,宏圖社區劃歸漳河鎮。 龍泉街道轄13個社區。

2012年,劃出南台、土門巷社區部分區域新設東寶山社區;劃出塔影、團結社區部分區域新設天鵝池社區。 龍泉街道轄15個社區。

區劃詳情

截至2014年末,龍泉街道轄南台社區、團結社區、鳳台社區、北門社區、白龍社區、龍山社區、南門社區、塔影社區、西門社區、金蝦河社區、土門巷社區、千佛洞社區、白雲樓社區、東寶山社區、天鵝池社區共15個社區,207個居民小組。街道辦事處駐千佛洞社區白雲大道82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龍泉街道地跨東經111°50′—112°21′,北緯30°25′—30°46′之間, 位於荊門城區中心,北靠泉口街道,東鄰白廟街道,西接漳河鎮,南連掇刀區, 總面積10平方公里 (一說16平方公里 )。

地質條件

龍泉街道轄區為由大巴山東延至保康、南漳的荊山,山文線由東西轉為西北至東南,逶迤蜿蜒形成荊山余脈,處於古生界中發育的一組北北西向的斷裂主幹上。屬揚子地層區,是黃陵小區與宜城小區在江漢平原西北部的交接地帶,地層發育齊全,表層土壤肥沃。

地形地貌

龍泉街道位於江漢平原西部,荊山山脈東南麓,地勢平緩,東與東寶山交界,南與虎牙關相連,西與象山相望。地貌形態為侵蝕切割丘陵,大部分由紫色砂岩構成。境內山峰海拔100—200米,相對高度約100米,坡度5°—20°,主要由二疊三疊紀石灰岩組成,形成坳谷、沖溝分割起伏和緩的低山、丘陵或崗地。殘坡積母質發育而成的紫色土由於自然風化,丘崗、丘坡多為林荒地。

從東寶山俯瞰荊門城區 從東寶山俯瞰荊門城區

氣候

龍泉街道處於中緯度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帶內,四季分明、陽光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具有春濕夏熱秋涼冬寒四季分明的特徵。春季低氣壓活動頻繁,陰雨低溫;夏季受季風活動多變的影響,雨量相對集中,易出現水旱災害;秋季受北方氣壓影響,秋高氣爽;冬季多冬季風,多為嚴寒少雨天氣。

天鵝廣場 天鵝廣場

氣溫年變化為單峰型,年平均氣溫15.9℃;1月平均氣溫1.4℃—3.8℃,極端最低氣溫-14℃(1997年1月30日);7月平均氣溫25.2℃—28.4℃,極端高溫40.0℃(1959年8月23日)。年平均降水量965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夏季占全年總降水量的46.1%,春秋季分別占26.5%和21.7%。年均相對濕度為74%;夏季受長江中游暖濕氣流影響,濕度可達80%。年均蒸發量為1581毫米;最大為1986年1912.5毫米,最小是1989年1382.2毫米。年均地溫17.9℃,1月最低,8月最高。風速年均3.5米/秒;年度變化不大,以北風為主,春秋冬季盛行西北風,夏季仍以北風居多,偏南風次之。全年無霜期為246—255天。霧日年均17.4天,多為輻射霧,易出現在冬春兩季無風或微風的早晨;一年中多月的輻射量呈單峰型分布,7月份輻射量最大,夏季輻射量最強,冬季的輻射量最弱。日照時數8月份最多,2月份最少。

水文

天鵝湖 天鵝湖

龍泉街道境內主要河流為竹皮河(古稱權水)。竹皮河源頭有兩支,北支出自荊門城區西北郊聖境山東麓,西支出自荊門城區西郊羅漢山麓。竹皮河全長約49公里,流域面積437平方公里,正常流量1.2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435.1立方米/秒。竹皮河是荊門市區的主要排澇河道。明清時期,境內十字街以北和西北的街道,雨水均沿著街道兩側的明溝暗道流入金蝦河,至北門西側剅眼頭出城,再進入竹皮河;十字街南、東南及西南各條街道則是沿著街巷兩邊的排水溝先流入大南門北側的總陰溝,再入竹皮河;團結街、南台街、土門街沿著街道兩旁陰溝先注入小河再流入竹皮河。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對竹皮河進行了多次治理,新建了滾水壩和節制閘。

境內象山東麓有龍泉、蒙泉、惠泉、順泉4個泉眼,泉水為丘陵山區裂隙溶洞水,屬下降泉,主要靠大氣降水補給,水量隨季節變化,枯水期與豐水期水量懸殊。 四泉之水匯入文明湖。文明湖寬50米,長200米,深3米,面積1萬平方米。 街道南部南北城區結合部、象山大道與白雲大道之間有天鵝湖,原為虎牙關水庫,2007年改造為公園,水面面積6.64公頃。

自然資源

水資源

龍泉街道境內的龍泉、蒙泉、惠泉、順泉水質優良,符合飲用水標準,歷來為城區主要水源。1969年在龍泉旁組建龍泉水廠,以龍泉、惠泉、蒙泉為水源,日供水3000噸。1974年龍泉水廠改建為第一水廠,日供水1.5萬噸。據1982年3月19日實測,泉水流量9362噸/日;同年8月20日,暴雨後測定流量為41079噸/日,相差4.39倍。 四泉泉水量小,無法滿足市區用水需求。1997年一水廠日供水能力提高到5萬噸。1999年後,一水廠調整為迎峰度夏及調峰增壓的備用水廠。

龍泉地下水日均開採量與泉群流量表
項目理論值(噸 / 日)實際值(噸 / 日)
枯水期(衰減法歷年1月)11924——
1961—1982年平均值14121——
枯水年(1981年)1333213028
平水年(1982年)1381014079
多年最高值(1980年)15605——
多年最低值(1976年)13223.5——

礦產資源

龍泉街道境內有煤炭、石灰石、礦泉水等自然資源,其中煤礦採礦點1處(建設),石灰石採礦點2處(建設、象山)。荊門市水泥廠石灰岩礦位於境內天鵝池一帶,礦床屬海相沉積,賦存於三迭系下統大冶組中。礦區大冶灰岩按岩性由下而上分為八層,其中第五層、斑狀中厚層灰岩及第七層中厚層灰岩夾斑狀灰岩為主要含礦層。上礦層D級儲量92.12萬噸,下礦層C級儲量806.17萬噸,D級儲量151.23萬噸,上下礦層C+D級儲量合計1049.52萬噸。

人口

2005年,龍泉街道總人口10.98萬人,有漢族、回族、滿族、土家族等民族,其中漢族人口占98%以上。

2010年,龍泉街道總人口92280人,其中男性45065人,女性47215人。家庭戶戶數33670戶,家庭戶總人口85442人,其中男性42610人,女性42832人。0—14歲11098人,15-64歲75170人,65歲及以上6012人。戶口在本地且住在本地的有57992人。

2012年,龍泉街道總人口93626人,其中常住人口85959人,流動人口7667人;男性51624人,女性42002人;鄉村戶數1584戶,鄉村人口9618人(其中農業人口1602人);人口出生率9.78‰,人口死亡率3.27‰,人口自然增長率6‰。

2014年,龍泉街道常住人口100795人,流動人口23129人;人口出生率10.84‰,人口死亡率5.91‰,人口自然增長率4.93‰。

經濟

綜述

2014年,龍泉街道實現企業產值49.8073億元,比2013年增長15%;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335萬元;固定資產投資23.5億元,比2013年增長25.9%;新增限額以上企業20家,個體私營企業1800餘家;招商引資區外境內資金7.1億元,比2013年增長2.6%。

第一產業

龍泉街道境內的丘崗、丘坡多為林荒地,主要種植馬尾松、棕樹等。丘陵坡下積物逐漸增厚,水源充裕,適於糧、棉、林、果、菜、豆類、養殖等多種種養方式,多種植大麥、小麥、玉米、棉花等農作物。1973年組建東寶山林場。1985年境內有耕地648.3公頃。1987年初,有耕地9.2公頃,年內因國家基建占地6.3公頃,年末實有耕地2.9公頃(建設村1.9公頃、象山村1公頃)。此後,在原聯產承包責任制基礎上,實行適度規模經營,專業化商品生產;成立新經濟聯合體,大面積種植蔬菜和水果。1992年,龍泉街道造林成活面積68公頃,有果園50畝(葡萄40畝、桃10畝),柑橘樹2300株,梨樹170株,林業總產值20萬元;蔬菜播種面積23公頃,農業總產值156.5萬元,比1987年的49.55萬元增長216.84%;農村人均收入870元。1995年,龍泉街道農業機械總動力6170千瓦,拖拉機86台,農用載重汽車45輛;實現農業總產值592萬元,比1994年增長325.9%。至2000年,境內無耕地,農村勞動力除少數經營林地及養殖外,均轉向第三產業。

2012年,龍泉街道無耕地,不養殖畜禽;封山育林面積7000畝;湖泊養殖面積120畝,水產品產量20噸,有養殖大戶1個;農機總動力6936千瓦,大中型拖拉機13台,拖拉機配套農具13780部,農用水泵13台;實現農業總產值411萬元,比2011年增長2.54%;農業增加值257萬元,比2011年增長2.51%;農民人均純收入10965元。

第二產業

新中國成立後,宏圖飛機製造廠、605研究所、東光電器廠、3326廠等企業先後在境內選址辦廠。1979年,水泥廠、飲料廠、擋風玻璃廠、製藥廠、塑膠製品廠、紙品印刷廠、工藝皮件廠、五金廠、包裝廠、豆製品廠等企業相繼成立。1980年實現工業產值49.31萬元。1987年,龍泉街道有工業企業12家,工業總產值222.67萬元,比1980年增長352.6%。2003年,街道實現工業總產值4474萬元,工業增加值1342萬元,企業改制工作基本完成。2005年,龍泉街道有工業企業125家,資產總額8627萬元,工業總產值1.4026億元,工業增加值4827萬元。 2012年,龍泉街道有工業企業1家,從業人員52人,資產總額1154萬元,主營業務收入7482萬元,利潤總額19萬元;實現工業總產值7648萬元,比2011年增長38.25%;實現工業增加值2051萬元,比2011年增長32.66%。 2014年,龍泉街道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4046億元,比2013年增長36.7%。

第三產業

明清時期,境內商貿繁榮,較繁華的是三里街(今民主街),有雜貨鋪十多家,餳行、糧行數十家,以經營糧食、熟食為主;其次為棗園街(今團結街),是城西農民進城買賣木料、柴草、木炭、煤、水果、山貨的聚集地;十字街(今工商聯西)為主要商業區,此外還有響井街、考棚街、烏盆廠街、內集街、外集街、南台街、土門街、高橋巷、楊樹巷、觀音巷、大井巷等,分布各類工、商、行戶。1938年,境內僅有大小工商行戶100餘家。抗戰時期,商號民房幾乎毀光。

中天街 中天街

解放初時,商戶恢復到30餘家,從業人員2000餘人(純居民占60%)。20世紀90年代,轄區內先後成立多家大型商業企業,農副產品批發市場以南台市場和三眼橋水果批發市場最為繁榮。2002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19萬元,其中批發零售貿易業1576萬元,餐飲業843萬元。 2007年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3.79億元,占生產總值的66.13%,第三產業已成為街道經濟主體。 2011年,龍泉街道新增個體工商戶1848家,境內有商貿中心、中天街商業核心圈、夜市一條街等商業街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0億元,比2010年增長19.2%;第三產業總產值(營業收入)21.3283億元,比2010年增長31%;第三產業增加值7.5046億元,比2010年增長36%。 2014年,龍泉街道實現限額以上企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0.1億元,比2013年增長13.6%。

交通

象山大道 象山大道

龍泉街道為襄沙(襄陽至沙市)、荊鍾(荊門至鍾祥)、荊宜(荊門至宜昌)、荊洋(荊門至沙洋)之間的交通樞紐,251省道、311省道、焦柳鐵路穿越全境。 251省道(南漳—荊門)境內段為海慧溝路—航空路—海慧路—長寧大道;311省道(分水鎮—當陽市)自白雲大道白雲橋入境,境內段為白雲大道—虎牙關大道,至千佛洞社區出境。焦柳鐵路於1970年通車,自竹皮河橋處入境,至虎牙關隧道出境,境內不設站。

社會事業

城市建設

荊門城牆始建於南宋紹熙二年(1191年)。明清時期,境內有主要街道10條,總長6公里。1950年,荊門城區開始恢復性改造建設。五六十年代城牆被拆除。1969年,城區主街巷基本修復。1970年起城區進行發展性改造。七八十年代新建了象山大道、長寧大道、白雲大道等主幹道。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末先後兩次治理竹皮河。 截至2013年,龍泉街道城鎮規劃區面積1000公頃,城鎮建成區面積1000公頃,城鎮建成區總人口98806人;有公園及休閒健身廣場5個,自來水用戶41062戶,燃氣用戶41062戶。

從象山俯瞰荊門市區 從象山俯瞰荊門市區

教育事業

清代乾隆年間,境內興建龍泉書院,書院延聘名儒授課,定期命題課試,並選拔生員住院修業,酌給膏火費。1904年開辦官立和公立學堂,龍泉書院改為荊門簡易師範學堂,並興辦荊門州公立高等國小堂,又設勸學所,主管國小教育。1907年,荊門簡易師範學堂改為荊門州中學堂,為荊門普通中學教育之始。1910年創辦荊門州初等農業學堂。1911年創辦荊門州女子高等、初等學堂,並辦起26所簡易識字學塾。

1912年,學堂改稱學校,荊門州中學堂更名為荊門縣龍泉中學。1918—1923年,美國、比利時傳教士開辦教會學校2所,其中文林國小於1925年增設國中部。1935年有教會中學1所,學生約一百人。1938年創辦私立荊門縣求實中學。1940年荊門淪陷,學校大都停辦。抗戰勝利後,境內縣設有中心國小,鎮設有中心國民學校,保設保國民學校。1946年,境內有縣立中心國小1所;是年3月,私立求實中學、文林中學復辦。1948年,附設在縣立國中的簡易師範班改建為縣簡易師範學校。1949年1月,縣立國中遷沙市三清觀;8月,恢復縣立國中。

學校 學校

解放後,中國小先後廢除《公民》課,取消訓育處、童子軍,設立教導處,組建少年兒童隊、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實行秋季始業,重點國小試行五年一貫制,按照“向工農開門,為生產建設服務”的辦學方向,中學學生實行助學金制,動員工農子弟入學並減免貧苦家庭子弟學雜費;同時發展民辦國小和兒童識字班,發動民眾建設學校,允許私人辦學。1978年後,逐步恢復和完善分級辦學分級管理體制。境內的實驗國小(原城關國小)、紅旗國小、育紅國小由市、縣教育局直接管理,村辦國小由村委會管理。1990年,龍泉街道境內有1所中學、2所國小、6所幼稚園,在校學生3209人,入園兒童640人,教職員工245人,校舍面積12168平方米。2005年,境內有國小3所(紅旗國小、白雲路國小、市實驗國小),在校生6022人;中學2所(文峰中學、龍泉中學),在校生5879人。 截至2013年,龍泉街道國小在校生3373人,國小專任教師186人。

醫療衛生

荊門市第一人民醫院 荊門市第一人民醫院

解放前,境內血吸蟲病流行,各種傳染病時有發生,且缺醫少藥,人口死亡率高。1927年,城關中醫陳德懋始用種痘預防天花。1945年城關醫生呂席華首用新法接生,1953年新法接生進一步普及。1953年開展以殺蟲、消毒、防毒、清除垃圾污物、消滅蚊蠅孳生場地為主要內容的愛國衛生運動,預防並控制痢疾、霍亂、傷寒、瘧疾和流行性腦炎的流行。1983年,龍泉街道衛生院成立。1984年,新法接生率達到100%,住院分娩率50.42%,產檢率98%,新生兒破傷風發病率0.59‰,新生兒死亡率14.02‰。1996年,龍泉街道衛生院被省衛生廳授予“一級甲等醫院”。2000年成立龍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衛生技術人員40人。2005年,龍泉街道境內有市級醫療機構4個(市第一人民醫院、市第二人民醫院鳳台分院、市疾控中心、市中心血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個,社區衛生服務站13個。 截至2013年,龍泉街道有執業(助理)醫師65人。

社會保障

2012年,龍泉街道培訓居民6場次,參訓人員600餘人次;創業帶動就業800餘人;扶持自辦企業12人;辦理小額貸款30人;殘疾人專項培訓1期30餘人,解決殘疾人輔助器具100件;開展義工活動5場次,受益居民500多人次。1701戶家庭被納入低保,每月救助544151元;發放臨時救助款2.3萬元,救助對象44人;登記“兩參”人員118人,走訪50人次;發放義務兵家屬優待金163人,金額7.8萬元;為67名退伍志願者建立工作檯帳;居民健康檔案建檔率76%。 截至2013年,龍泉街道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收養41人,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125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904人。

風景名勝

園林

龍泉公園
龍泉公園 龍泉公園
龍泉公園位於象山東麓,始建於1986年,占地78公頃。公園分象山風景區、文化古蹟區、青少年活動區三大區域。象山風景區有華夏藝林園、烈士陵園、動物園、嵐光閣、老萊子山莊、孝隱亭、仰止亭等景點。文化古蹟區有文明湖、陸夫子祠、陸公橋、繹志園(盆景園)等,青少年活動區建有遊樂場、青少年科技館等。
東寶山公園
東寶山公園 東寶山公園
東寶山公園位於龍泉街道東部,面積131.5公頃,建於1988年。東寶山海拔228.5米,主峰建有隋代東山寶塔。景區內還有東山書院、讀書台、先農壇、三皇廟、青龍觀、東山寺、白雲觀、千佛洞等文物古蹟。
天鵝湖水上公園
天鵝湖公園 天鵝湖公園
位於龍泉街道南部,占地16公頃,其中水域7公頃,2007年11月建成。公園分“兩場、兩景、三帶”,以濱水棧道串聯。兩場:楚文化廣場位於公園東北角,呈兩級平檯布局,由2根形似楚簡的主題雕塑、楚文化浮雕牆、模紋植物和彩色張拉膜等構成;水墨流香廣場位於公園西南角,以“三峽石”為主景,輔以“清風弄竹”和“百花鬧春”等植被景觀。“兩景”:“跌水花溪”依靠擋土牆掇石理水,水溪順勢而下,最終流入湖內;“花橋畔月”是水上木棧道、曲橋、木亭的結合,與水中睡蓮、岸邊桃柳相映襯。“三帶”指3條臨水而建的景觀帶,有俄羅斯樟子松木棧道、木亭及親水平台等景觀。
千佛洞森林公園
千佛洞森林公園 千佛洞森林公園
千佛洞森林公園位於龍泉街道東南部與掇刀區交界處,由東寶山、大台山、何家山、廟山、羅漢山和青山等山體組成,規劃面積665.87公頃。千佛洞森林公園1992年由林業部批覆設立,隸屬東寶山林場。區內人文古蹟包括建於隋朝的東山寶塔、唐代修築的虎牙關、和尚塔、千佛洞、白雲樓、讀書台等。

古蹟

東山寶塔

東山寶塔位於東寶山主峰太平頂上,始建於隋代開皇十二年(529年),明代重修。為八角七層樓閣式空心磚石塔,通高33.3米。石砌塔基,邊長3.83米,高0.6米。八角各雕托塔斯社力士一尊。底層西北辟門,高1.95米,寬1米,額書塔名“長林頭角”,有半圓形拱券甬道內室。第一層不設窗,高3.45米,二、三層各高3.25米,四至七層各高3.15米,隔面設券窗。自底層有100級青石階梯盤旋至頂。葫蘆形塔斯社剎。

龍泉書院

龍泉書院位於象山東麓,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明代中葉重建,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復建。依山勢而建,原為中軸對稱布局,有尺木樓、文明樓、春華館、秋實館、敬業齋、樂群齋、寄暢軒、會心軒,以及育德堂、東山草堂。至2005年僅存文明樓、洗心堂和白鶴亭。

文峰塔

文峰塔 文峰塔

文峰塔原位於象山大道中部,因故被拆遷至龍泉公園重建。清同治元年(1862年)建。八角五級樓閣式實心石塔,通高20米,底邊長2.25米,塔基高1.25米,八角各雕一尊托塔力士。底層正北設避龕,立佛像1尊。二至五層隔面設假窗。第一、二、四層東北面分刻“雲漢招回”“文筆鳴鳳”“雷風相簿”。

白雲樓

白雲樓位於青龍山西麓,傳呂洞賓駕白雲於此而得名。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始建,嘉慶、同治年間維修。坐東朝西,占地面積350平方米,由呂仙洞、斯台、白雲樓組成。斯台頂部呈平面八角形,邊長5.2米,通面闊,進深6.7米,通高18米;重檐歇山灰瓦頂,抬梁式構架,四根金柱上頂。呂仙洞(白雲樓中部)又名臥雲洞,由正洞和斜月組成;正洞中間有石牆將其隔一為二,中間券門門額書“白雲深處”;洞分前室、後室,後設神台;後室北壁有門通斜月;洞立面由須彌座、台身、陡板組成,通高8.3米;呂仙洞頂部由條石壘砌平台,東西長21.5米,南北寬14.1米。

南熏門

南熏門又名平泰門,為荊門古城大南門。始建於南宋,明清多次重修,磚砌城台,石砌拱券門洞,門高4米,寬4.7米,深5.2米,城台高5.6米,寬8.8米。兩側殘存14米長、5.2米寬的城牆。城樓已毀。

鳳鳴門

鳳鳴門為荊門古城小南門,位於龍泉街道南台路、團結街。始建於南宋,明清多次重修。磚砌城台,石砌拱券門洞,門高3.6米,寬3.7米,深8米,城台高6米,寬9,2米。兩側殘存18米長、8米寬的城牆。城樓已毀。

陸夫子祠 陸夫子祠

陸夫子祠

陸夫子祠位於象山東麓,因祀陸九淵而建。陸九淵曾講學於荊門象山,時稱象山先生,紹熙一年(1191年)主管荊門軍,設象山書院。明弘治年間書院建祠,後多次修葺,今存為清代建築。坐西朝東,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四合院式布局,有門樓、大殿、後殿、南北廂房及花牆。大殿面闊三間18.8米,進深三間7.2米,單檐廡殿灰瓦頂,抬梁式構架;南北廂房均面闊五間16.5米,進深三間6米,單檐硬山灰瓦頂,兩山穿斗式構架,明次間抬梁式構架;後殿面闊三間11米,進深二間5米,單檐歇山琉璃瓦頂,穿斗式構架,槅扇門窗。

魁星閣

魁星閣位於竹皮河西北,始建年代不祥,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維修,後毀,同治元年(1862年)重修,坐東朝西。六角三重檐攢尖頂,通高5.56米,底邊長3.9米。石砌台基邊長5.4米,高2.2米。設六根通柱,以穿枋、樓板枋連線。底層正面設木質雙門,余磚牆封砌,三層各面均設方窗。

南台銅錢窖藏

1987年,南台西北部距地面1.2米處發現有座土窖。窖口平面呈橢圓形,面積約0.8平方米,窖深0.48米。窖內置滿銅錢,計8.1萬餘枚,重570千克。銅錢均為圓錢,以絲麻繩串連,每串10枚以上。最早的是西漢“半兩”,最晚的是北宋“宣和通寶”。錢文有楷、草、行、隸、篆等書體,46個品種,142個樣式。

古橋

板橋位於小南門外,清代建築,南北向跨竹皮河;雙孔石拱橋,長16.72米,寬6米,孔跨6.2米。來龍橋位於文明湖東北角,清代建築,東西向跨竹皮河;單孔石拱橋,長16.2米,寬9.5米,孔跨8.6米。文運福橋位於大南門外,始建於明嘉靖年間,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重修,南北向跨竹皮河;三孔石拱橋,長31.5米,寬6.8米,中孔淨跨6.2米,邊孔淨跨5.75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